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团体意识
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王选有幸在南模中学这所有光荣传统和良好环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他知道,自己从这里得到了很多关爱和成长的快乐,自己也应该毫不犹豫地把“公心”掏出来,回馈给他热爱的集体。
王选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因为他能写会画,思维活跃,班里的墙报也由他负责编辑和书写。这是一项繁重而且耗时的工作,一般同学都不愿做,王选却乐此不疲。他做的每期墙报都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成为教室里的一大亮点,使师生们围着它品评半天。
冬天的一天,那天的天气非常寒冷。一位同学触景生情写了篇稿子,王选觉得写得很好便把它编写在墙报上。没想到他们的政治老师看到后,立即把它从墙上取了下来。并把王选和那位同学叫到身边说:“‘西伯利亚的寒风吹来’这句话很不合适。”
性情直率的王选争辩说:“我看他的描述没有什么不妥,很生动。”
谁知那位老师板起面孔说:“西伯利亚指的就是苏联,苏联是个‘红色’的国家,怎么会有寒风呢?”
正值新中国初期,反对苏联“老大哥”可是政治问题。同学们难以理解的是,“西伯利亚的寒风”是一种地理现象,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又有什么关系?对于王选来说,那时他还不懂政治的残酷和对一个人的影响,对此也只是一笑了之。
这件事并没有影响他服务集体的热情,为把墙报办得更加生动,王选想,高中年级的学生在思想上比初中生要成熟,他们那里一定有许多好经验。王选是个爱把想法付诸行动的人,他一有时间便去高中年级的教室里走访。
在一间教室的墙上,他看到了一张写着“青锋”二字的毛笔字。经过了解他才知道,本校高一年级的几位同学试着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了封信,请主席为他们的壁报题写“青锋”两个字作为报名。含义有二:一是“青年先锋”;二是“锋利的宝剑”。没想到,7天后他们果真接到了毛主席的回信,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题写了三个不同式样的“青锋”二字,以供他们选择。毛主席对青年一代成长的重视和关怀,大大地激励了王选,使他“墙上生花”的干劲更足了。
为同学们做事、参加社会活动,成为了王选生活中的一部分。上高中时,王选几乎每天晚上都要11点回家,每逢假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白天开会,晚上参加学习班学习,忙到半夜他就在学校的地板上和衣而睡,第二天接着开会……
有一次,他忙得忘了给家里打电话。家人见王选没回家急得团团转,大家分头往他有可能去的地方去找。母亲和姐姐还心急如焚地跑到电影院,举着一个写有“寻找王选”的大牌子,在黑糊糊的电影院一边呼喊,一边四处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见他,姐姐又去同学们那里打听他的下落。正值暑假,同学们也不知道他在哪儿,姐姐还急得哭了鼻子。
还有一次,学校想举办学生、工人、解放军战士共同参加的联欢会,王选的任务是去与部队联系。当时他只知道上海西郊有军队驻扎,并不知道具体位置。当时天色已经很晚,他还和一位同学骑着自行车在荒无人烟的西郊乱转,希望能碰到一位解放军战士。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遇上了一位出来“方便”的小战士。他们赶忙走上前去,拿出学校团总支开的介绍信,打听到部队驻扎的地方。当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回到家,天边已泛起了鱼肚白。
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写过一个有趣的公式:“I(我)+We(我们)=Fully(developed)I(完整的我)”。意思是只有把个人融入集体,才能体现完整的自我价值。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使王选在青少年时代就较好地融入了集体。这些都是一个人后来能够做出成绩不可缺少的素质。多年后,王选做学术带头人时,团队精神早在他的学生时代夯实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