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群故居 静立万东桥

王伯群故居 静立万东桥

万东桥,贵阳主城区重要的交通干线,从这里,贵阳市区的车辆向城边缘流动。

这里的喧闹和繁华是显而易见的:一侧是曾经贵阳最高楼凯宾斯基和越建越高的亨特国际,这附近有时尚的休闲地段,也有安静的旧书花鸟市场;有兴起的楼盘,也有高校分布。

另一侧的人行道上,高高的堡坎上全是爬山虎,新发的嫩叶颜色正好,满目都是绿色,颇具文艺氛围。跟着爬山虎一路向前,从旁边岔口向上,便可见在前面一棵大树的“庇护”下,一栋西式老宅静立。

路边的石碑上有刻字: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王伯群故居。石碑所立时间: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布。

光是第一眼的观感,王伯群故居风格明显,古风依旧,独具魅力。宅子门窗紧闭,不能进屋观看室内布置,古宅的“外表”却足够精致。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建筑四方四正,边角为严格直角,依然棱角分明;长方形的主楼,两层以上有顶楼罩,留有足够空间纳凉晒阳;两层楼房四面都有走廊,边上的护栏是暗红色木制,花纹、材质为中式;每一面都留有进入房屋的台阶和开口,以圆拱门为中轴线,两边皆为对称风格:砖柱子,圆弧顶,每个柱子顶端有白色灰雕,形状如浪花,又如白菜。

而最体现设计者功力的,还是长方形主楼一角的圆弧顶碉楼:圆柱形的碉楼,分为三层,底层开着小铁窗,二层三层的设计一致,向着不同方向都有窗户,和主楼一致的暗红色窗棂,百叶窗设计,半圆窗顶;越往上,越精致,三楼比二楼增加更多浮雕和样式,层层相接的位置有雕花;最顶处的半球顶,有鳞片纹饰,白色立体雕花从边缘向最顶处辐合,聚集到最终端,是尖尖的楼顶。

主楼的精致显而易见,而故居的“年岁”也无法掩藏:灰雕的颜色已经暗淡,窗棂的红色漆有些脱落起皮,走廊地板也磨得够平,台阶上的青苔爬满,垫起主楼的大石块斑驳,碉楼的底层小窗上全是铁锈;黑色砖墙上也有少许地方出现破损。

故居靠万东桥的一面,有石板铺成的小道,连通宅子和院门,院门紧锁,封住往大道上的石阶。院里石缝处,有杂草小花坚强生长;边上有低矮房子,有人家居住。

从住宅看主人的审美,窥原主人往事,往往是个常规途径。

这栋宅子的主人王伯群,生于1885年,贵州兴义下五屯景家屯人,家世显赫,乃是当时贵州军阀刘显世之外甥。家学渊源,年幼起好读书,年轻时公费选送日本留学。

辛亥革命后,王伯群由日本回国,在上海加入章太炎、程德全组织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发展革命势力。应章太炎之邀,出任《大共和日报》经理,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时梁启超在京组织进步党,邀王任干事。1914年,王伯群在北京参与制定《中华民国约法》,时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王伯群愤然回到贵州任护军使署参赞职,后参加反袁运动;王氏一家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后王伯群胞弟被刺身亡;北伐成功后,王伯群出任上海财政委员会委员,后又为交通部部长,致力于交通改革;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等应三百名失学青年的要求,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夏大学,任董事长;抗战期间,王伯群在贵州极力筹办实业,1944年,长期积劳成疾的王伯群因胃溃疡逝世。

万东桥上王家故居修建于1917年,已经快一百岁了,几乎算是贵州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中西风格合一的古宅之一。原来故居是一中一西两栋并列,因万东桥扩宽,中式的那一栋被拆,而原先的故居地皮也成了现在黔西南自治州驻贵阳办事处所在地。

在上海愚园路,还有另一处王伯群故居,建于1934年,同样是西式建筑,现在已经被改成了少年宫。

而贵阳的王伯群故居,紧锁大门,阻挡了慕名来访者。周围的现代建筑也一点点逼近古宅,或许在持续的漠视之下,在阔步向前的城市面前,这栋极具建筑美的老宅也会被“挤”出实体空间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