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阅读之美

自序 阅读之美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朱熹在《熟读精思》中开篇总起的句子。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徜若博览如同在黑夜里穿行寻觅,那么熟读就是他们手中的一盏烛灯,用橘黄的光穿透迷蒙的雾霭。对于我们所有的阅读者也是这样,只有通过熟读将文章烂熟于胸,才有之后博览的心境澄明。

我喜欢阅读大概是受家庭影响的缘故吧。爸爸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和藏书。家里几乎到处是书:书房里的书柜、客厅里高大的落地书架和房间里的床头柜上都放满了书。记得小时候我想买点玩具的时候,爸爸总是唠唠叨叨地说少买一点,而每当我去了书城想买书的时候,只要是适合我读的书,不管我挑多少,爸爸总是痛快地掏钱买单,有时还反复问我够不够,要不要再多买几本。家里的电视机很少打开,一家人最温馨的时刻莫过于茶余饭后每个人拿一本书静静地阅读。父母总是喜欢把读到的好书或好的章节内容与我分享。每当这时,爸爸总是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地给我讲解,生怕我听不明白,等到我有些不耐烦,直叫“好了好了”,爸爸才意犹未尽地停住,嘴里还念叨着:“这孩子,我还没讲完呢。”

小时候毛毛躁躁的我也曾经静下心来,在午后的阳光中阅读片刻。那时候家里放着一本封皮陈旧的《唐诗三百首》,我就捧着厚重的书籍,平铺在膝盖上,手指沿着行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经意间就诵读出声。唐诗多顺口,多美啊!不知不觉间我就能背诵下大半本诗选。一个一个圆润动听的音节,一行一行生动传神的文字就那样随着诵读时抑扬顿挫的声调在我心灵的土壤上安然播种,生根发芽。后来,随着我年龄的增大,我阅读的书的种类也渐渐扩展开来。每当我想将意象付诸文字,总能有源源不断的辞藻不请自来。我这才明白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阅读像一颗明珠,向四周散发橘黄色温暖的光芒,那光芒是潜移默化的,是耳濡目染的。它一直默默照亮着我心中小小的角落,但终有一天,在我灵感乍现时它会照亮那万里山河。阅读就像独自一人行走在万籁俱寂的莽莽荒原,提着烛灯前行,拨开浓浓的雾霭,穿越时间的长河,洞察历史的真相。

我仿佛听见绝望的屈原在汨罗江边最后的悲鸣像风回荡在耳畔,“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我为之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为之抽噎。

我仿佛看见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拖着残缺的身躯走在崎岖的乡野小路上寻找历史的真相,“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为之膜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为之击节。

我体会到在如豆的残灯下疾书着“满纸荒唐言”的潦倒的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心酸和篱下独酌、形影相吊的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

我震撼于刚烈的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和忧愤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阅读注定是我无法放弃的爱好。在书籍的世界里,山河愈发显得小了,好像一只船安放在了我的心中。我手中的书像一颗明珠愈发明亮,清澈的光芒大放,照亮万里河山。

读有所得,阅有所悟。我小学阶段的习作被爸爸整理后出版了一本叫《我要开花给你看》的书。现在爸爸又要把我初中到高一期间的习作整理出版,对此我不置可否,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幼稚粗浅的习作是否值得印成书。但爸爸说他想把这些文字的记录当作我将来长大后送给我的礼物。大人的心思我不懂!既然这样那就印吧,只是你读过后可别笑话我的肤浅啊。

隋心逸

2018年10月1日于深圳外国语学校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