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古稀老人追溯古代飞人三十载

序二 古稀老人追溯古代飞人三十载

何成军

甘肃古代有个飞人!这个1982年的偶然发现,影响了佘宏安30多年的生活。

已经75岁的佘宏安立志要在有生之年,让杨大眼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蹬上皮鞋,从史书中走出来,成为甘肃文化的代言人之一。

1.机缘巧合遇“飞人”

将一本《古代飞人杨大眼》递到记者手中,佘宏安激动不已:“这是我30年的心血!”

佘宏安1962年从西北师大下放到庆阳,1982年从庆阳师专调回陇南成县师范任教。就在此时,他偶然听说了杨大眼这个名字。对这个1500多年前“跳走如飞”的武都老乡,佘宏安充满了好奇。于是在教学之余,便想尽办法寻找杨大眼,了解杨大眼。

佘宏安开始在197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看到介绍杨大眼的条目,而后逐渐在正史《魏书》(五)1633页《杨大眼传》、《体育词典》647页、《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等书籍以及网络中找到了关于杨大眼的介绍。

1998年底,在武都新华书店,他又看到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五百名人图典》150页有杨大眼图照与开国元勋、忠臣良将、圣哲名师等名列其中,图照下面介绍“杨大眼,北魏名将,武都(今属甘肃)人……”

佘宏安感慨:古代,甘肃就有一位杨大眼,这多荣耀啊!这进一步坚定了他研究杨大眼的信心。

1999年退休后,佘宏安又去了北京,在西单图书大厦二楼橱窗,他又看到《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书,便借来一读,在介绍《龙门石窟》中有《杨大眼造像记》。然而碑文经长时间风化侵蚀,已缺字,虽未看懂,但从前言及有关说明知道《杨大眼造像记》是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精华,文化结晶,极为宝贵。

随着史料的发现,杨大眼的血肉渐渐丰满起来。这位北魏名将不仅能征善战,还当过地方官。只可惜这位将军不识字,无法执笔把自己的勇猛事迹和惊人绝技写出来,传给后世。

佘宏安感觉,自己有义务为这位1500多年前的陇南老乡代笔。

2.30年来寻“飞人”

谁知这一义务尽了30年!

杨大眼有碑、有传,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五百名人之一,这样一个大题目,让佘宏安激动不已。然而,在长时间的查找过程中,佘宏安却发现,在仅有的一些研究文章里,学者们对杨大眼却似乎并不上心,只有在需用时,才提及杨大眼“跳走如飞”等寥寥数语,从无一篇专门研究杨大眼的文章。

本想找几人合力研究,却苦于无米之炊,佘宏安最终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左丘、司马迁为历史宁可受辱致残,甚至牺牲性命。我不过是受些冷嘲热讽,囊中羞涩罢了。”佘宏安立誓一定要让杨大眼进入公众的视野。这一决定深深影响了他今后30年的生活。

追寻古人足迹是枯燥的。佘宏安依靠字典、词典、语典,深悟《杨大眼造像记》中字、词、句、段,把有些关键语句放大贴在墙上,不断反复对照琢磨,有一点感悟便披衣下床,及时笔记,彻夜撰文,终于从碑文中悟出8句话42个字,找到了杨大眼能成为“飞人”的铁证,使研究杨大眼有了可靠的保证。佘宏安认为这样付出的辛劳是完全值得的!

30年来,为了准确研究杨大眼的历史资料,佘宏安先后10次去北京,15次到兰州,18次去武都,4次去西和等地找材料,与学者交流、询问。通过研究,佘宏安更加坚信“杨大眼文化”是能走出国门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最终著就《古代飞人杨大眼》一书。

书稿成形时,老人将女儿佘开潇的名字缀在了自己名字后面。“我已经70多岁了,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让世人了解杨大眼,至少后继有人!”

今天“飞人”受到人们青睐,媒体广泛关注,世界影响很大。古代“飞人”杨大眼同样得到北魏社会的认可,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有广泛的影响,人们争相观看杨大眼的英姿。

在研究中,佘宏安认为古代“名人”杨大眼在今天应该“活”过来。他的故事应该得到发扬,杨大眼应该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蹬上皮鞋,从历史中走出来,成为甘肃文化的代言人之一。

何成军:男,1980年出生于新疆巴里坤。甘肃经济日报社记者。现任甘肃经济日报社新闻调查部副主任。从业10余年,先后刊发300多篇经济调查类的深度报道。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被多家媒体转载。作品《从瘦身到健美的利益博弈》获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三等奖;《林权改革,又一次土地革命》获2010年甘肃省好新闻二等奖。

崇尚墨子所言:“夫辨者,是以明辨是非之分也!”并将其作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