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艰难相持 翦敌两翼

二 艰难相持 翦敌两翼

康熙十三年三、四月间,吴三桂攻占湖南,兵锋直抵长江南岸。同时,还向全国各地“散布伪札,煽惑人心”。在他的煽动下,不到一年时间,孙延龄、耿精忠、王辅臣相继反叛。一年以后,布尔尼又叛于蒙古察哈尔部,尚之信反于广东。叛乱的烽火燃遍全国,形势对吴三桂极为有利。此时,清兵还处于紧张调动之中,假如当时吴三桂渡江北上,一鼓作气向北京进军,清廷肯定穷于应付,前景就难于预料。但吴三桂却驻足于长江南岸,企图划江而治,致使清军从容布署,从而出现了数年相持的局面。

攻下常德后,吴三桂就将被扣的钦差大臣折尔肯、傅达礼放还,通过他们向康熙帝提出,要求与清朝政权划江而治。同时,他又游说西藏达赖喇嘛,要他从中斡旋,达赖喇嘛遂向康熙帝奏言:“若吴三桂力穷,乞免其死罪;万一鸱张,莫若裂土罢兵。”为了静候清廷的回音,吴三桂驻军长江南岸的湖北松滋,三月不动兵。对此,他的部属十分担忧,纷纷要求北进。谋士刘玄初将吴军与清军的强弱形势作了一番对比,特别提醒吴三桂:如今云南一隅之地,比不上东南一郡,朝廷调集吴越的财富、山陕的勇士,奔赴荆襄江汉之地,而王爷却停止军事行动,企图与朝廷作持久战,岂不像弱者与强者拼后劲,贫者与富者斗财富吗?吴军的前景是很不乐观的,但是吴三桂自有他的如意算盘。在他看来,康熙帝毕竟不过是二十几岁的年轻皇帝,未经战事,没有经验,现在吴军大兵压境,康熙帝难道不考虑一下他的“裂土罢兵”的建议吗?

接到由折尔肯、傅达礼带回的吴三桂的奏章,康熙帝不禁怒火中烧,他本来还期待吴三桂“悔过自新,束身待罪”,对被拘禁的吴三桂长子吴应熊“未忍加诛”,但读完吴三桂的奏章,见其“语词乖戾,妄行乞请”,“诸大臣咸以吴三桂怙恶不悛,其子孙宜弃市,义难宽缓”。此时,恰好杨起隆叛乱刚被镇压,吴应熊终究是一个隐患,康熙帝就诏令处死了吴应熊、吴世霖父子,还毁掉了吴三桂在关外的祖坟。对于达赖喇嘛的请求,也予驳斥:“三桂乃明时微弁,父死流贼,摇尾乞怜。世祖章皇帝优擢封王,尚其子以公主,朕又宠加亲王,所受恩典,不但越绝封臣,盖自古所罕有!三桂负此殊恩,构衅残民,天人共愤。朕乃天下民之共主,岂容裂土罢兵!但如悔罪来归,亦当待以不死。”康熙帝将吴三桂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杀掉吴应熊父子,断了吴三桂的后路。

获知其子被杀的当天,吴三桂正在饮酒,一听到此消息,登时脸色大变,双手发抖,酒杯从手中滑下来,掉在地上摔个粉碎,晚年丧子使他也尝到切肤之痛,他老泪纵横,长叹一声,说:“今日真是骑虎难下啊!”他原想康熙帝会顾及其子与清廷的关系而不致伤害,可如今子孙都赴了黄泉,他似乎有些后悔,但已成骑虎之势,只好拼个鱼死网破。由于吴三桂几个月驻足不前,给了清政府以充分调动兵力的时间,康熙帝调动的各路大军已抢占了江北要塞,堵住吴军北上的通道。

既然清朝大军抢占了江北要塞,吴三桂想强渡长江,北图中原就颇为困难。于是吴三桂就派大军转攻两翼,一路由四川直奔陕西,一路由长沙东攻江西。同时,在长江南岸以岳州为中心构筑防御体系,扼制清兵南下的势头。岳州位于洞庭湖畔、长江南岸,是长江中游的水陆要冲和湖南的门户。固守岳州,既可截断长江水路交通,又可以确保湖南的安全,所以吴三桂派骁勇善战的心腹将领吴应麒把守。又在澧州、石首、华容、松滋等处屯驻重兵,与岳州成犄角之势。

从长沙东进江西的吴军,力图打通与福建耿精忠会合的通路。吴三桂女婿夏国相率军先后攻陷袁州、萍乡、安福、上高等地,在江西一路连下三十余城。康熙帝很着急,诏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大将军,统兵入江西。岳乐系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余亲王阿巴泰的第四子,曾跟从豪格出征张献忠,屡立战功,后袭父爵,有勇有谋。他率师出征,抵达南昌后,陆续收复了安福、都昌、上高、新昌、抚州、余干、东乡诸地,江西一路报捷。此时湖南仍是吴军堡垒,康熙帝诏命岳乐率师从江西攻湖南。岳乐认为:“江西为广东咽喉,当江南、湖广之中,今三十余城皆陷”,吴三桂又于醴陵建造木城,增调总兵十余人,兵七万,并有“倮倮兵”三千,固守萍乡等处,“若撤抚州、饶州、都昌诸路防兵尽赴湖南,则诸路复为贼有”。他希望等完全平定江西后再挥师湖南。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岳乐又乘势收复了广信、饶州、景德镇、浮梁、乐平、泰和、庐陵、永新等地,且分兵抵御自福建入江西的耿精忠部。不久,岳乐督师围攻萍乡,夏国相率部死守,清兵久攻不下,双方僵持,进入胶着状态。

康熙十三年底,王辅臣叛于宁羌。吴三桂西进之师,马上进攻陕西,企图与王辅臣会合,共同北进,逼近北京。为了配合西北战场的攻势,吴三桂自常德赴松滋,亲自布署和指挥作战,他调来了大批战船,分布虎渡河上游,截住荆州清军的咽喉。吴三桂扬言要决堤灌荆州,致使荆州清军人心惶惶。清兵大军严防荆州,以防万一。但吴三桂的真正意图是用声东击西之计,吸引住荆州清军,使之不敢轻举妄动,暗中却分出岳州的部分精锐,会同叛将杨来嘉、洪福等进入湖北的谷城、郧阳、均州、南漳等地,以打通西北的通道,联络王辅臣。但是,这一行动遭到清军有力的阻击,清军统帅勒尔锦令贝勒察尼等全力抗击企图北进的吴军,使得吴三桂的诡计未能得逞。而从四川入陕西的吴之茂、王屏藩也进展缓慢,未能与王辅臣会合。

但荆州的压力丝毫未减。吴三桂久驻松滋,从各地增援兵力,致使镇守荆州的顺承郡王勒尔锦频频向康熙帝告急。吴军主力源源不断地西调,岳州、长沙一带的防守出现了漏洞。安远靖逆大将军贝勒尚善向康熙帝上奏,建议清军同时向岳州、长沙发起攻击,以撕破吴军的防线。

康熙十五年,岳乐率师攻克萍乡,做好进攻长沙的准备。应岳乐的请求,康熙帝拨调南怀仁督造的二十门大炮以及七十艘战船,加强清军的战斗力,又命提督赵国祚统领绿营兵三千,屯垦都督陈平率部两千,随同岳乐出征。康熙帝把夺取长沙看作是夺取湖南的第一大战役,他诏令荆州、岳州地区的清军将领紧密配合,相机夺取岳州。

康熙十五年三月初一日,岳乐率师进逼长沙。吴三桂闻讯,忙率诸将从松滋增援。岳乐军在长沙东面的官山背后扎营,吴三桂在城西岳麓山下扎营,双方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营垒绵延数十里。岳乐分遣十九路军兵马,从城北铁佛寺至城西南布阵,吴三桂见状也派十九路兵迎战。吴军猛将王绪首先率部冲进清军阵营,清军迅速将王绪部包围起来。城上观战的吴军见王绪所部偃旗息鼓,以为全军覆没,大惊失色。忽然,听见喊声大作,枪声急如战鼓,清兵纷纷落马。众人正在狐疑之际,王绪已率军杀出重围,获胜而回。吴三桂侄儿吴应贵和女婿夏国相统领的一路吴军,却遭遇清军的迎头痛击,搏战当中吴应贵被流矢射中,穿透了两腮,堕马落地,多亏夏国相拼死苦战,才将他救回。清军乘胜追击,至长沙城下为象阵阻挡。战斗持续到中午,双方仍杀得难解难分。恰在此时,天降大雨,双方只好鸣金收兵。是役吴三桂三路获胜,其余杀伤相当,但其大将吴应贵伤重而死,吴三桂大为沮丧,转而入城自守。岳乐遂扎营掘壕,与吴军对峙。

在岳乐进攻长沙之时,三月初九日,大将军贝勒尚善率水陆大军向岳州发起进攻。吴三桂的水军拥船数百只,横列君山等处迎战,尚善指挥清军英勇作战,击败君山的守军,将战略位置极为险要的君山抢占,击退增援的吴军,获吴水师船五十只。十八日,顺承郡王勒尔锦率清兵数万从文村渡过长江,在石首虎渡口焚毁吴军营盘,水师直逼太平街。二十七日,又在太平街击败吴军。此时,因为吴军皆调援长沙,岳州一带兵力单薄,故清军连连得手。但清军渡江后,迁延不进,给吴军以喘息之机。吴军很快从松滋增援岳州,向来胆怯的勒尔锦不思迎战,急忙从太平街撤走,又以天热酷暑难耐为由,率部退保荆州。尚善水师也未能切断吴军饷道,不得不退回原先的阵地,岳州之围很快解除了,清军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此后,在湖南战场上,清军与吴军就在长沙、岳州相持。

除湖南战场外,还有以王屏藩、王辅臣占据的四川与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为右翼的西部战场,以耿精忠占据福建、攻取浙江、江西为左翼的东部战场。鉴于湖南战场相持不下的局面,康熙帝不断调兵遣将,在一个时期内,把主要精力用于平定西部和东部战场的叛乱。

吴三桂占据四川以后,一直企图北上陕甘,形成南北夹击清军之势。当时镇守平凉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和镇守甘州的甘肃提督张勇都是吴三桂的旧部,他派人去游说王辅臣和张勇起兵叛清,却遭到两人的拒绝。

虽然王辅臣和张勇上疏清廷表示忠诚,却不能完全打消康熙帝对西北地区汉族将领的疑虑。而且西北地区幅员辽阔,战略位置重要,直接影响清朝后方的稳定。经过慎重考虑,康熙帝决定派刑部尚书莫洛前往陕西,负责西北战场的军政事务。为此,他特加莫洛为武英殿大学士,仍以吏部尚书兼管兵部尚书事,兼任陕西经略,“假以便宜,相机行事”,吏兵两部不得掣肘。

当时湖南、四川都已落入吴三桂之手,康熙帝命王辅臣跟随勒尔锦征讨湖南,后莫洛上疏请王辅臣仍驻平凉,随大军一同进川。王辅臣似乎也明白康熙帝的意图,将他调离平凉,以免生乱。为了消除康熙帝对他的猜忌,王辅臣上疏请求进京叩见康熙帝,“密陈韬略”。大敌当前,康熙帝“以边疆正资弹压”,谕告他叛乱平定之后再来京师。王辅臣又上疏说对湖南地形很熟悉,请往湖南征战。但康熙帝先已批准了莫洛的奏疏,决定还是让王辅臣坚守平凉,与莫洛同攻四川。两次奏请都未得批准,王辅臣心中有些不快,对于莫洛经略陕西,凌驾于其上,他也颇不痛快。他从平凉前往西安,向莫洛陈述用兵方略,但莫洛反应冷淡,显出轻蔑之意,王辅臣更加怀恨在心。康熙十三年八月,王辅臣一再要求莫洛给他添兵马,但莫洛先将王辅臣所部固原官兵的好马尽行调走,后方给他两千劣马,这大大影响了王部将士的心情。经略莫洛率师进攻四川,在陕西汉中与四川保宁交界的地区受阻,四川叛军又切断了清军的饷道,驻守广元的清军断饷已一个月,形势危急。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初,莫洛率部至宁羌州,驻扎南教场,与王辅臣的后营相距只有二里左右。初四日,王辅臣的标兵突然向莫洛营地发起袭击,箭矢、炮火齐发,莫洛猝不及防,被一颗鸟枪子弹击中,当场倒地死亡。莫洛所部章京、笔帖式也大都死于乱军之中,其余标兵、运粮兵两千人都被王辅臣收降。

定西大将军董额得知王辅臣叛乱,不敢派兵征剿,忙回师汉中,同时派人飞奏康熙帝。康熙帝览奏,颇为震惊。为了招抚王辅臣,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大西北不再燃起叛乱的战火,康熙帝迅速派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返回陕西,向王辅臣转达赦免无罪的旨意。同时又派科臣苏拜携带他的招抚谕旨前往陕西,会同总督哈占商酌,择干练人员,前往王辅臣处招抚。十二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又给王辅臣发出一道长篇敕谕,用老朋友的口吻情词恳切地规劝王辅臣悬崖勒马,接受朝廷的招抚。在力争招抚的同时,康熙帝还在军事上严加防备。他下令征调鄂尔多斯蒙古兵三千五百人,归化城土默特兵七百人,前往西安驻守备征。并遣驻守北京的部分八旗兵赴西安协守。奔赴西安的各支大军,部分留于西安,其余全部赴定西大将军董额军前,接应广元、保宁的清军撤回汉中。又调副都统穆舒浑及云贵总督鄂善、副都统希福率兵驰赴兴安(今陕西安康),加强战略要地的防守。

王辅臣接到康熙帝的招抚诏书,读到“名为君臣,情如父子”之句,颇为感动,但是王辅臣担心,康熙帝虽然对他表示友好,可莫洛之死,他罪责难逃,将来一旦追究,他依然逃不了惩罚。这时吴三桂听说宁羌兵变的消息,也极力拉拢王辅臣。他封王辅臣为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并赠送了二十万两白银充作兵饷。同时,指示大将王屏藩、吴之茂由汉中援助王辅臣。

吴三桂的重金利诱,促使王辅臣下决心抗拒清廷,投向吴三桂。他劝降秦州副将陈善,占据战略重地秦州(今甘肃天水),然后毁掉陕甘两省边界的凤县偏桥,截断清兵粮道,自率旧部返回平凉。陕西清军被迫从汉中撤出,王屏藩则率部攻占汉中、兴安等重镇。固原、定边、巩昌(今甘肃陇西)、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县、洮州、岷州、临洮等地守将相继叛变。康熙十四年二月五日,王辅臣率部进攻甘肃省城兰州,兰州游击董正己乘机据城叛乱。兰州“外控西陲,内接临、巩,为秦州要区”,此城一失,西北震动,陕甘顿时大乱。陕甘两省黄河以东地区都被叛军控制,清军只守住西安一府和邠、乾两州。

招抚失败,西北叛乱蜂起,一发不可收拾,康熙帝忧心如焚,他想驾临荆州,亲自与吴三桂决战。他对身边的大学士说:“今王辅臣兵叛,人心震动,丑类乘机窃发,亦未可定。前者各将军大臣,不遵指授,互相观望,迁延不进,以致逆贼得据大江之南,渠贼未灭,故有此变。朕欲亲征荆州,相机调遣,速灭逆贼吴三桂,若吴三桂既灭,则所在贼党,不攻自息。”但议政王大臣等会议则认为:皇帝身系天下,而京师又是根本,故不宜轻出,只可居中运筹,从中调停。康熙帝也觉得不无道理,才打消了亲征的想法。

虽然西北叛军很猖獗,但甘肃提督张勇、总兵孙思克、西宁总兵王进宝、宁夏总兵陈福仍然效忠清廷。康熙帝决心倚重汉将平定西北之乱。康熙十四年三月,授张勇靖逆将军,并谕部臣,总兵以下皆受张勇节制,并加孙思克左都督,王进宝都督同知,提升陈福为陕西提督。张勇指挥河西各路清军向叛军发起凌厉的攻势,先后收复安宁、金县、洮州、河州,在巩昌俘获叛军四百七十三人。康熙帝屡谕嘉奖。就在张勇逐步实施收复计划之时,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宁夏发生兵变,陕西提督陈福被乱军杀死,张勇失去了一位助手。张勇马上退兵巩昌,为了增强实力,当即向康熙帝推荐天津总兵赵良栋,奏请将其调任宁夏提督,康熙帝即予准奏。张勇、王进宝、赵良栋都是西北人,故并称“河西三汉将”。

当时,清军与吴三桂在荆州和岳州隔江对峙,闽广叛军也极为嚣张,吴三桂有意将平凉的王辅臣、东南的耿精忠、尚之信,与自己的主力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对此,康熙帝看得很清楚,他一方面诏令清军堵住从四川方向来的吴三桂援军,另一方面加紧对陕甘叛军的剿灭。对待王辅臣,康熙帝依然采用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方针,力图尽快将其平息。他深知王辅臣是陕甘事变的关键人物,明确指出:“底定全陕,惟在速取平凉,逆贼王辅臣一日不灭,则秦省百姓一日不安。”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康熙十四年三月,定西大将军董额率军包围秦州,攻战近三个月,至闰五月底攻克秦州,守城叛将巴三纲逃走。与此同时,西宁总兵王进宝包围兰州,兰州为河西五郡的咽喉要地,叛军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来,城中粮道被断,叛军总兵赵士升于六月底投降。秦州、兰州相继被攻克,一举扭转了清军在西北战场上的颓势。张勇乘势招降巩昌叛军一万多人,先后收复延安、肤施、保安、定边等地。

在清军节节胜利之际,康熙帝第二次给王辅臣发去招降敕谕。其中有言:“靖逆将军又取延安,兰州、巩昌依次底定。大兵云集,平凉灭在旦夕。”大兵交战之时,百姓多遭杀勠,“朕甚不忍,今复敕尔自新,若果输诚而来,岂惟洗涤前非,兼可勉图后效”。不久,王辅臣回复康熙帝,有意归降,但又担心朝廷将来变卦,心存疑惧,故而不敢立即投降。康熙帝认为他是“借端推诿,希冀缓兵”,诏令张勇、董额速取平凉。在康熙帝的严辞督责下,董额、毕力克图、阿密达等部于八月十五日围攻平凉。

吴三桂获知平凉被围,非常着急,马上命令四川叛军增援。王屏藩率大军进犯秦州,吴之茂率部进屯单家口等处,吴三桂又遣军数千赴平凉助王辅臣。吴军入陕甘,而围攻平凉的清军又观望不前,以致贻误战机,陕甘形势再度恶化。眼看清军的有利战机要丧失殆尽,康熙帝当机立断,马上委任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援以全权,总辖陕西满汉大军,前赴平凉,剿灭王辅臣。

康熙十五年二月,图海率领数千精锐清军,驰赴平凉,开始了围攻平凉的战斗。他首先整肃军队,鼓舞士气,颁发饷银,清军士气大振。此时,从各路来的围攻平凉的清军已达十余万人,诸将勇气倍增,纷纷请命攻城。图海却不同意,他说:“仁义之师,先招怀后攻伐。吾奉天威讨兹凶竖,无虑不克,顾念城中数十万生灵,无非朝廷赤子,遭贼劫持至此,覆巢之下,杀勠必多。俟其向化归诚,以体圣主好生之德,不亦美乎!”图海对王辅臣很了解,王辅臣骁勇善战,一旦真刀真枪地干,清军损失势必很大,所以他贯彻康熙帝的剿抚并用的思想,采取围而不攻、攻心为上的战略。

在平凉城北,有一座叫虎山墩的山冈,这是平凉通往西北粮道的咽喉,且登临其上,可以俯瞰全城,地理位置极为险要,王辅臣派重兵把守。要破平凉,必先得此山冈。图海率部轮番强攻,战斗极为激烈,清兵损伤惨重,叛军也战死两名总兵。在图海的督战下,清兵终于拿下了虎山墩,断绝了平凉城的饷道,平凉城遂在清军的掌握之中。清军在虎山墩上架上大炮,轰击平凉城内,王辅臣的将士们惶惶不可终日。图海感到招降王辅臣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幕客周昌进城劝降。周昌与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是同乡,利用这层关系,周昌成功说降了王辅臣。图海当即奏报朝廷,康熙帝览奏大喜,对王辅臣依然宽大处理,履行诺言,恢复王辅臣原职,加太子太保,并升为靖寇将军,命其戴罪立功,其部下一律赦免。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