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消费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据说时下大兴居室装饰热,地要软的(地毯),墙要硬的(护墙板),灯要彩的(变幻的灯饰),总之,富丽堂皇,向五星级宾馆靠拢。我的一位搞文字工作的朋友新分住房,做了一排顶天立地的大书橱,竟被讥为跟不上潮流。这不禁使人想起了前些年的西装热、牛仔裤热,以及去冬出现的皮夹克热。

为什么一旦出现了某个新的消费热点,便立即会引起趋之若鹜的消费狂热?赶时髦?掼派头?盲目攀比?当然都是。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却被忽视了——消费文化的缺损,导致了消费心理的变异。赶时髦,是古已有之的。东汉时,长安城中时兴高发髻,于是人们竞相“拔高”,有把发髻做成一尺多高的。有趣的是我们的古人似乎早已注意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于是又有了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之“颦”是一种美,但东施一皱眉就丑了。所以古哲教诲后人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这就讲到了文化缺损的点子上了。

从流行学的角度讲,一定时期的消费出现某种热点,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流行绝不是一窝蜂,更不意味着可以不问或取消个性。只有当“流行”(共性)与个性结合成有机体时,才能体现真正的美。而一旦流行成了潮流,成了千人一面,那么个性便成了独特的美。当街头被西装的大潮淹没时,有些青年人穿起了中山装,他们便成为独领风骚的宠儿;去冬今春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被紧紧包在皮夹克里的时候,聪明的姑娘们穿起了鲜艳的手编毛衣外套,她们成了分外妖娆的花朵。这就是不盲目赶时髦而懂得体现个性美的明智。

消费,是需要引导的,这种引导应该是广义的。我们不能把消费仅仅看成是一种经济现象,也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某种角度讲,文化,才是决定消费的深层因素。我的那位朋友在布置新居时,最头疼的是买不到合适的书橱,只好花大价钱请人设计、现做。显然,当人们的文化需求还不高的时候,书橱只能是奢侈品,只得滞销,进而消失。于是千户一律的金碧辉煌,千室一律的富丽豪华,居室成了宾馆,除去富有和“上潮流”之外,是看不见主人的个性、情趣的。所以消费需要引导,除了经济上的引导,更要文化上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消费的盲目性,才能有效地避免雪豹皮草行被挤碎玻璃柜台的闹剧重演。

当然也得讲讲经济。这些年来,消费“热”为什么老是弄得不可开交?还有一个原因,是“热”点太少。我们的工厂如果能多拿出一些足以使消费者们倾倒的货色来,把一“点”变为多“点”,让人们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使人们能方便地找到体现个性与情趣的消费品,那么,偌大个上海消费市场,就绝不会再被某一股突如其来的浪头冲得晕头转向。

(原载于《文汇报》1991年4月8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