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就要美出气氛

美女就要美出气氛

林徽因的美是一种姿态,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对生活的肯定与赞赏,是徐志摩笔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在有生之年,她绽放出了生命中的全部美丽,活出了完美的自我,渲染出了一个时代的气氛。

民国第一美女

只要是女人,每个人均争相想当美女,但是每个时代美女基准皆不同,什么样的女人才能称得上是美女呢?一个美女,仅凭动人的相貌和姣好的身材是不够的,还要配以知性、个性才行。

林徽因是那个时代公认的美女,俏丽的容貌、良好的修养、得体的举止以及渊博的知识,使她有“民国第一美女”之称。不少曾经见过林徽因的人,都为她的美貌而倾倒。先不说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们,她们几乎都能将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当年还是个小姑娘的林徽因已足以令众生倾倒。后来有人就美貌问题询问过与林徽因生活在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冰心:“林徽因与陆小曼谁更美?”冰心回答说:“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

女教授全震寰也听过林徽因讲课,也有回忆:

林徽因每周来校上课两次,用英语讲授英国文学。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活跃,谈笑风生,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每次她一到学校,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轰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就听不成课了。

作家萧乾是林徽因的好友之一,他的夫人文洁若曾在所著的《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一书里说:“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

作家陈衡哲之妹陈衡粹提起初次见到林徽因时的情景,那是1930年的春夏之交,在香山上,当时她被林徽因的美貌所震惊:

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览,半山上一顶山轿下来,我看见轿子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想再看一眼,轿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现“惊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

在我可怜的词汇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的是一种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是她那双凝神的眼睛里深深蕴藏着的美。

美得有如传奇

在同代人的记忆中,林徽因的美有如传奇。在众多的赞誉中,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道出了她之所以为人所赞赏的真正原因:“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用文洁若的话来说,林徽因的美是“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所以虽说青春逝去,但林徽因的美却经住了时光的磨洗。文洁若提起1948年在清华大礼堂见到已经44岁的林徽因时的情景说:

一会儿,林徽因出现了,坐在头排中间,和她一道进来的还有梁思成和金岳霖。开演前,梁从诫过来了,为了避免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他单膝跪在妈妈面前,低声和妈妈说话。林徽因伸出一只纤柔的手,亲热地抚摸着爱子的头。林徽因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美感。

文洁若还感慨道:“没想到已生了两个孩子,年过40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动同性的我。”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竟然让身为同性的人都那样念念不忘?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学生,梁思成后来再娶的夫人林洙也是一位大美人,她回忆起初见林徽因时:

啊!我终于见到了这位美人。我不想用细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双眼皮,长睫毛,高鼻梁,含笑的嘴,瓜子脸……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她。不能,在我可怜的词汇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的是一种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是她那双凝神的眼睛里深深蕴藏着的美。当我正在注视这张照片时,只听卧室的门“嗒”的一声开了。我回转身来,见到林先生略带咳嗽、微笑着走进来,她边和我握手边说:“对不起,早上总是要咳这么一大阵子,等到喘息稍定才能见人,否则是见不得人的。”

即使是对病中的林徽因,她也是印象深刻:“林先生是我所见过的女子中最美的一位,虽然患肺病,可很瘦弱,但还是极美,她的精神特别感人,透过她的身影,可见她的精神之光。”

美出一个时代的气氛

美貌并不只是一瞬的永远,还要经得住岁月的推敲,美,就要像林徽因这样,美出气氛才行。这种气氛或许是人淡如菊的优雅,或许是来自于骨子里的自信,也或许是那清爽的走路的样子,以至于全身能散发出不同于他人的精气神。

我们现在看到林徽因的旧照片时,第一反应是很清秀,这是个长得非常端正的女子,但若要用时下的审美观来看待,似乎,也难以和“第一”或“绝世”这样的词汇靠在一起。可是,她却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美女,仔细观看她的面容,竟觉得越看越有惊艳的感觉,也许是她沉淀下来的那份美感,竟然突破了时光的阻隔,隔着那遥远的时空,竟也感觉到了她生命的张力,也许,这就是美女气氛吧。

在近现代史上,鲜有女子可以像林徽因这般活得潇洒、肆恣,被人仰望。她似乎是完美女人的标杆,吸引着现代女性争相效仿,只是她的美,她的气质,她的智慧,她的神韵,又有几人能够模仿得来呢?她属于自己的时代,无限风华,若我们能捕捉其灵韵一二,就足以使整个人生美妙绝伦了。

文洁若小百科

文洁若,萧乾的第四任夫人,1927年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曾任职于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会员。2002年被推选为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名誉理事,2004年被评为资深翻译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萧乾与文洁若》、散文集《梦之谷奇遇》、随笔集《旅人的绿洲》、评论集《文学姻缘》等。译著有《高野圣僧——泉镜花小说选》《芥川龙之介小说选》《天人五衰》《东京人》以及与萧乾合译意识流开山之作《尤利西期》等近千万字。曾写有一篇《林徽因印象》,说“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

用爱点亮人生

爱在每个人微笑的酒窝里,在行人帮盲人过马路的温暖的手中,在亲朋好友关切的话语中……爱,不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只能用生活的全部来诠释它。

爱为何物

爱是什么,什么是爱?乍一看,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是爱情。实际上,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对国家的爱等,数不胜数。不同人对爱的表现也不同,由自己而到别人,以自己为中心点不断地扩大,从自己的家庭、亲戚、朋友、小区、单位,慢慢扩展到社会上,扩散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直至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林徽因是幸运的,她的一生都沐浴在爱里。从幼时享受到的祖父祖母毫无保留的宠爱,到父亲几近平等的爱护,母亲平凡而不一般的爱,兄弟姐妹的敬爱,再到来自男士们的热爱,朋友们众星捧月般的爱护,学生们敬若神明般的尊敬之爱……她这一生,可以诉说的爱实在是太多太多。

而她也是真正懂得爱的,她在给老友沈从文的信里说:

如同两个人透彻地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情感全觉到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地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

林徽因的爱也不仅仅是儿女情长,她的爱里更有着民族大义。在乱世里,温文尔雅的林徽因从来都不失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血性,她是真正的女中大丈夫。当时环境十分恶劣,国难当头,林徽因又是肺病复发,家里连买药品的钱都没有,她经常发烧,但她却躺在病床上通读二十四史,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古建筑的资料,帮助丈夫梁思成写成了我国第一本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不要辜负爱

作为民国时最令人瞩目的女人之一,林徽因大抵是没有出现过这种我爱你你却爱着她的窘状,她永远都是最受欢迎的。她的幸福在于,她所爱的,大都是爱她的,而且他们在爱她时,都是坦坦荡荡,所以令她倍感珍惜,即使自己不爱,即使不能爱,也懂珍惜这份难得的情缘,也会善待那些爱她的人。

初遇徐志摩时,她还懵懂,对爱情一知半解,这个男人这样热烈地爱着她,惊坏了这个天真的孩子。收到对方热情如火的情书时,林徽因不知所措,连亲自回信都不敢,父亲替她代笔,委婉地拒绝了这段错缘。之后她更是随着父亲远遁千里,从英伦到国内。没有指责,没有愤慨,也许是有着女孩淡淡的欣喜和骄傲,她对他一直保持着兄长的尊重,这使他们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在一个安全的距离里相互凝视、彼此珍惜。

金岳霖,那个据说爱了她一辈子的男人,相见时她已为人妇,有着美满的家庭,爱自己且自己爱着的丈夫。这个男人的感情永远是温婉如玉的,他那样静静地驻守着她,宛如她是这世上最珍贵的奇珍。他们是知己,总能接上对方的思绪,好像本是一体,竟然如此默契。但她保持着自己的最高理智,妥善地处理着自己有点纷乱的感情,对他,对丈夫,依然保持着她最大的尊重。

也许是由于她得到的爱太多,当时或是之后的岁月里都不乏出现贬斥她的声音,是不屑也罢,是嫉妒也罢,她从来不曾在乎过,她只知道,要善待爱自己的人。后人想起她来,发现她竟然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完美,很少有人能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感情中滤清自己,但她却能把这世界上最难处理的感情处理得很好,滴水不漏。

爱是一种力量

林徽因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优美的诗句?是专业的著述?是未了的夙愿?还是博大的爱以及不老的传说?或者仅仅是对完美的一种想象和渴念……也许在她的故事里我们能够找到我们想要的所有答案。

林徽因说:“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这是她渴望的浪漫,是理想中的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林徽因是理智的,是率真的。当徐志摩如火般的热情向她袭来,惊慌失措之际,理性战胜了感性的萌动。她在后来跟儿女讲述这段感情的时候,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当金岳霖的真诚令林徽因无法拒绝时,她毫不避讳地向梁思成坦白:“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徐志摩的爱热烈狂放,金岳霖的爱执着痴情,而梁思成,这个陪伴了林徽因一生的男人,他的爱是涓涓细流,舒缓而绵长。看到林徽因在感情里如此纠结,他给了林徽因充分的自由,他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就是这样的爱,让林徽因驱散了心头的阴郁,作出了理性的判断,成就了感情生活与事业的平衡。

爱有很多种,它可以如白酒般辛辣而热烈,容易让人醉在其中;可以如咖啡般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也可以如茶般平淡而亲切,让人不知不觉间迷恋。

诗人爱林徽因,并非只因了她的天生丽质和顾盼风姿;世人爱林徽因,也并非只为了她的婉转风流和韵事传奇,因为这个女人,是最后的绝代芳华,是淑婉才女的绝唱。

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有爱的人生才是幸福完美的人生。爱也是一种力量,我们把力量传给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了对方的力量。林徽因被大家爱着,她也尽自己所有的力量爱着大家。爱就是以此方式变成永恒……

徐志摩小百科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是梁启超的弟子。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写诗。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据说《再别康桥》是为林徽因而作。相对于他的诗,其感情世界也历来令人津津乐道,对原配的绝情离异,对林徽因的热烈追求以及对陆小曼的热闹再婚,都曾弄得满城风雨。

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

人生就好像一场戏,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要想让整个戏剧浪漫精彩,就需要每个角色将自己最闪光的亮点和最出彩的地方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世界是个大舞台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是个大舞台,世间的男男女女无非演员而已。他们或粉墨登场或悄然而去,每个人终其一生竟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当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出生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家庭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完全抛开自己的传统,抛开自己的环境,因为抛开这一切,“我”就不是“我”了。我们会担任很多不同的角色——妻子、女儿、母亲、某职员等。有人说过一条很有哲理的生活准则:和大人一起时像大人,和孩子一起时像孩子,和狗一起时像狗……在各种环境扮演着自己不同的角色,工作时严谨上进,娱乐时轻松活力,交际时自如优雅,面对家人时充满爱意。这不是见风使舵,而是一个在社会中能够生活得有意义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林徽因之所以在现当代被人一再提起,是因为她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得超乎人想象的完美。在祖父母面前,她是一个乖巧听话聪明伶俐的好孙女;在父亲面前,她是一个聪颖能干且能与父亲平等交流的好女儿;在母亲面前,她是一个让人骄傲自豪的乖女儿;在弟弟妹妹面前,她又是一个懂得照顾人的好姐姐;在恋人面前,她是个百里挑一的好恋人;在朋友面前,她还是个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的好朋友……

这么多的身份,这么多的角色,她都一一扮演,并几乎能令所有人都满意,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不容于他人的一些特质,总会有人不喜欢我们。

勇于面对多种角色

费慰梅在回忆录《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的伴侣》中说:

当时,林徽因正在经历着她可能是生平第一次操持家务的苦难。并不是她没有仆人,而是她的家人包括小女儿、新生的儿子,以及可能是最麻烦的,一个感情上完全依附于她的、头脑同她的双脚一样被裹得紧紧的妈妈。中国的传统要求她照顾她的妈妈、丈夫和孩子们,监管六七个仆人,还得看清楚外边来承办伙食的人和器物,总之,她是被要求担任法律上家庭经理的角色。这些责任要消耗掉她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显而易见,林徽因身兼数职,她不仅是一个作家,一个建筑学家,还是一个妻子,一个父亲,更是两大显赫家族的“中枢神经”。她必须要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抛开文字与荣耀,她不得不面对诸多的家庭事务。

林徽因对约定俗成的限制是反抗的。她不仅在英国和美国,而且早年在中国读小学时都是受的西方教育。她在国外过的是大学生的自由生活,在沈阳和思成共同设计的也是这种生活。可是此刻在家里一切都像要使她铩羽而归。她在书桌或画板前没有一刻安宁,可以不受孩子、仆人或母亲的干扰。她实际上是这十个人的囚犯,他们每件事都要找她做决定。当然这部分也是她自己的错。在她关心的各种事情当中,对人和他们的问题的关心是压倒一切的。她讨厌在画建筑草图或者写一首诗的当中被打扰,但是她不仅不抗争,反而把注意力转向解决紧迫的人间问题。

在梁家起居室的乱七八糟的生活方式中,老是有一些事情发生,特别是那忠心耿耿的女佣人陈妈经常要出出进进,把一些麻烦事告诉徽因,要她作决定,每一件麻烦事,不论是发生在家里还是在隔壁人家,都要以这种方式提交徽因去想办法。

费慰梅写道。

林徽因是一个思想独立的女子,所以当诸多的家庭事务向她袭来的时候,她没有被折腾得焦头烂额,也没有退避三舍,而是尽心竭力,将一切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林徽因是优秀的,面对生活赋予她的任何角色,她都能诠释得很好。

在徐志摩逝世4周年的时候,林徽因写了一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文中写道:

说到你的诗,朋友,我正要正经的同你再说一些话。你不要不耐烦。这话迟早我们总要说清的。人说盖棺定论,前者早已成了事实,这后者在这四年中,说来叫人难受,我还未曾读到一篇中肯或诚实的评论,虽然对你的赞美和攻讦由你去世后一两周间,就纷纷开始了。但是他们每人手里拿的都不像纯文艺的天秤;有的喜欢你的为人,有的疑问你私人的道德;有的单单尊崇你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哲学,有的仅喜欢那些软弱的细致的句子,有的每发议论必须牵扯到你的个人生活之合乎规矩方圆,或断言你是轻薄,或引证你是浮奢豪侈!朋友,我知道你从不介意过这些,许多人的浅陋老实或刻薄处你早就领略过一堆,你不止未曾生过气,并且常常表现怜悯同原谅;你的心情永远是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但是现在的情形与以前却有稍稍不同,你自己既已不在这里,做你朋友的,眼看着你被误解,曲解,乃至谩骂,有时真忍不住替你不平……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纪念之情,但是却是以朋友的身份,为徐志摩辩论是非,再无其他。

他们眼中的林徽因

作为丈夫,梁思成曾这样对林徽因说:“拉斯金的演讲词中说:‘真正的妻子,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家便围绕着她出现在什么地方……’对于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中心,你在哪里,我就要跟随着你去哪里,你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儿。你就像是我的心灯,让我再也不是孤单一个人面对黑夜了。”徽因羞涩地说:“你应该去做个诗人!”徽因知道,自己的爱情和梦想,以后就和这个叫梁思成的男人紧紧拴在一起了。

作为朋友,沈从文说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萧乾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就连冰心也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

作为孩子,梁从诫在回忆中写道:

她的诗本来讲求韵律,由她自己读出,那声音真是如歌。她也常常读古诗词,并讲给我们听,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教我读到杜甫和陆游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及“可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名句时那种悲愤、忧愁的神情。

“她是一位用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的母亲。”

这就是林徽因,优秀到简直无可挑剔。而扮演好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是尊重别人,更是尊重自己,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

冰心小百科

冰心(1900~1999),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33年10月,冰心发表文章《我们太太的客厅》,据说描述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家中的文化沙龙,常做客梁家的有文艺界精英:徐志摩、金岳霖、胡适、沈从文和萧乾等,此地为当时北平第一沙龙。

为生命而歌

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生命创造了辉煌,辉煌又延续了生命。

对生命始终充满热情

1945年,在重庆为林徽因诊治的美国胸外科专家里奥·埃娄塞尔博士发现她的双肺和一侧肾已被结核菌严重侵染,便推测她活不过5年。她冰雪聪明,没有探问这个检查结果,似乎早已明白。她只是悄悄地、匆匆地汇集一批又一批建筑资料,写论文,写诗,显得分外忙碌。此时她写的《人生》这首诗中,说:“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是啊,她是一个生命的歌者,对生命始终都充满着热情。

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见到病中的女主人,不禁感慨道: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这番话,也可以说是林徽因一生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战乱时期,林徽因一家流离失所,从北平一路南下长沙到昆明,为了配合工作需要又搬到四川李庄,一待就是6年。这段时间大概是林徽因一生中情绪最抑郁的时期。困于战争与疾病,几乎失去和所有朋友的联系。关于这6年,林徽因曾经在给知交好友费慰梅的信里写着:

我们遍体鳞伤,经过惨痛的煎熬,使我们身上出现了或好或坏或别的什么新品质。我们不仅体验了生活,也受到了艰辛生活的考验。我们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但我们的信念如故。现在我们深信,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一回事。

这6年,病榻上的阅读成了她最大的享受。虽身患重病,但她仍保持自己对生命的热度,保持着她的创造天赋和坚毅乐观态度,并以此感染周围的人。梁思成曾说:“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她在李庄完成了诗作《一天》《忧郁》等,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协助梁思成编著英文注释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更不要说梁思成在李庄完成了中文的《中国建筑史》;试图把他和营造学社其他成员过去12年中搜集到的材料系统化。”

林徽因有一次和儿子梁从诫聊天,儿子问道:“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特别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她这种对生命的从容,表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梁从诫后来说:“我当时看着妈妈,我就觉得她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妈妈了,她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对待生命,她一直都是从容而超脱的。

生命的奇迹

1954年入秋以后,林徽因病情开始急剧恶化,“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不能入睡。她的眼睛仍然那样深邃,但眼窝却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她那璀璨的一生,至此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

其实,从1945年被医生警告最多只能活5年开始,林徽因的生命就已经时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了。但她奇迹般地坚持到1955年,这分分秒秒,都是她以强大的精神力和生命力,从死亡边缘所努力争回的,就像1947年秋她写给费慰梅的信中说的那样:“你看,我就这样从水深火热中出来,又进行了这些所谓‘不必要的活动’,要是没有这些,我早就死了,就像油尽灯枯——暗,暗,闪,闪,跳,跳,灭了!”

林徽因的生命奇迹,在于她对生命的敬意,对生的热爱和渴望。世间因为有了生命,才有了勃勃生机。当我们看到石缝间的生命奇迹时,不禁赞叹而感动落泪。环境的阻止受限下,生命延续的渴望还是不可抑制的,对于自然环境的因素有时或许的确存在一些无奈,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时时刻刻都在对生命的存在进行着考验。无论多么弱小的生命都是一种奇迹。

林徽因作品

人生

人生,

你是一支曲子,

我是歌唱的;

你是河流

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

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

你,田野,山林,峰峦。

如此便可不后悔

什么样的人生是不后悔的?也许只有到了离开的时候才能真正评价,我们这一生该做的、想做的、能做的是否都已经做完,能做好的是否完美,我们的人生是否完满。

离人的眼泪

1955年1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先后入院,梁思成病情稍有好转后,每天都到林徽因病房中陪伴她。到3月底,林徽因开始一直发着高烧,并经常昏迷不醒。尽管北京同仁医院已经组织了当时最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抢救,可是她的肺部大面积感染,一直高烧不退,身体极度虚弱,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她的生命也到了快油尽灯灭的时候。

3月31日的深夜,从昏睡中醒来的林徽因突然叫着梁思成的名字,“我想见一见思成,”林徽因的声音极其微弱,但十分清晰,“我有话要对他说。”护士轻声回道:“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然而,林徽因没有等到“明天”。这天晚上,同仁医院打电话告诉她的女儿梁再冰:林徽因病危。梁再冰赶到医院时,林徽因就已经昏迷不醒、人事不知了。护士把住在隔壁的梁思成搀扶过来,从不流泪的他哭得不能自已,坐在床前不断地重复:“受罪呀!受罪呀!徽你真受罪呀!”肺部的感染像一场大火蔓延着,她的生命最后被这熊熊的火焰吞灭了。

1955年4月1日清晨6时20分,当夜色一点点褪尽,曙光一点点透进病房时,林徽因静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这一年,她51岁。她最后的几句话,竟没有机会说出。

1955年4月1日清晨6时20分,当夜色一点点褪尽、曙光一点点透进病房时,林徽因静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这一年,她51岁。

消逝的四月天

金岳霖听到噩耗时,在办公室里,他留下了自己的学生周礼全,当整间办公室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时,先是沉默,后来突然说:“林徽因走了!”一向冷静而理智的金岳霖也悲伤得肝肠欲断,周礼全回忆说:“他两只胳臂靠在办公桌上,头埋在胳臂中,他哭得那么沉痛,那么悲哀,也那么天真,我静静地站在他身旁,不知说什么好:几分钟后,他慢慢地停止哭泣。……擦干眼泪,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一言不发。”

同一个春天,得知消息的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萧乾为林徽因的早逝而叹息:“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天资禀赋非凡,又受到高深教育的一代才女,生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里,一辈子病魔缠身,战争期间颠沛流离,全国解放后只过了短短6年就溘然离开人间,怎能不令人心酸!”

4月2日,《北京日报》刊登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林徽因的追悼会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众多的花圈和挽联中,金岳霖、邓以蛰联名题写的挽联以炽热的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格外引人注目:

一生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由于林徽因生前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特殊贡献,她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她的墓由梁思成设计。墓碑是林徽因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刻样,墓体简洁、朴实、庄重。正如当年他们的约定,谁若先死,墓便由另一人亲自设计。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在饱受“文革”的折磨后,病逝于北京。“文革”后,梁思成的骨灰安放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与林徽因的墓地相邻。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相继过世后,一次有人取出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金岳霖拍照的时间背景。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半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说:“给我吧!”

在林徽因去世后多年的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开席前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不后悔的人生

如果我们回首过往,没有痕迹,没有追忆,人生四处弥漫着叹息,我想这绝对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像林徽因那样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才能真正地拥有人生的辉煌和卓越,才不会后悔。她将她的美丽留在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的心中;她将她的诗文流传后世,留下了她对生命的感悟与赞叹;她将她的青春留给了她所热爱的建筑学,她和她的同行们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古建筑考证资料,为我们申遗留下了足够的证据;她将她的爱留给了爱她的和她爱的人,所以她这一生,不后悔!

若想要像林徽因那样,走出一条没有后悔的人生路,我们就必须在有生之年积极面对未来,勇敢地去爱与被爱,在自己的事业中做出成绩,为社会做贡献,到最后的时刻,带着爱人的眼泪去往天堂,如此便可不后悔!

梁思成小百科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梁启超之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也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被称为建筑界“国宝”级人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