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儿

胡腾儿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这首诗为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胡腾”舞传神写照。“胡腾”是一种男子独舞,配回鹘乐曲,以摆袖、跳跃、踢踏、蹲行等动作为特色,既有雄健奔放的一面,又有柔软潇洒的一面。此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成为时尚。唐诗提到胡腾舞的诗句不少,但专写此舞的只有两篇,此诗即其一焉,固不失为反映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珍贵史料,值得一读。

“胡腾身是凉州儿”四句一韵平起,是对舞师即男主人公的外貌衣着描写。他是凉州人,“肌肤如玉鼻如锥”,表明他是高鼻子的白色人种。他穿的是本民族服装。“桐布(棉布,桐指木棉)轻衫”,用料宽大,前包后裹,系以长带,带上刺绣着“葡萄”图案。几句静态描写,叶浅予那样的画家读了,可以几笔勾画纸上。按,代宗广德二年(764)河西、陇右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处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沦落异乡,以歌舞谋生,主人公也属其中一员。对这些人的命运的关怀与同情,是此诗的另一主题。

“帐前跪作本音语”四句换仄韵,写舞蹈开始的场面。写起舞只有两句,上句交代演出在帐前进行,舞师先作汉儿跪拜,说的话有浓厚的民族口音。“本音语”不必为“胡语”,也可以是带口音的、夹生的汉语。下句写舞姿,“拈襟摆袖”四字,照应上文“桐布轻衫”,足见服装在舞蹈中道具般美妙的作用。“为君舞”三字,表现出舞师的教养和礼貌。“安西旧牧收泪看”,一个镜头给沦落中原的西域牧民,他在观舞时内心的激动,从拭泪的动作可以看出。“洛下词人抄曲与”,另一个镜头给中原人士,在舞者需要音乐伴奏的时候,现场提笔凭记忆抄出,他的配合、他的善意、他对歌舞的熟悉程度,都让读者感动而惊讶。

“扬眉动目踏花毡”四句换平韵,写舞蹈的高潮。“扬眉动目”写舞师情感的投入,表情十分生动,“踏花毡”的“踏”字,写出胡腾舞脚上的动作。另一篇描写胡腾舞的唐诗是这样写的:“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刘言史)舞者国度不同,但胡腾舞脚的动作为主,是一样的。“红汗交流珠帽偏”,是写舞者的卖劲。“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写舞者的如醉如痴,脚上的动作使人眼花缭乱,诗情在这里达到高潮。

“环行急蹴皆应节”四句换仄韵(入声),写舞蹈进入尾声。“环行急蹴”指台步及踢踏动作,无论如何快速,“皆应节”指合于音乐节拍。“反手叉腰如却月”,写舞蹈临近结束时舞者下腰的动作,“却月”即弯月。“丝桐忽奏一曲终”,舞蹈亦应声结束。“呜呜画角城头发”,城上吹角报时,表明天晚,这是一个巧合,也是巧妙地描写舞蹈的效果。如果不是舞蹈出神入化,焉能在罢舞时得到城头角声的配合呢。

“胡腾儿,胡腾儿”(算作一句)两句回到篇首的平韵,联想到舞师(“胡腾儿”),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家乡路断知不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可见舞师所表演的舞蹈,与时局是没有关系的。它是那样的豪放、热烈、优美、轻快,有一点歌舞升平的意思,有一点乐不思乡的意思。作者联系时局,想到唐王朝对外边事失利,而内有藩镇割据,不禁替舞师的未来担忧,也为唐王朝的未来担忧。

中唐大历年间的诗人,以五言律诗杰作最多,而歌行的创作比较冷落,李端这首诗虽然算不上杰作,却可算一首稀有的佳作。上世纪80年代,甘肃省山丹县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本地原生态舞蹈基础上,结合这首诗中对胡腾舞的具体描写,并参照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捐赠的“胡腾舞铜人”的造型,编排成双人的胡腾舞,在全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获奖,成就了唐诗与舞蹈的一段佳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