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七十年来人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这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和研究人们从战争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这其中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对于战争的描绘和抒写,不仅如实地记录下战争中的场景,人们在战争中的感受,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展现出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

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全世界规模的人民战争。在欧洲战场上苏联人民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军。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保卫祖国的战争,苏联历史上称之为“伟大卫国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44年将德国侵略军赶出国门,并于1945年5月直捣柏林,同各国盟军一道,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法西斯入侵,祖国危亡,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起抗战的民族精神。面对灾难,面对死亡,苏联人民斗志昂扬,展现出空前的精神力量。前仆后继的战斗使普通人成为英雄,战场的生死考验展现出罕见的人性之美,现实的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取之不尽的素材。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认为,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有四个历史时期最能展现俄罗斯的民族性格,这四个历史时期是“伊凡雷帝时代,彼得时代,1918至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代和具有空前规模及意义的我们今天的时代”[1]。阿·托尔斯泰所说的“我们今天的时代”就是指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时代。

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苏联文学创作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卫国战争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而且使一大批中年和青年作家在战火烧身的考验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苏联文学的“顶梁柱”。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一开始,许多作家都纷纷参军,以手中的笔作武器,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战斗,不仅写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战地通讯,而且创作出许多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西蒙诺夫在战争爆发前还是个刚刚走上文坛的青年诗人,战争爆发后,他作为《红星报》的前线记者,走遍各条战线,和前线官兵同甘共苦,深入采访,写出了《等着我吧》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日日夜夜》这样精彩的小说,四年的卫国战争使西蒙诺夫从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成为苏联文坛上的重要作家。战后年代,他以毕生的精力书写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自称是苏联文学的“军事作家”。

战后年代,许多从前线归来的年轻军官,放下枪支,走上文坛。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前线士兵和下级军官面对敌人的坦克和铺天盖地的炮火时在战壕中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作品细腻地描绘前线战士的心理状态,真实地表现前线战斗中血肉拼搏的情景,关注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在艺术上创造了许多新颖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战壕真实派”。他们之中的邦达列夫、巴克兰诺夫、贝科夫、阿斯塔菲耶夫、瓦西里耶夫等后来都成为苏联作家队伍的中坚力量。

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四年的战争,苏联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四年的战争成为俄罗斯人民几十年来难以抚慰的伤痛。但是战争所激发的苏联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中苏联人民所展现的坚强不屈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却成为苏联文学取之不尽的源泉。战争锤炼了苏联作家,战争给文学提供了素材,战争给苏联文学培养了一大批新作家。四年的战争,苏联作家写了四十年、五十年,苏联解体,伟大卫国战争成了历史,有些俄罗斯作家仍在写。这场战争成为展示俄罗斯人崇高精神和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个舞台,一个艰苦卓绝的环境,一个检验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标杆。这些作品所显示的为祖国、为人民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强不屈、不畏艰险、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已经成为俄罗斯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这场战争,它对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全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仍旧是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仅就二十世纪的俄罗斯苏联文学而言,其影响是无比深远的,二十世纪后半叶苏联文学中那些获奖的重要作品,大多都是写反法西斯战争的,那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学主人公,也大多是在战火中千锤百炼的战士或者是其在战争中的命运激起人们共鸣的人物。卫国战争成了俄罗斯文学中一个传统的题材,一个独具艺术风采的流派,不仅如此,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对其他题材的文学创作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绘画,乃至音乐、舞蹈,都有深远的影响。1929年,当中国革命战争正处在艰难困苦之中时, 毛泽东同志以诗人的情怀用不畏严寒、傲霜而开的菊花来赞誉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赞之曰:“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苏联作家高歌赞颂俄罗斯各族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誓死保卫苏维埃祖国的崇高精神,这样的文学作品便也是散发着悠远芬芳的“战地黄花”。

[1] 阿·托尔斯泰:“我的小传”载阿·托尔斯泰:《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00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