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相聚在银杏树下
游子万里路,故乡情依依。
从3岁离开家乡到9岁随母回到潜江躲避战乱;从11岁被迫离别故土到晚年“荣归故里”,杜鸣心在潜江老家呆的日子并不多,时间也不长。但故乡像一首儿时的歌谣,时时牵动着他的心。算起来,杜鸣心回到潜江的次数屈指可数,可在如今年过耄耋的杜鸣心心里,显得那样厚重和深情。
2013年一个深秋的夜晚,杜鸣心和记者谈起回家:“明年(2014年)曹禺文化周的时候,如果条件许可,我还会回去的。让张老师陪着我,我再回去看看。前两次都是她陪着的,我要回高家场去看看,看看我们的一些亲戚,去看看家乡的人们”。
杜鸣心回忆说,1939年我离家后,直到1961年才第一次回到家乡。我和故乡分离了22年,从一个不懂事的幼童,时光荏苒,一下子就人到了壮年。那时候,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与母亲一起回家,腊八姐他们都在。我们先到了潜江县城,印象中那时候潜江县城不大。回到老家高家场,我们在那里呆了几天,然后就匆匆赶回北京我的工作单位。谁曾想,这一别又是40多年。2004年,潜江举办第一届曹禺文化周,市里邀请我回去,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潜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美了,也大了,变得认不得了。
第二届曹禺文化周期间与潜江亲友合影。
我记得高家场小学那个地方有两棵银杏树,据说距今有400多年历史了。两个大树并立在一起,一高一矮,一粗一细,但枝繁叶茂,一片浓荫。上一次回去,我也跟我的爱人一道去那里,我们跟高家场的亲人们见了面。大家非常高兴,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也照了相。照相的时候,大家相聚在银杏树下,有很多老人,有我同辈的,也有我叔叔辈的,更多的是比我小一辈和几辈的。大家在一起合影留念,那时候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如果这一次有机会能再一次回到家乡,我一定要去高家场。我还是想请大家来欢聚一下,有一些老人我想表示一点心意。
1939年离开家乡高家场时,我还是一个11岁的孩童,这一去就是八年。直到1947年,我才有机会和母亲见了一面。那时候,日本投降了,我随育才学校从重庆出发坐船到宜昌,然后等船准备去上海。我计算好行程,就给母亲写了信,希望能见她一面。当时母亲寄居在宜都,离宜昌并不远。写过信后,我就从宜昌赶往宜都去。母亲听到我在宜昌的消息,思儿心切,等不及我来就准备去宜昌见我。
碰巧的是,我从宜昌到宜都刚上岸,母亲正要坐船去宜昌。远远地看见母亲,我就大声地叫她。母亲见是我,急忙跑过来。就这样,分隔长达八年后,我们母子俩在宜都长江边的一条趸船上见了面。在宜都,母亲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我就在那里住了一宿。母亲看到我,既高兴又难过,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泪水不停地流。我出去的时候才11岁,母亲再次见到我时,我已经是个小伙子了。
好不容易等到1950年,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一安排好工作,我就把母亲接到身边。我是家中的独子,我要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在这之前,母亲和我分离了近10年,因为战乱,她承受了难以承受的骨肉分离的痛苦。父亲战死前线后,作为国民党军官的遗孀,母亲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备受冷落和凄凉。高家场没有落脚的地方,她就回到了周矶的娘家,在那里种了两亩薄田。农闲时她在家门口摆个烟摊,聊以为生。好在乡亲们善良,见她可怜,常常接济她。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拿来一些糍粑、包子等等给她。潜江人朴实、憨厚,并没有因为她是国民党军官的遗属,就歧视她。
杜鸣心拿出一张黑白照片说:“我手里有一张1966年我和母亲及舅舅在一起的合影。中间的这个就是舅舅,这是他们在一起唯一的一张合影了”。
2004年,潜江举办第一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家乡人民没有忘记远方的游子,杜鸣心以嘉宾身份被邀请回到家乡参加盛会,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在专场音乐会上,著名小提琴、钢琴家盛中国、濑田裕子夫妇联袂演奏了杜鸣心创作的音乐作品。作为潜江人,杜鸣心把珍藏了半个世纪的一件文物送到文化周组委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苏联留学时,由普希金话剧院在莫斯科演出曹禺名著《雷雨》时的一张海报。海报上有曹禺的名字,也有杜鸣心的签名。
2010年10月25日,由中国文联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拉开帷幕,杜鸣心再次受邀回到家乡。在当晚举行的盛大开幕式上,主持人朱军向观众隆重介绍来到晚会现场的杜鸣心:“潜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英才俊杰辈出,大家都知道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杜鸣心先生,也是咱们潜江人。此时杜先生就坐在观众席上。”一时间,现场掌声雷动,潜江人用最朴质的方式欢迎远方的“游子归来、老乡回家”。随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插曲《万泉河水》的旋律响起,晚会现场一片欢腾,台上台下歌声连成一片,达到了高潮。
汽车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奔跑,过了东荆河大桥,故乡越来越近。坐在车内的杜鸣心心潮起伏:“家乡变化太大了,我几乎认不出来记忆中的那些场景。”来到高场,家乡的亲人们在路旁等候着。杜鸣心一眼就认出腊八姐和她的女儿孝英,他紧紧握着家乡亲人的手,仿佛回到那些久远的流变的岁月。
他在家乡的田野里行走,感受乡情乡音,感受家乡的空气,家乡人的盛情。他四顾张望,努力找寻着老路,还有那条送他去远方的小河。岁月沧桑,河流已无痕迹,四周是田野,还有一望无际等待采摘的雪白棉花。
但杜鸣心的心留在了这里,留在家乡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上。他说:“在家乡的日子里,大家欢聚一团。在这里,我找到了根。在潜江,在中国,我是个有根的人”。
杜鸣心教授(前排左三)与夫人张平(前排左一)回到家乡潜江与高场亲友合影。前排右二为“腊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