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这首诗写听筝的感受。“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汉人侯瑾《筝赋》形容筝乐云:“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卑杀纤妙,微声繁缚。散清商而流转兮,若将绝而复续。”“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若乃上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视宗,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抽弦促柱听秦筝”二句,写秦筝演奏开始,可谓开门见山,甚至石破天惊。筝的音箱面上有弦十三根,一弦以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曰“抽弦”,急曰“促柱”。这个写法是古诗式的,近于白居易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但曲中之情,不是一己之私情,而是一个族群的声音。这就是秦筝的特点了。“无限秦人悲怨声”,直指一个历史事件,就是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及章邯秦军在途经新安城南时,阬杀秦军二十万降卒的事件,这件事最终导致了项羽大失民心而最终走向失败。作者听到的筝曲,是从变徵之声开始的。

“似逐春风知柳态”二句,写筝曲的变化,从一端走向另一端,变得欢悦起来。这里运用了通感手法,描写音乐如灵丹妙药,将听觉意象转为感觉类似的视觉意象。听到变调后的筝曲,诗人脑海里一忽儿出现了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景象,一忽儿出现了鸟啼花开的景象。有人把这两句往伤春惜别的方向上扯,其实不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乐极生悲,破涕为笑,这是人生的常态。你并不觉得矛盾,只觉得卷在悲哀和欢乐的旋涡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

“谁家独夜愁灯影”二句,转而写筝曲的弥漫及其感染力。作者给出的背景是月夜,“谁家”“何处”形成对仗,写影响的普遍,使人想起张若虚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春江花月夜》)。上句写游子,下句写思妇,都是闻曲惊心的人。至于音乐的弥漫,则使人联想起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高適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总之,这两句是推己及人,由作者闻曲的感动,联想到他人听曲的动心。

“更入几重离别恨”二句,写筝曲最后的变调,结以离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变成悲哀。而这个变化与上一联写到游子、思妇,有直接的联系。与作者本人的处境更有关系。《秦州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作者听及秦声,不免引起类似情绪。“江南岐路洛阳城”,句中点到“江南”“洛阳”,一南一北两个地名,有“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的意味。

总之,作者思路开阔,联想与想象丰富,适当运用了通感手法,并引入离恨,均使作品生色。故能在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中占一席地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