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次三经
题解 《五藏山经传》卷一:“此经所志,自今九江庐山以东南闽浙诸山也。”
南3-1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1],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注释
[1] 天虞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天虞即庐山,为三天子都之一,东有七十二水,多瀑布,峰磴险峻,人踪罕及,故曰不可以上。”
释文 《南次三经》一组,第一座山叫天虞山,山下多水,没办法攀登。
南3-2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2],多象。有鸟焉,其状如䴔[3],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4]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5],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犀、兕、象
瞿如
虎蛟
注释
[1] 祷过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祷过之山在达隆宗城东,名必达拉。祷过,水形状稽颡也。”稽颡,古代一种以额触地的跪拜礼。
[2] 兕(sì),古书上较多见,一般描述是:像牛、一角、皮坚厚,很像犀牛,有的说就是犀牛。见内南-6。
[3] 䴔(xiāo),郭璞曰:“䴔似凫而小,脚近尾。”
[4] 泿(yín)水,《五藏山经传》卷一:“达穆楚河也,源自必达拉之西,曰争错池。西南流为堆穆错池,又西北为罗错池。又北而东北注黑水,南流经云南界至缅甸入海,即怒江也。泿读如很,从,怒以首触人也,亦象稽颡至地。”
[5] 虎蛟,郭璞曰:“蛟似蛇,四足,龙属。”一说虎蛟为鲨鱼,也写作“鲛”。
释文 往东五百里,叫祷过山,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犀牛、兕和大象。有一种鸟,形状像䴔,但头是白的,有三只脚,脸和人一样,名字叫瞿如,是根据它自己的叫声得名的。泿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大海。水中有虎蛟,身子像鱼,尾巴像蛇,叫声像鸳鸯,吃了它的肉不会肿,还能治愈痔疮。
南3-3又东五百里,曰丹穴[1]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2]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3]。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4],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
[1] 丹穴,《五藏山经传》卷一:“泛水既入澜沧后,南流百馀里,东岸有地名擦喀巴,即丹穴。”
[2] 丹水,《五藏山经传》卷一:“丹水即擦喀沟所出,西注澜沧者也。”
[3] 渤海,见南3-4注[3]。
[4] 文,图案、图形。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丹穴山,山上多产金、玉。丹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渤海。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鸡,羽毛五彩而形成图案,头上的图案是“德”字,翅膀上的图案是“义”字,背部的图案是“礼”字,胸部的图案是“仁”字,腹部的图案是“信”字。这种鸟饮食十分自然,经常载歌载舞,它的出现天下就安宁太平。
南3-4又东五百里,曰发爽[1]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2]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3]。
注释
[1] 发爽,《五藏山经传》卷一:“匝楚里冈城东北百二十里,有楚克阡两池,象人目,故曰发爽。发爽,犹发视也。”
[2] 汎水,《五藏山经传》卷一:“其水东南流,会西来之匝楚里冈山水,又东南入澜沧江,象游者之状,故曰汎水。”
[3] 渤海,《五藏山经传》卷一:“澜沧又南经云南境,至越南为富良江,入海广南湾,所谓渤海。”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发爽山,山中没有草木,多水,又有许多白猿。汎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渤海。
南3-5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1],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2]自是出。
注释
[1] 旄山之尾,《五藏山经传》卷一:“河源诸小水象旄形,其山是为旄山。旄山东南历金沙东岸而至里木山之东,当里楚河拆而东流之,北岸是为旄山之尾。”
[2] 凯风,南风。
释文 再往东四百里就到了旄山的尾端,南面有山谷,名叫育遗,里面有许多怪鸟,南风就是从这里吹出来的。
南3-6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1],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2]。
注释
[1] 非山之首,《五藏山经传》卷一:“里楚河流至里塘城东南折而南流,与其东之雅龙江相距五六十里,并行而南三百馀里,两川间都无小水,是为非山。非犹违也,背也。非山之首盖在雅龙江西南流折行而南之西。”
[2] 蝮虫,参见南1-3注[2]。
释文 再往东四百里,就到了非山的首端,山上多产金、玉,没有水,山下有许多蝮蛇。
南3-7又东五百里,曰阳夹[1]之山,无草木,多水。
注释
[1] 阳夹,《五藏山经传》卷一:“阳夹,胁在腹前也。山在打箭炉南六十里,其北三池为泸河源,北流东注大渡河。东南一源为什丹河,亦注大渡河。西南为霸拉河,注雅龙江。自此而南,循山发水左右分注,统号之曰阳夹也。”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阳夹山,那里没有草木,多水。
南3-8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1],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注释
[1] 灌湘之山,郭璞曰:“一作灌湖射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柜山东北也。在喀喇乌苏北岸骇拉池合诸水南注处。喀喇乌苏源自滕格里海东北之布喀池,西北流又潴为额尔吉根池,又东北为集达池,又东南为喀喇池,又东南而南受西南之说木池水,又东北受此水,一川而三面皆湖水相灌注,是以曰灌湖射也。喀喇,蒙古语,黑也;乌苏,水也。”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灌湘山,山上有许多树木,没有草;有许多怪鸟,没有兽。
南3-9又东五百里,曰鸡山[1],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2]。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3],其状如鲋[4]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鱄鱼
注释
[1] 鸡山,《五藏山经传》卷一:“鸡山在索克宗城,比近索克占旦索河,东北流折而西南,与黑水会,象鸡首也。喀喇河自此以下名色尔楚。唐古特語:色尔,金也;楚,水也。即鸡山多金之证矣。”
[2] 丹雘,《五藏山经传》卷一:“雘,澒也,丹之青黑者得澒多,美丹得澒少,故有青雘丹雘之分。”澒即汞,此与《石雅》所释不同,参见西2-4注[2]。
[3] 鱄,音tuán。
[4] 鲋(fù),郝懿行曰:“《广雅》云:‘鲋,鰿也。’即今鲫鱼。鲫、鰿同字,见《玉篇》。”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鸡山,山上多产金,山下多产丹雘。黑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大海。水中有鱄鱼,形状象鲫鱼,有野猪一样的毛,叫声像猪,它出现天下就会大旱。
南3-10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1],无草木,多火[2]。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3]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4],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5],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颙
注释
[1] 令丘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令丘即噶克布西北源所出之□□水西联臧河象屋脊,故曰令。(令同瓴,屋脊也)”
[2] 多火,《五藏山经传》卷一:“其东北源所出曰擦拉岭,东源曰偶公拉岭,南又有擦楮卡。唐古特语:擦,热也;拉,山也;楮,水也。即此经云多火矣。”
[3] 条风,东北风。
[4] 枭,猫头鹰一类的鸟,一般泛指鸱鸮科动物。
[5] 颙,音yú。
释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令丘山,没有草木,许多地方有火。山的南面有谷,名叫中谷,条风从这里吹出来。那里有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长着人脸,四只眼睛,有耳朵,名字叫颙,是根据它自己的叫声得名的,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大旱。
南3-11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2]。有木焉,其状如谷[3]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4],其名曰白䓘[5],可以血玉[6]。
注释
[1] 仑者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仑者之山在察木多西北。澜沧两水平行东南流,似仑,亦似堵也。仑,作册次合其竹也;堵,墙也,省作者。”
[2] 青雘,亦作“”。青碧之类,参见西2-4注[2]。
[3] 谷,参见南1-1注[7]。
[4] 释劳,郝懿行曰:“高诱注《淮南·精神训》云:劳,忧也。”劳字古义既可解释为疲劳,也可解释为忧愁,郝懿行一律取“忧愁”义,但没有更多理由支持。《山海经》中“释劳”、“不劳”、“已劳”各出现一次,“已忧”和“不忧”也共出现三次,但没有其他说法意思相当于“消除疲劳”的,故今译文不从郝说,下同。
[5] 䓘,音gāo。
[6] 血玉,郭璞曰:“血谓可用染玉作光彩。”章鸿钊《宝石说》卷四:“市人往往以无色水精而有舋绺者染造红色,诡称桃花石或红璧玺以图得高价者,《山海经》谓白䓘可以血玉,殆即其类。”
释文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仑者山,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产青雘。山中有一种树,形状像榖树,有红色的纹理,分泌出的树脂像漆,味道像饴糖,吃了可以充饥,可以消除疲劳,名字叫白咎,可以用来染玉。
南3-12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之山[1],多怪兽,多大蛇。
注释
[1] 禺稿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禺稿之山在工布札木达城南。噶克布河在东,象禺。工布河象所持空槁也。”参见南1-1注[8]。
释文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叫禺稿山,山上有许多怪兽和大蛇。
南3-13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2]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3]。
注释
[1] 南禺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山在工布河西岸之撒皮塘塔拉,南禺水形象禺而在南也。卫藏以东诸水皆发源东南流折而南,皆象禺蒙戎被发状。雅龙最北,工布最南,故曰南禺。”参见南1-1注[8]。
[2] 佐水,《五藏山经传》卷一:“佐水即工布河,入海处未详。然经言东南,疑下流经界为云南之槟榔江,而其东南之绰多穆河则为云南之龙川江,并南至暹罗入海也。”
[3] 鹓雏(yuān chú),鸾凤一类的鸟。
释文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叫南禺山,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水。山上有一个洞穴,春天就有水流入,夏天流出,冬天就闭合了,不出不入。佐水在这里发源,向东南流注入大海。有凤凰、鹓雏。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1],糈用稌。
龙身人面神
注释
[1] 祈,请祷、求福。毕沅以为祈是“”的通假字,指用牲畜的血涂在祭器上的一种祭礼。其解释比较牵强,可能是考虑到“用狗祈祷”不太像话,故为此说。然而这样解释对狗的用途是说通了,狗血涂抹在哪里又没有了着落。
释文 《南次三经》一组,从天虞山到南禺山一共十四座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山神都是龙身人面。祭祀的礼仪为:都用一条白狗祈祷,精米用粳稻。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1]。
注释
[1] 这句话和下文类似文字可能是刘向等校书者的段落小结,后世抄印《山海经》都把这些文字收入在内。
释文 以上是《南山经》的内容,大小四十座山,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