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篇 On Art

钱瘦铁的绘画艺术 Qian Shoutie’s Painting Art

薛 晔 Xue Ye

一、绪论

在海派书画一代宗师吴昌硕(缶翁)的弟子群中,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以“缶门三杰”著称于世。然而,有一位弟子在金石精神、笔墨谱系及从艺形态上,不仅得缶翁真传,而且独具拓展建树性,但长期以来,他的艺术,尤其是绘画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而被搁置一边,使人抱憾。他曾在自己的题画诗中这样自嘲道:“时人欲识君来处,冰雪精神玉肺肝。”这就是海派书画金石家钱瘦铁(1897—1967)。

二、少年学艺

钱瘦铁少年从艺的经历在《钱瘦铁年谱》中有详细记录,“钱瘦铁因家境清贫,父亲无力供其就读,遂携其至苏州护龙街‘汉贞阁’当学徒,并拜铺主唐伯谦为师学习刻碑……”汉贞阁的老板唐伯谦是苏州城内有名的碑刻大家,他除了刻碑,还会刻印,同时还兼营装裱及碑帖,并和一些书画家友善。唐伯谦发现钱瘦铁学艺钻研、吃苦耐劳,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将铺中收藏的历代名碑及篆刻印谱给他观摩临习。钱瘦铁无钱买纸和印章,就在石板上练书琢印,虽然原始简陋但却无意中为他以后从事书法篆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之具有难得的腕力和气魄。“‘汉贞阁’隔壁有一家专营古董文物的‘竹石山房’,店主徐树铭看到钱瘦铁刻苦勤学,天赋又好,就把钱瘦铁介绍给郑文焯和俞语霜两人。”郑文焯和俞语霜都是当时的大家,师从两位对于还是学徒的少年钱瘦铁来说,不可不谓是人生的重大转折。

郑文焯善书画且长于金石古器之鉴,眼光不凡,他亲自辅导钱瘦铁写字作画。俞语霜诗文书画兼通,对金石碑版之学深有研究,其画作宗法八大、石涛,对钱瘦铁影响也很深。1882年吴昌硕举家迁往苏州,作为浙江人,他的一生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二十多年生活在此。吴昌硕不仅与郑文焯是好友,也常与汉贞阁有往来,还曾为唐伯谦亲自撰写过《唐氏汉贞阁润例》。在郑文焯的引荐下,吴昌硕从篆法、刀法、章法上给予钱瘦铁以具体指导,艺术水平得以大大提升。钱瘦铁在他早年的朱文印“学两汉六朝人书法”印款中对此段经历有记述。他艺术生涯的起点是苏州的汉贞阁,启蒙老师是唐伯谦,影响、帮助最大的则是吴昌硕。传统人文模式的陶冶及训练,为钱瘦铁日后在艺坛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三、鬻画为生

钱瘦铁十九岁满师后寓居上海以书画篆刻为生,这对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由此开启了他终生职业书画家的人生道路。此时的上海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被世人誉为“东方的巴黎”。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城市,上海不论是居民收入还是消费支出,均已居全国之首。经济的繁荣,居民生活的富足带来的稳定的收入,为书画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众多与钱瘦铁一样试图闯荡人生、开拓视野、期盼成功的书画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末以后上海成为书画家的聚集之地。

初到上海的钱瘦铁得到了乃师郑文焯的帮助,他亲自为钱瘦铁作润例小引:“金匮钱君瘦铁,持方寸铁,力追两汉摹印之神,游刃有余,骎骎不懈而及于古,他日当与苦铁、冰铁并传,鼎峙而三,亦江皋艺林一嘉话也。”彼时的上海,名家云集,聚集了陈宝琛、陈三立、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朱祖谋、赵叔孺等大师,郑文焯将初出茅庐、人地生疏的钱瘦铁与72岁的苦铁吴昌硕和45岁王冰铁相提并论,一方面有为其做广告加以宣传推介之目的,另一方面也点出钱瘦铁与两位前辈艺术家之相通处。“江南三铁”之称谓亦由此而来。

钱瘦铁到达上海后参加了由吴昌硕主持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并继续随吴昌硕学习绘画和篆刻。此时的吴昌硕正值名扬海内外的艺术盛期,以他为首的海上题襟馆是当时上海最有影响的美术社团之一。其会员包括吴昌硕、王一亭、陆廉夫、黄宾虹、赵叔孺、赵云壑、吴待秋、高野侯、丁辅之、贺天健、任堇叔、曾农髯、俞语霜等人。画会初期由清末巨商盛宣怀出资赞助,活动多在晚上。会长吴昌硕几乎每晚必到,偶或也在这里挥毫书画。“白天到会的人比较少,一到晚饭之后,大家都聚在会里,一张可以容纳二三十人的长方桌,总是坐得满满的,一直要等到十点钟才散。他们谈话的资料,除了有关金石书画等等问题之外,还有很多清季的政治掌故……会员常把收藏的珍贵书画,到会里去陈列,供彼此的观摩。书画掮客也每晚拿大批的书画古玩去兜售。会里有各会员的润格,代会员收件。新到上海行道的书画家,总得请人引见这班先生们,替他代订润格和中介吹嘘。”初到上海的钱瘦铁更是常去此地。除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之外,他还参加了其他的美术社团,如“寒之友画社”“蜜蜂画社”“中国画会”“上海美术会”,并主持“红叶书画会”等。结交了唐云、贺天健、郑午昌等人。这些书画社团成为钱瘦铁交谊学习的重要方式。这里除了可以“研究学术,保存国粹”得到前辈画家的指点之外,还可以鉴赏名迹,切磋交流。这对于钱瘦铁艺术水平的推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社团为以书画篆刻为生的钱瘦铁提供了一条进入市场的重要通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吴昌硕为代表的金石写意画风成为市场主导。金石入画对集结于沪上的海派画家们来说,具有丰富的内涵。“金石派画家早年皆习金石书法篆刻,在绘画上不以宋元名家或清初四王为楷模,而以画风具有书法意趣的徐渭、陈淳、八大山人、石涛及扬州八怪作模版……”书法、篆刻功底扎实的钱瘦铁作为金石派画家在笔墨气韵、章法构图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自言:书一、印二、画三。钱瘦铁书法造诣全面,四体皆能。特别是他的从艺生涯始于早年的刻碑工坊,因而他由碑入帖,以碑参帖,帖以碑举,碑帖并重。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书法以篆隶居多,成就也属篆隶最高。其书法主要取法发轫于汉隶的经典《张迁碑》《石门颂》,笔法古朴浑厚而持重稳健,后又掺以秦权量、诏版、汉砖瓦等,用笔豪放恣肆开合有度,融贯古法而自出己意,转折顿挫,融入锲刻之意,颇有金石质感。作于1931年的《无量寿佛》可以看到他“以古籀草隶作画”的艺术观。此图以隶篆笔法画罗汉衣纹,用线凝重,以千钧之力始转中锋,去钟鼎碑版之严整,线条掺入些许草意而更洒脱自如。画面敷色深穆,气格深静沉着如老僧补,与佛家粗茶淡饭,沉思苦修的要旨相契合。画中罗汉面庞瘦削,双目紧蹙,两眼凝神,似是在参悟佛理,显现睿智与神威。沉静如水的外表下,隐藏着的默如雷霆的力量,恰如画家刚硬不折的铮铮铁骨。这是画家最直接的生命符号,更是心灵的外化,体现出传统绘画讲究的画品与人品的统一。

钱瘦铁融金石书法于绘画的造诣还体现在构图的出奇制胜。《绛梅》画一横贯画面的倒“U”形老梅枝,构图饱满,霸气有张力,一如其印。老梅枝干以飞白写就,篆中带草,草中有篆,内圆外方,粗壮有弹力,用笔去早期钟鼎碑版的严整,而增秦诏版洒脱生动意蕴。左右两侧新发的三株尽情展开的新梅,似乎要破框而出,入木三分笔意画就的新枝所隐藏的强劲生命力起了平衡全局的作用,其屈伸挪让、顺逆疏密、迎让虚实的巧妙组合一如其气势雄强,线条峻厚险辣的篆刻作品。钱瘦铁长于篆刻,篆刻对于印面结构以及对四边、四角都极为讲究,或许正是画家将在这方寸之间的感悟转而放大于其画面整体结构的一种研究和实验?钱瘦铁从传统书画、篆刻而生发出的有关中国绘画平面性的构成研究与探索,极具现代性。

“苦铁画气不画形”,钱瘦铁花鸟画早期受郑文焯的影响,放纵少,收敛多,后学青藤白阳,又继承了吴昌硕雄健烂漫的风格,并在风貌意境、色彩技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北瓜》方构图正中是占据画幅三分之二的以浓烈日本洋红色写就的硕大北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在画面中心区域开门见山的构图是大部分画家回避的,因为没有曲折或遮掩,容易使得画面呆板。钱瘦铁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在北瓜左右上三面以藤叶围绕,藤叶以三绿间以藤黄点染,藤蔓以大草写就,挥运之际,表现出书意之美。这幅作品虽没有用吴昌硕斜对角线布局带来的张力,但同样具有大气势。他的不拘一格,平中求奇,险中求胜,看似毫不经意,但一切都在精心运筹帷幄之中。厚郁、浓艳色彩的运用,力透纸背的用笔,虽显示出与吴昌硕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其大巧若拙的特点又与吴昌硕有所 区别。

钱瘦铁在金石书画上的良好艺脉以及自身的勤奋聪慧使其作品出手不凡,因符合当时的审美趣味,迅速融入海派书画家群体,更受到日本画家桥本关雪的青睐。“当桥本看到钱瘦铁所画红梅与达摩两画后极为欣赏,称许他为‘东亚奇才’”,当即邀请钱瘦铁次年访日。1923年,受桥本关雪之邀钱瘦铁前往日本,在京都桥本关雪的家中住了一年的时间。“在桥本的帮助下,钱瘦铁先后在京都、明石两市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颇得彼邦人士之欣赏,一时京都人士争以得钱瘦铁一印为荣……一时名声大振,求印索画者不绝于门。”首次访日的成功,使钱瘦铁归国后名声大振,在沪的日籍人士,对其更是仰慕有加,为他办展。年轻的钱瘦铁从创作展览、结社契盟、执教艺校、办刊编报等,全程参与了海上画坛的黄金时代,在中日书画交流方面,更是起到了艺术使者的重要作用。师长的提携和自身的努力,让年轻的钱瘦铁逐渐声名鹊起于名家林立的海派艺坛。

钱瘦铁的莫逆之交唐云曾评价钱瘦铁之艺术“于郑大鹤得其雅,于吴昌硕得其古,于俞语霜得其苍,天赋之高,世人莫及”。他所师法的对象,除了师长,还有古人。他最初与同时代的画家一样,是从师法明清入手的,后又上窥宋元及五代大家,广收博取。他早期山水受石涛的影响,笔墨纵横恣肆而浑朴秀逸,构图生动跌宕而奇崛多变,整体气韵畅达而诗意弥漫,《墨笔山水》为其代表。整幅画以枯淡清新见长,柔性线条状写山峦,轻重徐疾,浓淡变化,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感。画面近景为平坡老树,以浓墨点写树丛,既得平淡天真之趣,又有苍浑滋润之感。中景以长披麻皴写高山绝壁,自上而下,一笔到底,一气呵成。长披麻皴之法始自五代董源,后经石涛、八大承之。钱瘦铁将其融入己意,改侧锋为中锋,简率清疏,运转自如,不经意之间渗透了他的妙悟之功。远景画流泉幽鸣,远山渺渺,以大笔淡墨抹出远山,浓淡变化,略见笔意,于浓淡、虚实、曲折、动静之中,夺造化之生气。

钱瘦铁以拟古的手法来领悟传统精神,学习前人主张“取其意,不重其形;撷其精,不袭其貌”。倪氏山水,模仿者众。成熟时期倪瓒的画风,擅用两岸夹一水的构图,中景以空白表现一片湖光,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远近浓淡之分,但远近效果明显。钱瘦铁《仿倪云林山水》拟倪瓒笔意,此图虽也采用倪氏两岸夹一水构图,但中景的留白被大幅压缩,近景和远景空间扩大。他以倪氏之枯笔淡墨写近景疏林坡岸,幽秀旷逸。远景则以若隐若现、长满野草和杂树的洼地承接远山,远近之间衔接更为自然。无论是枯笔皴染的近处山石、树林,还是远处烟波浩渺的湖山,钱瘦铁都能在仿倪瓒时把自己的见解融入笔墨中去,别具一格。他与倪瓒同为无锡人,对家乡山水的描绘虽因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但水土相通的地域性依然促就了二者共有的恬淡闲适之风。

1937年,钱瘦铁在日本期间因救助郭沫若而身陷囹圄。他利用四年的铁窗生涯系统地研习了经典古籍与书画,对自己的艺术进行了思考梳理,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说:“近日画墨笔山水深得古人奥妙,每成一幅展之铁窗下自赏,聊当卧游,苦中作乐。前月曾刻印六方,亦有进步。入狱以来,读书颇多,增益知识修养,亦复不恶。”“近日所习王右军《十七帖》已得其遗意,而能运用其笔入之画中,写出水,追董北苑法。《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图》《溪山行旅图》,此三图之妙处皆已悟得。”“近今学王羲之《十七帖》自觉颇有是处。盖罹难之中获益,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予经此次之修养教训大有益也。”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钱瘦铁幼年家贫失学的缺憾,艺术水准也有了全面的提升。

在桥本关雪等日本友人的搭救下,1941年6月钱瘦铁提前出狱归国。他舍己救人、不畏强权与日军抗争传奇事迹广为人知,受到了上海文化艺术界热烈欢迎。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好友唐云等人的帮助下,钱瘦铁举办了个展,大获成功,订画踊跃,海上名医陆南山就曾以四两金条订了他的一幅山水,经济状况因此得以改观。

钱瘦铁以其坚定的信念及精深的功力,向上古回归,又从中汲取养分,完成了可贵的艺术涅槃。他深入传统,以扎实的篆刻、书法功底走向绘画,这些都为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笔墨造诣的突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壮游写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瘦铁自港返沪“随即从事国画革新运动,加入了上海新中国画研究会和彩印图画改进会,投身于创作之中,热情十分高涨。”1950年的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大事件,美术工作者们充分发挥艺术反映现实的功能,积极参与。钱瘦铁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抗美援朝的国画作品,作于1951年的《抗美援朝进军图》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其代表。钱瘦铁发挥山水画之长,以宏大的山水构图、传统的笔墨语言,表现了志愿军们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军旅生活,山间行进的点景式的军队队列被放入传统“可望”“可行”的传统山水中,旧笔墨与新内容、旧山水与新人物概念上的生硬组合,虽不协调但仍不失探索性。

1953年,艾青在“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讲习班”上讲话中提出的“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画风景必须到野外写生”,强调要将山水画拉回到表现自然和社会现实的生活中来。为了使自己的艺术与日新月异的时代氛围相契合,年过半百的钱瘦铁积极响应艺术要面向生活的写实倡导,去户外写生。

《百草园》是一幅典型的水墨写生作品,画的是鲁迅幼年时绍兴老宅玩耍的地方。画家以鸟瞰式的构图,揽景物于眼底,把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巧妙地运用到山水画中,在表现复杂场面时不致失之繁乱,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生活气息。画中近景的草、树、平房主要位于画面左侧,树叶团用浓淡墨晕开以表现其繁茂,位于画面正中心便是著名的百草园。在江南式院墙后面,茫茫一片草地,点点淡笔外加行间留白,在黑白的衬托下略显空阔寂寥。后方一排排黑墙白瓦的民居以及模糊的远山,映衬着整个江南小城的背景。黑白灰的色调穿插全图。

1957年钱瘦铁与朱屺瞻赴川陕作万里壮游,作品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山水》是钱瘦铁赴川陕途中于长江三峡的轮船中所绘,画家以“S”形营造长江两岸山川雄秀、山重水复的意境,笔墨虽旧意境却新,体现了极强的画面经营能力,这种对大景致的把控能力为他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宜昌》《黄石港》等作品都是大场景,虽有具体所指对象,然而反映在其作品中的是笔墨与实境融为一体,既有具体的写生,又有自发的造景。《宜昌》大开大合,风神凝远,左侧画青山万里水茫茫,江帆远影意悠悠,右侧则画风一转,画峰峦叠嶂下密密麻麻的新建筑、新城市。虽然不直接表现人,但通过自然景物赞美了日新月异的祖国。《黄石港》近景的港口码头船来车往,一派忙碌,远景则是烟囱林立,烟云蔽日的繁忙建设场景。两图都是俯瞰式画法,河岸上密集的建筑和往来的船只,呈现祖国的建设者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武汉大桥》和《荆江分洪》都没有直接描绘建设场景的轰轰烈烈,但是这些表现祖国新貌的作品,因宣传了欣欣向荣的建设成就,而具有时代气息。荒寒隐逸远离现实的“旧”山水被朝气蓬勃的“新”山水所取代,笔墨也因此有所不同,即很少勾勒山石纹理,而是用含水多的笔画出草木华滋的效果,少了书写性多了水墨烘染、塑造性。尽管是应时代要求去表现现实生活,但是钱瘦铁不是一味迎合,而是真正从艺术本体去解决实践难题。通过写生、通过对传统技法语言的重新体悟,钱瘦铁从直白的场面创作中转向更为含蓄和耐人寻味的意境营造,其艺术因此焕发了新的生机。这批洋溢着自然清新之气的作品,反映了他审美理念的变化和笔墨技法的精进,可谓其创作的一个高峰,受到石鲁、赵望云等人的称赞。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钱瘦铁的笔墨更加率意稚拙,气格壮美恢宏,注重似与不似之间,色彩更加泼辣古艳。《曙光初照演兵场》画的是20世纪60年代处于建设期的上海,画中表现了繁忙热闹充满勃勃生机的早晨。远景以成片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来体现欣欣向荣的时代感,中景偏右处的位置一座高耸的吊塔映入眼帘,这是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直接反映。吊塔下是一座演兵场,场上密密麻麻如蚂蚁般用深色墨点点排了几大整齐的方队是军人在操练。近景是若干排红瓦屋顶的新式住宅,配上青青柏树林环居其间,热闹的色调与表现的主题相契合,体现了宏阔的社会变迁。同时期钱瘦铁还有《云凝千嶂碧,树醉半林红》《青山红树图》《毛主席六盘山诗词图》等作品。这些作品用笔用色精妙从容,颇有印象派的色彩感和光影性。“在山水画中,应该着重表现祖国建设中的兴旺与充满喜悦的景象,把荒凉的气氛从画面驱逐出去。”是当时画家们的共识。倘若能沿着这种画风走下去,钱瘦铁或许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但厄运使他的生命戛然而止。

1967年年底,钱瘦铁病故于上海家中。

五、结语

钱瘦铁这一代画家都经历了特殊的政治历史时期,他们在生活和写生中感悟宏阔的社会变迁,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思考,是不该被后人忽视的。由于钱瘦铁没有留下系统的理论著述,画中各种题跋识语寥寥,使得我们在阐述他绘画特点时倍觉困难,但是他在特定个人境遇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艺术的思考和变革,他对现实题材的开拓和由写生到造境的深层次领悟,在同时代艺术家中极具代表性。当然钱瘦铁本人激情洋溢的艺术人格,也使他的作品有时会受情绪影响,出现些不稳定因素,这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他的艺术作品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1. 钱瘦铁:名崖,一字叔崖,号瘦铁,以号行,别号数青峰馆主等,江苏省无锡市鸿声里人。斋名有瘦铁宧、梅花书屋、峰青馆、磅礴、契石堂、一席吾庐、煮墨盦、临江观日、天池龙泓研斋等。中国画会创始人之一。
  2. 了庐、钱明直编著:《钱瘦铁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罗聘所画的苏州寒山寺《寒山拾得像》就是出自碑刻大家唐伯谦其手,民国年间曾有《汉贞阁印存》铅印本传世。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叔问。晚号鹤公、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奉天(今辽宁)铁岭人。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父郑瑛棨同治初任陕西巡抚。郑喜爱江南的杏花春雨、小桥流水而客寓苏州。郑文焯系晚清词学大家,精于医道,亦工于书画篆刻,与同客姑苏的吴昌硕为知己之友。郑文焯见钱瘦铁篆刻颇有刀笔意识,取法高古。于是,他对钱瘦铁讲要重视印外的书法、绘画之功,这是提高印艺的关键。另外,要多读诗文古籍,“腹有诗书气自华。”钱遂正式拜郑文焯为师,郑师为钱署斋名:“瘦铁宧”,号瘦铁,从此以瘦铁名世。 俞语霜(1874—1923),名宗原,字宜长,别号女床山民,浙江吴兴(湖州)人。擅山水及花鸟并精于金石碑版,与吴昌硕等创办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为人友善豪爽。钱瘦铁不仅跟其学水墨丹青,亦请教金石碑版之学,得益良多。
  3.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俊卿,字苍石、仓石、昌石、昌硕,亦有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破荷亭长别署,是近代著名的艺术大师。1844年出生于浙江安吉鄣吴村。祖父渊,父辛甲,为举人,父兼究金石篆刻。吴昌硕自幼家境贫寒,他幼年时即在父亲身边读书,10岁后到乡村私塾就学。每天翻山越岭,往返数十里,风雨无阻,苦学不倦。在他的一生中,有二十多年生活在苏州。苏州对于吴昌硕而言,可以说是第二故乡。其中,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后,吴昌硕定居苏城,一住就是十五年。直到辛亥革命那年,吴昌硕再一次移居上海,最后终老于申江。
  4. “壬戌花朝,与吴缶翁、任嫩凉夜饮与春水草堂,纵说汉印,乘兴奏刀,凿此八字。翁谓类其二十年前刀法。翁绐予抑勖予耶?予则曷足以知之。还以质工亚文先生教我,金匮钱瘦铁。”
  5. 参见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工人生活程度》,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724页。
  6. 《海上墨林》卷二记载入清以来寓居上海的书画家二三百名,标出“鬻画为生”者比比皆是。
  7. “石章每字四钱,牙竹木同例,铜章每字乙金,晶玉倍润,朱文加半,碑铭文诸器别议论。”载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8. 参见郑逸梅:《赵子云和吴昌硕画派》,载于《朵云》第5集。
  9. 郑昶(1894—1952),字午昌。浙江省嵊州人。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同班同学有郁达夫、徐志摩、姜立夫等。 贺天健(1891—1977),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等。无锡人,幼年喜欢绘画,早年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善用水墨,设色讲究层次,多用复色,尤长于青绿山水,并演变而自成一格,风格豪放跌宕,富有时代气息。 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药城、大石、大石翁等,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学,勤奋好学,博采众长,靠自学成才。唐云17岁前主要临摹古画和画册,1938年迁居上海,开始以教书为生,后放弃教职,专事创作。其早年喜画佛像和山水,清新飘逸,灵秀潇洒;晚年擅画雄鹰松鹤、荷花、翠鸟,老笔纷披,纵横奇绝。他酷爱收藏,尤其以收藏曼生壶著称于世。亦擅长书法,长于早篆及行书,工诗文,精鉴赏。
  10. 陈永怡:《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变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11. 韩天衡先生高度评价钱瘦铁刀法时说:“钱氏以其过人的腕力与得之天赋的刀感,所作线条峻厚险辣,演化为力度、厚度和韧度的优化组合,表现为一派奇峭、鲜灵、凝重、浑厚、潇洒的非凡气度。这完全是古来印坛上用刀技法的新创造、新发展。”
  12. 桥本关雪(1883—1945),日本著名画家,大正、昭和年间关西画坛的泰斗,日本关东画派领袖。自1914年起,曾30多次来到中国,精通中国古文化。与吴昌硕、王一亭、钱瘦铁等结为至交。在武昌路寿晖里徐小圃庭院中,海派书画家们宴请桥本关雪,钱瘦铁在此与桥本关雪初识。后经友人潘琅圃介绍,桥本欣赏了钱瘦铁所画的红梅、达摩及篆刻后,为其深厚的功力、苍劲的刀笔、豪放的气魄所震撼,当即请钱刻“诗砚家风”一印,铁笔纵横,石花飞溅处,线条老辣遒劲,布局纵横奇谲,桥本惊叹道:“东亚奇才。”并立即与钱瘦铁拍板,邀其访日。在桥本关雪的推介下,钱瘦铁在日本的影响很大。他们的交游,再加上彼此在艺术上的造诣,日本人将两人并称,号称其为“东亚二杰”。 钱瘦铁在1937年访日期间,因营救郭沫若归国、袭击法警而被判监禁,桥本关雪率人在狱外奔走营救,不仅为钱瘦铁争得能在狱中尚能作画的宽松环境,也为他争得了提前出狱。这种表现在日本已对中开战的气氛下是难能可贵的。
  13. 了庐、钱明直编著:《钱瘦铁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4. 日本名士白石六三郎在上海开有最大的日本高级私人会所“六三园”,专门陈列了钱瘦铁的书画金石作品。在饭岛政男开的“翰墨林”中,亦设有钱瘦铁作品展示。 1931年钱瘦铁参加了以王一亭为团长的中国书画家访问团,再度赴日。同年4月28日,“中日绘画展”在东京上野展出,盛况空前,其后日本天皇裕仁接见了中国书画家访问团。访日归来后的人间四月天,钱瘦铁与王一亭、贺天健、吴湖帆、张大千、徐悲鸿以特邀画家的身份参加全国第二届“艺苑画展”,这也标志着钱瘦铁已跻身主流画家的层次。
  15. 1922年,钱瘦铁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24年任国画系主任;1932年主编三一印刷公司出版社的《美术生活画报》。参见了庐、钱明直编著:《钱瘦铁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16. 20世纪20年代沪上画坛掀起了四僧热,四僧中石涛的影响尤其大,这股热潮借海上画坛的号召力很快影响全国。四僧热影响了钱瘦铁、贺天健、唐云等人的画风,后来更辐射全国,极大地影响了1949年后的新山水画。
  17. 钱瘦铁在日本期间因救助郭沫若回国而被捕,在狱中他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日军誓死力争,审讯时拒不下跪,法庭动武,受尽折磨却大义凛然,一介文士显示出的铮铮铁骨正是他作品中坚毅雄健气质的来源。
  18. 钱瘦铁在狱中大量的信札为我们研究他的铁窗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文献资料与真实的从艺记录。见了庐、钱明直编著:《钱瘦铁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19. 海上名医陆南山以四两金条订了钱的一幅山水之事见郑重之《侠义的画家钱瘦铁在今日画坛何以寂然寡闻》,刊于《澎湃新闻艺术观》,2017年2月13日。画家的润格如同一扇窗户,真实地展示了近代书画市场蓬勃兴旺又良莠不齐的局面,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不同书画家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以及他们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更对于研究书画家个案和不同时期艺术的审美趣味大有裨益。
  20. 了庐、钱明直编著:《钱瘦铁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1. 艾青在“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讲习班”上的讲话,后以《谈中国画》为题发表在1953年第15期《文艺报》。
  22. 了庐、钱明直编著:《钱瘦铁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23. “群众爱看日常生活中的美丽的花卉、虫鸟、山水,却不能欣赏那种遁迹林泉,没有人间烟火气的隐士的情调。”徐悲鸿《漫谈山水画》收录于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24. 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召开国画家黄山写生座谈会,载于《美术》1954年第7期,第14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