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不免为苍生】

【知君不免为苍生】

若是将大唐盛世看作一部群星璀璨的超豪华大戏,它大概可以分作三部曲。“贞观之治”是第一部,由唐太宗李世民领衔;第二部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携手出演的“永徽之治”;第三部“开元盛世”,则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倾情主演,女主角是杨玉环。

除却领衔的皇帝主角之外,还有一些主演也不得不提,譬如那些盛世名臣——没有他们披肝沥胆,鼎力相助,不可能有真正的盛世辉煌。

羞愧地说,如果不是读《全唐诗》,翻到《述怀》,我想我可能已经遗忘了魏徵也是一位诗人。他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位以直谏著称的大臣,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无惧帝王的权威,单这一点,已足以成为后世读书人的表率。

与他作为政治家的重要地位相比,魏徵作为诗人的身份是十分次要的,但他的诗仍值得一读。《述怀》是这样写的: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策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述怀》

后来,王维用“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来赞张九龄,这个赞誉,魏徵也是当之无愧的。

俗语说:“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然而我发现,唐代时,河南、河北、山西才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许多诗人、文豪、政治家都出自那里。彼时的中原文化强过东南文化,要到宋室南渡,江南文化才真正兴盛。

魏徵祖籍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魏家是当地有名的士家大族,魏徵因此受到很好的教育。据传,早年间魏徵曾从隋末大儒王通治“河汾之学”。

了解“河汾之学”,才能了解“贞观之治”辉煌的原因。所以请先容我花点笔墨,说一说这个在思想高度上不逊于明代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学说,隆重介绍一下魏徵的老师王通先生。

王通字仲淹,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如果“河汾之学”我们不知道,他的弟弟王绩也让我们稍感陌生,他的孙子王勃却一定叫人如雷贯耳。

王通早年深怀济世之心,曾西游长安,上书隋文帝,呈《太平策十二条》,未被采用。后见隋朝纲纪败坏,已是无药可救,遂隐居于河汾,躬耕自养,讲学授业,他所传的学说,被尊为“河汾之学”。

“河汾之学”重申了先秦儒学的要义,纠正了汉儒的君权神授说,其基本思想是人性本善、天赋人性平等,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河汾之学”的“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的地位要高于君主。

先秦儒家主张君权有限(与限制君权不尽相同),认为君王有道为合法,无道为不合法,可以谏,可以易位,可以诛(革命),有道无道,体现为人民生活状况的好坏。这一思想,与现代民主所强调的,政府执政为民,人民有权选择执政者大致也是一样的。

“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见多了历史上草菅人命的暗黑政权,王通这话说得真是振聋发聩!让我几乎有不敢相信的感觉。真是怒赞啊!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最接近现代民主思想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王通强调执政为民,不要以所谓的天下为由,轻贱任何一个百姓,充分肯定个体之民的生命权利至高无上——这与美国《独立宣言》所倡导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不证自明: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应该时刻牢记这简短的话语,它凝聚了先贤的智慧。不要轻易被欺哄,被摆布。民主和自由不是与己无关的事情,它事关每个人的生存权益。

而今,凡是受过正经教育的人都能认同上面这一段话,在当时却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先秦儒家鼓励民众理性辨别,鼓励合理反抗,君王无道,可以废除。这太“吓人”了,明显不符合统治者的口味。没过多久,就被汉儒改造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的君权神授说,主张绝对君权,屈民申君。这一坑人的思想,经过代代强化,帮助统治者完成了愚民的把戏。从此中国的老百姓,不到生不如死,贫无立锥之地的绝境,决不起来反抗。

“河汾之学”成为被后来的朝代有意淡忘的学说,原因是它实在太先进了,先进到如果后来的朝代都依此施政的话,中国恐怕早就自我进化成现代民主国家了。

王通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十五日过世,这一天,正是李世民太原起兵的日子。王通虽未来得及亲自参与隋末的起义,但他的很多高徒都秉承了他的理念,积极入世,由隋至唐,成就了“贞观之治”,魏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以说,李世民只是操盘手,而王通才是“贞观之治”背后的大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