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

南山经

题解 《南山经》其实是“南山一经”或“南山首经”的简称,下面有《南次二经》、《南次三经》。这个标题是刘向校书的时候为方便阅读而加的,而下面正文中“南山经之首,曰山”、“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等,都是《山海经》原文所有。

对于《五臧山经》部分,我们选择吕调阳的地理空间定位作为参考注解,从理论上说,我们无法逐一证明吕的说法究竟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但至少他的《五藏山经传》是一部有体系、有逻辑的著作。晚清时的地名和今天或有不同,但县名和大部分山水还是一致的,不难查实。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在一个茫然不知东西的情况下阅读实在不是很舒服的,能有人略加指点,总不是坏事。至于其是非取舍,读者完全可以自行判断。

《五藏山经传》卷一:“此经所志,自今藏地雅鲁藏布江源以东至拉撒诏诸山也。”

南1-1南山经之首,曰[1]。其首曰招摇之山[2],临于西海[3]之上,多桂,多金、玉[4]。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5],其名曰祝馀[6],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7]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8]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9],食之善走。丽[10]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11],佩之无瘕[12]疾。

狌狌

注释

[1] ,鹊的古字。山,清吕调阳《五藏山经传》卷一:“即达穆楚克山,雅鲁藏布所源也。雅鲁藏布即赤水,其源有池斜锐,水自东北流出,会池北一源,象仰地张喙之形,故山得名焉。”

[2] 明王崇庆《山海经释义》认为“首曰山”和“首曰招揺之山”有矛盾,是一山而二名或两山相并。《山海经》中的某山之首的“首”字有特定含义,王说非,详见前言。同时,《南山经》的开始又是特殊情况,末段的统计是十座山,必须把山算进去才够数,所以郝懿行怀疑“山”之后有关于山情况介绍的文字脱落,也有道理。《五藏山经传》卷一:“招摇之山在山西五十里,即狼阡喀巴布山也。”

[3] 西海,《五藏山经传》卷一:“马品木达赖池,池周二百馀里,即经所云西海也。”

[4] 金、玉,金,古代泛指五金或金属矿石;玉,泛指有光泽的美石。类似的很多词在古今都很常用,但往往所指并非一种具体东西。

[5] 华,同“花”。

[6] 祝馀,《五藏山经传》卷一:“祝馀即贝母,苗似大蒜,青华,根作瓣如贝子,拔之有顷渐墮,如祝者时一俯屈,故名。馀、余古通,古作,既接垂屈也。”

[7] 榖,桑科植物,又称构或楮,皮可制桑皮纸。榖、穀(谷)字形相近,毕沅等认为下文多有“榖”字误作“穀”,凡行文明显可见其指树木而又作“穀”者,译文直接译为榖。此树名“迷谷”也可能就是“迷榖”的字讹,但已无从考证。《山海经》中的许多名物都有这个情况。

[8] 禺(yú),兽名,形似狝猴,赤目长尾,古书上称为“果然”,又说这种动物见人则笑,笑而嘴唇上翻遮住面部然后逃跑,后人通常猜测为猿类动物,众说不一。《五藏山经传》卷一:“禺,狒狒也。一名蒙颂,一名枭阳。字又作‘’,象被发蒙戎之状,后人读为狒,故不知禺为何物矣。”

[9] 狌狌,即猩猩。

[10] (jī),同麂。丽之水,《五藏山经传》卷一:“有色梅河二源西北流而合,即丽旨之水。”“当作‘旨’,因‘丽’下体讹衍。旨古文作,从爪从甘,即‘指’字。丽旨者,指胶于饴不得开也。此水形似之。”

[11] 育沛,章鸿钊《石雅·珍异》:“窃谓育沛即琥珀也。育沛与琥珀音相近。《本草纲目》引宋大明《本草》云:琥珀破结痂,则功用并同。”“琥珀率产海岸,而育沛亦见于丽注海之处,其产状又同,是育沛即琥珀无疑。”

[12] 瘕(jiǎ),病名,古书上说法不一,大致都指腹中结块。《山海经》中凡说到某物可治某病,其病名大多类此,难以坐实,以下病名解说仿此。

释文 《南山经》之组叫山。山组的第一座山叫招摇山,坐落在西海之滨,山上多有桂树,也多产金、玉。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花是青色的,名叫祝馀,吃了可以使人不饿。有一种树,形状像榖树,有黑色纹理,光华四射,名叫迷谷,做成饰物佩带在身上可以不迷路。有一种兽,形状像禺,耳朵是白色的,用四肢走路,跑起来就像人一样用两条腿,名叫狌狌,吃了它可以跑得快。丽之水在这里发源,往西流注入大海,水中多产育沛,佩带在身上可以治疗腹中结块的病。

南1-2又东三百里[1],曰堂庭之山[2],多棪[3]木,多白猿,多水玉[4],多黄金[5]

白猿

注释

[1] 里,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卷一:“《大戴礼》云,三百步而里。是古里短于今。”《五藏山经传》卷一:“此经以周尺百六十六丈六尺为里,今又纵黍尺百八十丈为里,当周尺之二百五十丈,故每三百里得今之二百里也。”

[2] 堂庭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在今姜白穆庙之南,有隆列河自西来受,北偏西一水东迳庙南平流百五十里,屈而北少东,注赤水,象堂庭也。”

[3] 棪(yǎn),木名。明方以智怀疑为橄榄,《通雅》卷四十三:“《说文》‘棪遬其也’笺曰:‘与榄同,即棪。’则《山海经》堂庭山之棪亦榄邪?郭璞曰:‘实似柰,赤,可食。’”然而这一猜想与郭璞注有矛盾,橄榄果既不是红色,也不像柰一样呈圆形。

[4] 水玉,即水晶。

[5] 黄金,古称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然而历来的记载中名实混乱,《石雅·三五》下编举了大量例子证明这一点,并得出结论:“黄金,金也,而不必尽为金;白金,银也,而不必尽为银;赤金,铜也,而亦不必尽为铜。”

释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树,有很多白色猿猴,多产水晶和黄金。

南1-3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1],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2],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蝮虫

注释

[1] 猿翼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临拉穆错锡穆错池,池水象雌猿怀孕之形,故曰猿翼。翼犹冀也。冀从異,古作,同,子未生也。从北,背也,孕者若却手于背也。鸟翼之翼在背若翼也。此池南受二水为猿足,西南二水入其腹,东北一水注其脑,又西北自颔下流出,注赤水,与东北一水如横绳之县,故复号水曰宪翼也。”县,即悬。

[2] 虫(huǐ),毒蛇,也写作虺,不是蟲的简化字。郭璞注:“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馀斤,一名反鼻。”绶是古时系官印等物的丝带,有各种颜色,所以“绶文”表示五彩杂色。尽管郭璞的描述在色彩和大小上有较大出入,后人仍多认为就是指蝮蛇。

释文 再往东三百八十里叫猿翼山,山中有很多怪兽,水里有很多怪鱼。多产白玉,有许多蝮蛇,多怪蛇,多怪树,不可以上去。

南1-4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1],其阳[2]多赤金,其阴多白金[3]。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4],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5]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6]。其中多玄龟[7],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8]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9]

鹿蜀旋龟

注释

[1] 杻(niǔ)阳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杻当作丑,羞也。丑阳之山,今郭拉岭也,以居怪水之阳,故名丑阳。”

[2] 阳,山南水北为阳。又,山北水南为阴。

[3] 白金,《石雅·三五》:“乃《山海经》一书,历详金银铜铁锡,而独不及铅。考之,则其所以名之者亦复有异同焉。如《山海经·南山经》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郭璞曰:‘赤金,铜;白金,银也。’然如《中山经》玉山,其阳多铜,其阴多赤金。又明铜与赤金有别。《西山经》皋涂之山多银、黄金,槐江之山多黄金、银,大时、数历诸山并云多银,而泾谷之山乃云多白金,则银与白金亦似非一物矣。又如铜之属有赤铜,银之属有赤银,则赤铜与铜异,赤银亦与银异矣。锡则有白锡、有赤锡,锡之属又各不同矣。凡若此者,泥名以求之,去实亦愈远。《荀子·正名篇》云:‘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窃谓《山海经》一书率从诸夏成俗与远方异俗之名而称之,凡虫鱼草木鸟兽举莫不然,金石之属殆亦犹是,故不得谓異实者必尽异名,即同实者亦不必尽同名也。不明乎此,则必有诠释失据而莫知其非者矣。”这段话虽没有说明所谓赤金、白金到底是什么,却说明了《山海经》一书中许多看似很平常的名词,未必能用今天的词汇一一加以对应,这可以作为解读《山海经》的原则之一,故详为抄录于此。

[4] 谣,唱歌。

[5] 怪水,《五藏山经传》卷一:“今佳隆鲁河,出山之西南,东北流会翁楚河。象穿窬,故曰怪。又象淫者,故曰丑。”

[6] 宪翼之水,《五藏山经传》卷一以为即上文猿翼之水:“宪,县法也,横绳县之也。”

[7] 玄龟,大龟。《五藏山经传》卷一:“即鹗龟,状如龟,长二三尺,两目在侧,如鸟,其声似鹗。亦似人斧木作声。”

[8] 判,剖开。

[9] 为,治疗。底,同“胝”,手足上的老茧。

释文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杻阳山,山的南面多产赤金,山的北面多产白金。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马,头部白色,身上的斑纹像老虎,尾巴红色,叫声像人唱歌,名字叫鹿蜀,佩带用它皮毛做成的饰物可以多子多孙。怪水在这里发源,向东流汇入宪翼水。水中多大龟,形状像龟,鸟头蛇尾,名字叫旋龟,叫声像剖开木头,佩带用它做成的饰物可以预防耳聋,还可以治疗手足老茧。

南1-5又东三百里柢山[1],多水,无草木[2]。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3],蛇尾有翼,其羽在魼[4]下,其音如留牛[5],其名曰鯥[6],冬死而夏生[7],食之无肿疾。

注释

[1] 柢(dǐ)山,《五藏山经传》卷一:“蓬楚藏布东源所出曰瓜查岭,盖即柢山。柢通觝,水形象兽角也。”

[2] 无草木,《山海经》介绍某地时常用“无”字,均直译作“没有”,但有些“没有”比较费解,如这里说“无草木”,下文甚至有说“无石”的,应该不会指山上没有草木和石头,或是说没有值得特别介绍的草木和石头,读者当自行留意。

[3] 陵,高地。陵居指住在高处。

[4] 魼(xié),鱼胁,即鱼的肋骨部位。

[5] 留牛,俞樾《读山海经》:“留牛即犂牛也。留与犂本双声字,例得通。《东山经》‘鳙鳙之鱼,其状如犂牛’郭注曰‘牛似虎文’者,即此经犂牛也。”又《通雅》卷四十六:“毛犀即氂牛。《尔雅》言犘牛,《山海经》之牛也。西人呼为竹牛。氂或作‘犛’。”是以留牛、犂牛、斄牛、犛牛、氂牛、犘牛、竹牛、牛等同指一物,即今牦牛,下文又有作旄牛者。

[6] 鯥,音lù。

[7] 冬死夏生,指动物的冬眠现象。

释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柢山,那里多水,没有草木。山上有鱼,形状像牛,住在高地,它尾巴像蛇,有翅膀,长在肋下,叫声像牦牛,名字叫鯥,到冬天就休眠,到夏天再苏醒过来,吃它的肉可以不得臃肿病。

南1-6又东四百里,曰亶[1]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2],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3]

注释

[1] 亶(chán)爰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的城南有牙穆鲁克池,广二百三十馀里,周七八百里,中有三山,一名米纳巴,一名鸦博士,一名桑里。山下溪流甚多,时白时黑,或成五采,池水周绕不流,亦不涸,即亶爰之山也。亶通单,啴呼也。爰,援也,古文作‘’。单、,所谓不可以上也。”啴,喘息。

[2] 髦,动物颈上的毛发。

[3] 自为牝牡,指雌雄同体,自己和自己交配即可繁衍后代。这里描述的类,和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十分相似,但并非雌雄同体。

释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亶爰山,那里多水,没有草木,不可以上去。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狸但颈部有长毛,名字叫类,能自己和自己交配,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妒忌。

南1-7又东三百里,曰基山[1],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2],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3],食之无卧[4]

猼訑、

注释

[1] 基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基当作箕。山即努金刚藏山,有水东北会龙前河入赤水,西对林奔城,西南小水形如箕也。”

[2] 猼訑(bó yí),又写作詑,兽名。

[3] (chǎng fū),又作(音biē),鸟名。

[4] 无卧,不睡下,这里指睡眠少的意思。

释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基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北面有许多怪木。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羊,有九条尾巴四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名字叫做猼訑,佩戴用它皮做的饰物可以使人胆大无畏。又有一种鸟,形状像鸡,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个翅膀,名字叫做,吃了它的肉可以不用睡眠。

南1-8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1],其阳多玉,其阴多青[2]。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3]。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4],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5],南流注于即翼之泽[6]。其中多赤鱬[7],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8]

九尾狐灌灌赤鱬

注释

[1] 青丘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青丘在藏地日喀则城之西南四百馀里,萨布楚河所出之卓尔木山也。萨布水象人跂足窥井,故名青丘。”

[2] 青(hù),亦作“雘”。青碧之类,参见西2-4注[2]。

[3] 蛊,病名。俞樾《读山海经》:“蛊乃病名。《内经·玉机真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蛊可指多种病症,如寄生虫、神经错乱,也指南方的毒气或人工培育的毒物,《山海经》多处提到,各处的具体所指均不详。

[4] 呵,大声呼叫。

[5] 英水,《五藏山经传》卷一:“其南有吉隆布策瓦河,两源合东南流,又环曲而南注朱母拉木池,象孕妇首仰之状,故名英水。英通央,仰枕也。”

[6] 即翼之泽,《五藏山经传》卷一:“其东复有一水,二源合南流,亦注于泽,象接内,故曰即翼之泽也。”参见南1-3注[5]。

[7] 鱬(rú),古汉语中的人鱼类动物一般认为是指鲵,也叫,就是俗称娃娃鱼的两栖类动物,以下《西山经》、《中山经》也有述及。而现在说的人鱼通常是指海牛目的哺乳动物儒艮,“儒艮”的称呼是近代从马来语直接音译过来的,和“鱬”同音只是一种巧合,古代的“鱬”也写作“鲕”,发音和“鲵”相近,所以这里说的赤鱬更接近于娃娃鱼一类的动物。参见西1-8注[8]。

[8] 疥,疥疮。

释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青丘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有许多青。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狐,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能吃人;吃了它的肉可以预防蛊病。山上有一种鸟,形状像鸠,叫声像人大声呼叫,名字叫灌灌,佩戴用它羽毛做成的饰物可以不迷惑。英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即翼之泽,其中生有很多赤鱬,形状像鱼,面目像人,叫声像鸳鸯,吃了它的肉不长疥疮。

南1-9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1],其尾踆[2]于东海,多沙石。汸水[3]出焉,而南流注于淯[4],其中多白玉。

鸟身龙首神

注释

[1] 箕尾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箕尾,箕山之尾也,山在今拜的城西南。”

[2] 踆,同“蹲”。

[3] 汸(fāng)水,《五藏山经传》卷一:“有龙前河西南流会努金刚山水,北注赤水,其形长方,故名汸。”

[4] 淯,《五藏山经传》卷一:“努金刚水形圆,似孕妇腹,故名淯。”

释文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叫箕尾山,山的尾部坐落在东海中,上面有很多沙石。汸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淯水,其中有许多产白玉。

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1]用一璋玉[2][3],糈[4]用稌[5]米,一璧[6],稻米,白菅[7]为席[8]

注释

[1] 毛,指祭祀用的毛物,主要是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下文有“毛用一鸡”、“毛用一犬”等说明用哪一种牲畜。这里没有说明所用牲畜的种类。

[2] 璋,玉器名,状如半圭。

[3] 瘗(yì),埋物祭地。

[4] 糈(xǔ),祭神用的精米。

[5] 稌(tú),粳稻。

[6] 璧,玉器名。扁平、圆形、中心有孔。边阔大于孔径。

[7] 菅,多年生草本植物,禾本科,茎可用于编织。

[8] 席,郝懿行曰:“席者,藉以依神。”即降神所用的席子。

释文 山一组,从招摇山到箕尾山,一共十座山,二千九百五十里。这些山神都长着鸟的身子龙的头,祭祀的礼仪为:毛物要和一块璋玉一起埋,糈米要用粳稻,还要一块璧和稻米,用白菅编织的席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