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以鲁迅为例

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以鲁迅为例

主讲人 / 朱晓进(2013年9月17日)

[主讲人简介]朱晓进,1956年生,江苏靖江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全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

各位同学,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这个题目是一个热门话题。大家都知道十八大后,中央重新规定了“五个一体”的建设方针。1949年以后,所有的建设当中最初主要是关注政治,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始关注经济,然后就政治经济一起抓。在政治经济一起抓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所以党开始关注到了文化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文化问题的提出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还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个一体”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一起抓。文化问题作为五大问题之一提出来,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在现代文明的发展方面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化问题的关注是更本质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即我们通常说的和谐社会建设,其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是文化建设与发展。

首先谈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是政治的一种聚合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起着一种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的凝聚力建立在文化政权的基础上。之所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各国之间发生了一些外交问题、贸易摩擦问题。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这许多问题背后其实是文化差异。某一种文化体系,它会形成一种吸引力、感召力。这种力量使文化共同体的成员紧密地团结起来,自觉地维护文化共同体的利益。文化认同决定一个国家已有的核心要素。我们想和美国合作,别人为什么就是以你为敌呢?其背后就是文化差异,文化成了考量别的国家是敌是友的核心要素。在后冷战时期,文化开始具有争议和聚合的力量。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在国际上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因为它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同路的,看上去是政治同路、经济同路,其实背后是文明、文化的同路。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否则就会一盘散沙,停滞不前。我长期研究鲁迅,知道鲁迅从五四时期开始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他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使一盘散沙的国家具有凝聚力。所以说,文化本身是具有政治功能的,它可以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目前,中国共产党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应该是延续中国文化政治功能的一种自信。显然,文化对建立新的思路、新的体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家一谈到民主,总习惯性地向西方式的民主靠拢,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即忽略了各国民主不同文化背后的政治功能。就拿西方的自由民主来说吧,当它建立政治制度的时候,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美国是民主共和制,而英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因为英国有长久的君主文化,而美国的历史很短,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美国跟英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很难依据英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建立相同的政治体制,于是选择建立共和体制。这个问题还可以追溯到日本战败以后,美国要控制日本,要日本走上现代民主制度。他们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源,就是由于它的君主文化。美国人想打破这样专制的制度,而日本则希望保护他们的天皇,因为天皇在他们心目中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是凝聚人心的一种力量。所以后来美国人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尊重这样的文化,保留天皇,于是日本建立的还是君主立宪制度。从这样的角度看,我们选择一种政治制度,不是简单的绝对的理念,而是一定要与自身的文化相符合。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鞋子合脚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中国的制度是经过摸索,结合自身的文化走过来的。习近平举了很多的例子,从五千年以来,从近百年以来,从改革开放以来,说明我们中国为什么要走出这样的道路来。

再来说文化与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就是文化运动,它使欧洲人告别了愚昧和专制,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高,为今天西方国家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为什么现代人关注文化问题?就是因为文化成了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

再谈谈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对社会规范、调控具有重要功能。很多人在谈社会管理,社会和谐靠制度、法律规范来协调人际关系,而真正起到作用的也是文化。文化对人具有强大的规范力量,它包括一种价值理念,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价值。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社会关系主要靠伦理道德,通常说的是乡规民俗。在乡规民俗形成的文化氛围当中,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文化提倡的不光是理念上的自觉,还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也是法律规范制定的基础。法律的制定要考虑到国情,考虑到文化的传统。一种法律制定以后,它不能执行或者执行起来遇到巨大的反推力量,这里面起作用的一定是文化。所以文化对社会的规范不同于法制,但是它可以渗透到人们的心里来左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后起到规范人的作用。文化能够起到法律所不能起到的规范、调控的功能。社区建设,如果没有形成好的文化氛围,那也永远都管不好。社会需要文化的融合、疏通和引领。所以社会建设如果能很好地和文化相契合,注意到文化的氛围,如公平、和谐这些为民众普遍接受的观念,可以增加社会的和谐度。

另外,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比如天人合一。我们应该怎样发掘人与自然和谐的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理念?现在有很多违背生态文明、破坏生态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营造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文化氛围加以抵制。

以上所述说明,文化跟我们每个人、每一件事情都有密切的关系,大到国家,小到个人。20世纪50年代国家要求工农干部学文化,不叫学识字,我觉得这样的概念是正确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座的都是学中文的,应该对文化的概念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吧。在你们进校以后,很多人的眼界可能只停留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里面,有没有想过学这个专业到底干什么的?是为了找工作还是为了有个大学文凭?大学的目标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整个国家发展作出贡献。那么在这样的功能当中,不同的学科功能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学文的,尤其是学人文的,在文化传承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学中文的,肩负的责任是对母语文化的传承。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学来了以后向别人宣传就是传承?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精髓的东西继承下来,化为自己的行动、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化为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然后在从事任何工作的时候思考就和别的人不一样,保持这样一种文化的底蕴很不容易。学文学的或学语言的不太关注这样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语言通常学的是语词、语法、语义,学好基本功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最终要把握的是文化的价值,我们要多多关注不同地区语言背后的文化心态、文化思维方式问题。同样的语法现象,不同的人说话的口气可能就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现在又发展出了文化语言学。文学院不仅是为了学文学,更重要的是学文化。第二个特点,思考问题的角度要有文化,我们通常说文化人没文化,这是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文化。怎么样才是文化的角度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文化这个概念每个人都会谈,因为大家都在学文化。但是,要给文化下个定义是很难的。因为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使用得最多的那个概念,往往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做出的对它的理解。所以不同人采用的文化概念,其所指是不一样的。于是就出现问题了,大家好像在讨论文化问题,但其实并不是。有的人表面上没有在谈文化,谈的是其他问题,但是背后体现出来的却是文化。所以文化的概念,我觉得不宜过细地鉴定。我把文化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狭义的文化主要是人类的精神文化。这样分很笼统,当产生文化问题的时候,怎样进入?怎样思考?怎样站在文化的角度?所以接下来我对文化的几个层次做一些说明。

第一个层次是文化的本质。怎么知道谈的是不是文化?文化是长期养育而成的,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是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谈文化要看传统,不是说这儿搞了一个雕塑、画了一幅画就是文化。这儿有个螃蟹节就搞个螃蟹文化,那儿有个龙虾节就搞个龙虾文化,陕西有面条就搞个面条文化。如果说这些现象背后包含了当地人长期的生活方式,养育成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或者独特的价值观,那么这是文化,否则它谈的就是物质。物质这类东西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我们可以对不同民族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文化包涵了民族心态。为什么德国制造那么好、法国文学那么繁荣?这跟那里的人长期的思维方式有关。第二个层次是精神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社会规范、文明艺术、人文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等具体的精神形态。第三个层次就是制度文化形态,包括政体、社会制度、社会的结构方式、法制形式等。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政体、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采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法制形式,背后是文化在起作用。比如说法律,美国的和英国的肯定是不一样的。美国各个地区自治的权力比较大,强调人的个性启蒙。有的甚至很离奇,根据一个案例,然后由大多数人的意见做决定,是情绪化的,表面上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实际上是多数人的暴政。还有就是政体的影响,一个是共和制,一个是君主立宪制。中国现在走的道路,是经过考验的,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其背后的根本是文化。第四个层次是固态文化,包括经济结构、科技水平、生产方式和其他各种物质层面的。广义的文化包含这四个层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内容。

当我们谈到文化发展的时候,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发展就是人类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谈到文化的整体水平的时候,谈它的文明程度的时候,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文化的形态的健康程度是衡量进步的标志。不管我们是谈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都要看它背后体现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是从事文化事业的人,都应该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文化到底怎样才是发展,怎样才是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整体事业的追求。文化作为一种争议的时候,是一种事业;作为一种工作的时候,是一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背后要有文化的考虑,否则从事文化的职业反而没有了文化的追求。我经常和一些书法家、歌唱家谈这个问题,他们是文化人,背后应该隐含着文化的价值、文化的考虑。现在很多书画家把作品变成了简单的经济收入,不断地炒作,忽略了中国传统书画的文化给人提供审美的功能,最后离老百姓就越来越远,离文化传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远,成了资本家和贪官们收藏的压箱底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人是没有文化的,因为你从事的工作的功能不是文化。谈这个问题是告诉大家,我们学的东西到最后有没有用,就是我们将来从事文艺研究和理论研究背后,思考问题能不能有更广阔的更深刻的见识是很重要的。在20年前,很多人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文科的,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文化的归宿。去发现传统文化当中有利的因素,以便促进今天文化的发展。同时,确定一个健康的文化价值标准,来提升对当下问题的改进。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并从中挖掘出价值的评判。研究我们的产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从学科来说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否定,再现历史,或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重返历史现场,这是我们学术研究的一种精神,还原历史。但是历史真的是可以还原的吗?先不说历史上发生的事是否有真实性,但是它是有空间性的,当你决定再进行叙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当时的结构,改变了当时的空间结构,所以是不可还原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呢?其实大家反过来看,历史是能够启发当今的政治,启发其他的建设的。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研究过去的东西,我们学中文的都是研究过去的东西。那我们学中文的人那么多,大家不是没饭吃了吗?其实是不对的,每一个时代的研究和前人相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超越,它是一种发展式的改变,这就是所谓所有的历史研究实际上都是一部当代史,就是站在当代的文化发展追求的高度来重新发现历史,重新评价历史,重新找寻今天的文化发展的源泉、精神的资源,这才是重要的。

所以,从文化角度来进行审视,人文学科的研究它有特殊的功能,不仅是因为每一种人文现象实际上都可归结为文化现象,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它可以在纷繁的文化历史研究中,获得一种现象、一种解释。另外一个方面,可以把对象研究引向更深的方向,来揭示出隐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根源、深层次的精神领域,从而才能在最本质的、最基础的层面进行新的发掘。我们在先秦就有那么辉煌的思想火花,巨大的思想宝库,为什么历朝历代以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借鉴先秦的呢?因为借鉴前人的思想而自己没有更多地发挥,没有重新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所需要的文化思想体系,这是中国一千多年来很少有大的思想家,这也是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有那么多的文明,为什么到了近代之后会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要说,尽管如此,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思想研究当中,实质上还是对前人进行一定的还原,这时我们反过来看,中国的儒家是一个成体系的、蔚为壮观的巨大的思想的体系。这个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但是能说一部《论语》代表儒家思想吗,能够包含整个儒家思想吗?不能!这是后人研究《论语》、研究儒家思想的时候加入的新内容,这是不断地,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化的需求进行了新的阐释,慢慢地形成了儒家这样一个系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文化的研究当中要多一些思考,对这个文化进行多一些的思考,我们才能获得一些有益的精神资源。我们研究语言就是这样的,通常是语义、语言逻辑、语言结构,但是我变化一个角度,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语言现象,我们看到的也许是另外一个现象,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我们还能看到语言现象包含的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心态,这种语言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大家都知道,鲁迅也有一些语言研究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大家都觉得精彩的就是《论“他妈的”》。为什么要谈论“他妈的”呢?“他妈的”背后包含着中国人落后的文化心态,中国人喜欢求笼统,不求精确,在中国传统语言中不求精确,缺少像西方那样分析的机制,所以这种语言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的不严密。在近代的科学研究中,典型推论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以概念的精确性为前提的。中国人不求表达的清晰度,这是中国人走向奴隶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人没有把握度,为了表达情绪,“他妈的”根据说话的口气表达不同的情绪,但是一句话就是“他妈的”,高兴了就“乖乖,他妈的,真不错”,如果说是很惋惜的话,就是“他妈的,差一点”。父子两个晚上在吃饭,坐桌前,父亲说:“他妈的,真不错,多吃点。”儿子就说:“他妈的,我吃了好多,你也多吃点。”用现在的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亲爱的”这个意思。还有就是《论“他妈的”》为什么要论“他妈的”,这从文化角度来说体现了很多东西。外国也有这样骂人的,什么“你妈是我的母狗”,但是都没有中国“他妈的”这样博大精深。实际上中国人处于长时间的封建统治文化制度,尤其是中国人传统的伦理思想中心强调血统的存在,越是古老的文化越是强调这种存在。那么有那么多的文化制度,有那么多的文化压迫,又没法排泄,就有了“他妈的”。因为“他妈的”破坏了别人的祖宗,破坏了别人的血统,就是报复,这是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下的一种心态、一种观念。

我们分析问题对现象进行更深刻的解释,我们一定在做一种文化,我们要从文化的现象、文化的本质的方面进行思考,这个很重要。这样一来我们就谈到正题了,就是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谈文化普及和文化创新,那什么叫作文化普及呢?什么叫作文化创新呢?就是我们一讲文化普及,一讲文化创新,像我们学文化的人,自己要有一种认识,文化的大发展,是有待于文化的自觉。所谓的文化的自觉,一是指不仅我们要对文化的发展要有所认识,而且要主动去做,这是第一个。就是说要对文化的发展有所认识,但是对文化的发展的认识还是有程度的,我们要知道文化的发展,要知道文化是如何发展的。第二个就是我们自己对文化发展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就是为什么要发展这样一个文化,这个价值是什么,文化发展的目的、动力、途径、资源、方法,等等,要有明确的认识,这个就是文化自觉。第三个,文化自觉还有一个前提,对已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和探究。

那么如何迎来真正的文化自觉呢?我想谈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化自觉中的文化反省意识,就是我们如何进行文化反省,就是在文化将要生成的时候首先进行反省。文化认同是对有益文化价值的一种认可、发掘和利用,这个才是认同。那么我们在文化自觉当中首先要有一种文化的反省意识,因为文化的自觉就是在文化的反省中开始的。五四时期是一个全面的文化反省时期,这是大家学现代文学都知道的,而且学近代史都是学到的,那么五四时期也面临着这样一种文化变革的历史转换时期,那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就是和五四时期相似的时期。谁也不能反对五四时期就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个重要标识的旗子就是文化反思。那么要进行这样一个文化的反省,当时五四时期一些先驱者们都是深深的考虑,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谈文化反省的时候,首先要谈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就是在反省的时候如果自己的脑子里都没有一个标准依据,那你凭什么说它好说它坏呢?所以我们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判断思维实质上就是自己能不能建立一个价值评价标准。搞好批评搞好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一个更高的价值标准。当一个人的愚昧产生的时候就是看任何东西都没有标准。所以进行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是什么?文化反省是建立在一个文明进步的基础上。那么怎样才是文明的进步?五四时期是民族觉醒的时期,当时的五四先驱者们认识到民族的觉醒应该是人的觉醒,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所以五四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众人的思想。所以鲁迅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他把中国的传统本质社会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另一个叫作“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以我们在学文学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自由、人的精神、人的发展的权利、人的生命权,尊重生命?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人伦为中心的社会,长期以来它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鲁迅在《故乡》这部小说里特别批判了这种等级制度,塑造了闰土这样一个形象,成年闰土一见面就喊“老爷”,实质上是奴隶的表现。这里还要谈谈核心价值的问题,我们评价已有的文化哪个是有益的哪个是无益的,首先要去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权利,从这样一个方面来看待文化。但是我们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各种启蒙运动并没有指出,所以导致了我们的思想解放在改革开放当中遭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这个核心价值观还是很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从十七大以后就开始提出建立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体系,十八大上提出了二十四字,从国家的层面上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人伦关系问题、社会主义人文形态上来说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在公民这样一个层次上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代表文明进步的一些核心价值基本上就是这些。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度执行的还不一样,但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这些东西以及像“平等、自由、博爱,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发展”核心体系都包含这些方面。

第二个是要在文化反省中从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的角度来思考文化。就是文化的发展动力从哪儿来?动力大家都知道,文化要发展,它的内在动力、外在动力是什么?一种文化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能激发文化发展的自身动力,甚至也不注意汲取外来文化的动力以后,这种文化肯定就停止了,它就不可能再发展、再前进。所以一种文化有没有活力、能不能发展关键是看文化的发展动力。那么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是鲁迅当年提到过的“实质上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人的内在动力”,一种文化发展如果人没有内在动力的时候,文化将失去发展。文化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自身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人对自身发展的欲求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有所需求的时候,就有了物质文化的生产和发展。当温饱解决了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精神的需求,就有了精神文化的发展。从人类发展史的源头上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特别地强调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现在来看面临很大的一个困难。1949年以后首先是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是在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客观上已经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要求,也就是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样一种内在的动力确确实实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有很多。在我们发展文化的方面,缺少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现在的一些文化馆并不是很为老百姓们喜欢,那是因为对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还是了解不够。乡下的一些图书馆都成了放杂物的地方,而一些老百姓不用组织就在一起打麻将。这就要我们引导,在社会转型的阶段,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利用文化的方式进行改变、进行影响。还有一个就是外在动力,中国在清朝一度是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在国门被攻开以后才发现外国的一些物质文明,但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一种封闭的心态使他们抵御外来的东西,所谓的“外国的物质文明更好中国的精神文明更高”。动不动就说外国的文明是借鉴中国的,没有火药那西方能够制造出坚炮利甲吗?没有指南针西方能有那么发达的航海成就吗?光想着中国人有巨大的创造力,没有想到在文化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超稳定的文化系统。

进化最怕的是兽化,本来中国随着发展人们在改变自身,但由于濒临海洋也就注定了悲剧命运。像软体动物为了自我保护进化出甲壳,这就是完备进化。而当沧海桑田后最倒霉的就是这些生物,考古时发现海洋遗迹,首先会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其他的没有进化完备的像两栖动物沧海变桑田的时候就逃生到陆地上。这就和中国的进化差不多,实际上要靠自身来变革。近代时就提出拿来主义,借鉴外来文化,批判接受,促进文化整体发展。都说五四时期绝对反传统,道德消失了。我不同意,实际上五四时是一个概念性的口号,当外来东西被中国的惰性心理阻拦时,必须矫枉过正。比如一群人在一起,有人说:太闷了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吧,就有人固守祖训不准打开。但是如果说:把屋子捣毁了吧,这时那些人反而会同意开窗户,这就是所谓矫枉过正。白话文也是这样。今天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江泽民总书记说的:我们要借鉴西方一切的文明成果。真正把西方有益的文化因素吸收进来作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因素。

第三就是文化发展要注意的一些方面,这里不详细展开。一是要有批判勇气和批判思维。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批判就不是自觉的文化传承,发现不了问题。创新是民族灵魂。什么叫“新”?现在科技创新很好,创新有两要素,一是“发明”,一是“发现”。发明是原来没有的东西,是前人知识的积累和延伸。发现就是前人所不曾知晓的。对人文学科来说,研究方法的变化角度也是创新,思想与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形式……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出不同的东西来。比如有人正面漂亮有人侧面漂亮,有人发现了有人没发现,这都是创新。要不断提出新问题,这是对原有领域的突破,对权威的挑战。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激发创新欲望,增强创新意识,这是从事文化事业的前提,要敢于创新。

关于文化创新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文化有多层次性,要从多角度去看。我们往往缺少对文化本身的追问。政府有很多文化官员,他们在推进文化当中确实花了功夫。但对于这样做有什么功能、怎么评价、怎样做文化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思考。现在就是文化官员多,多做点事来给自己点缀点缀,缺少理性精神与文化思考。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第二个大问题是,文化创新中的目标意义。文化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要向何处去。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那么什么是强国?文化强国是用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深度以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力来衡量的。我们要找准文化进化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文化发展的道路主攻方向。近代在五四之前,国门是被舰炮轰开的,自己沉浸在大国的意识中,所以凡是外来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说外来人是蛮夷,翻译来的国家都带着反犬旁。后来提出洋务运动,但是在甲午海战一战就被打空了。中国当时的实力远远超过日本,为什么还会输,一是中国人缺少凝聚力,还有就是立誓为皇帝效忠,相互之间缺少国家利益。随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也相继失败。十七大之后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尽管经济改革创造了令其他国家黯然失色的经济成绩,但是文化领域却面临挑战。

撒切尔曾经说过一句让中国人警醒的话,当时中国日益强大,在谈香港问题。当撒切尔出大会堂的时候有记者拍到她下楼梯的时候唏嘘了一下,然后她回国之后面对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只能生产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句话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中国现在是经济稳定的大国,但是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暴增,而应该伴随社会主义价值的传播,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发挥?主动权如何体现?考虑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软实力以及外交关系中你的价值观念?同时要把中国人信奉的价值观真正传播出去。所以有人说中国的艺术已经走出去了,像《红高粱》,但其中传播的是什么价值观?别人充其量作为异域情调欣赏,并没有传播中国的价值观,所以这里确实值得思考。这是第二个大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文化的自觉与创新问题。就是我从事文化活动起到什么功能,有什么作用,这个背后带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我想提两个简单的问题来谈一下,比如说道德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很重视道德教育,包括我们读小学就有各种道德伦理课,上了大学还有。那么注重道德教育的时候,我们能让道德形成怎样的功能?背后要承担起一个怎样的价值观?我们现在的道德是不是指向这样一个价值观?五四时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就是传统中国人强调道德的实质,与西方的契约关系不一样。西方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道德观念,也就是鲁迅所说的这种观念人人必须遵从。但是中国传统所有人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一定的人伦关系上的。君为臣纲,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中国传统的人的一个等级,所以排到下面是老百姓在最底层受压迫。老百姓已经够苦了,但是还要压迫地位更小的人,所以老百姓回家就欺负老婆去。所以中国的老婆,也就是女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女人不是很苦了吗?没关系,千年的媳妇熬成婆,还有儿媳可以欺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这样的局面,《阿Q正传》里的阿Q在被赵老爷欺负后就找王胡子的晦气。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中国人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形成的思维和心态,这种心态造成的结果就是绝对服从奴役,奴隶是与西方文化相违背的观念,这种奴隶主义与西方的制度意识是对抗的。所以我讲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强化,中国女人要遵守的道德束缚是最多的,像三从四德、贞操观念。让女人不贞洁的是男人,受害者是女人。女人要怎么做呢?最好是死。而已经遭受了侮辱,死了也是不贞洁的,要在受辱之前就死。这是怎样的一种规定呢?中国有一个二十四孝图,孝是中国一个最大的核心,二十四孝图里面有两个孝,外国人都不理解,而中国人认为是孝的榜样。比如说《老莱娱亲》,说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穿着花衣服拿着玩具趴在地上“哇哇”叫,学孩子哭。按照儒家的观点来说这就是孝子,他为了使比自己年龄更大的整天闷闷不乐的父母开心,于是趴在地上学小孩子叫,果然博父母一笑,这就是孝子。这个已经很肉麻了,还有一个《郭巨埋儿》,郭巨把自己的儿子埋了却是孝子,原因何在?因为儿子要抢自己的母亲也就是奶奶的粮食,为了不让儿子分母之食所以埋了儿子。按照儒家思想来说仁德仁义,要爱仁德仁义,不重视个人的个体价值,所以把这个传统的道德拿来。我也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问题,我们现在承受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我们把已经成型的价值理念拿过去,而不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而且我们的教育形式有问题,小学的教育就是一些宏观的大的道理,等到大了反而是一些具体的比如说不要闯红灯,不能在潜移默化中造成影响。中国的小学生守则第一条是这样写的: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二条就是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意识。日本小学生守则强调团队精神,就说:听到集合哨一定要到指定地点集合,进了校门不要随便离开;第二条,在教室走廊行走脚步要轻,任何时候都不要打扰别人。德国的小学生守则第一条,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我们不是成长教育而是成功教育,一开始就要培养一个大科学家,培养一个大学者,老师家长都是这样讲。所以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育的功能。

现在说幸福指数,就是人的欲望满足的一种程度。欲望包含三个理念:精神、物质与权力的欲望。但是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物质条件提高了,欲望也随之提高,物质条件永远赶不上人的欲望,于是就要通过社会管理,通过合理分配进行规范。这是一方面。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梦中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我们目前教育改革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