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心中要有“一根弦”

编辑心中要有“一根弦”

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霞

出版物作为特殊属性的商品,承担着文化使者的使命,为广大读者服务,在“坚持正确导向、牢记出版使命”这几个字面前,出版社的所有编辑,都没有任何优越性或特殊性可言。每当围绕着“社会效益”这个基本命题时,作为编辑,每一次的策划、审稿与校读,都让我体会出这份职业与众不同的分量。

记得刚到出版社的时候,有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编辑,就是要做一些对读者有益的书。”我想,这同时也应该是出版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使命。我时常在琢磨“有益”这个词的内涵,好的图书,它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优秀的读物,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美好结晶,是可以让全人类认同的东西。好书,能传达丰富的知识;好书,能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风貌;好书,是有品位的书;好书,是有操守的书……在每次的选题论证会上,出版社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开拓创新,出版一批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力作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自2003年进人上海文艺出版社以来,社里的同行也以实践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好书的定义:无论是《兄弟》、《品三国》、《莫言作品系列》,还是《高纬度战栗》、《苏童作品系列》、《山高水长》、《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在占领市场的同时,最让读者认可的还是它们精神思想上的内涵与品质。

在不长的编辑经历中,有几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让我明确认识到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的非凡意义——在业务技能、扎实工作之外,正确的思想导向是编辑工作中时刻要绷紧的“一根弦”。

首先是《沧桑》一书在我社引发的层层讨论。在作者看似严密的故事编织下竟然隐藏着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篡改和对历史极端不负责任的叙述。由于初审复审终审的疏漏,这本书最终被出版,导致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反响。但出版社知错就改,在全社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所有的编辑敲响了警钟,绷紧了“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这根弦。通过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初审”这一角色其实负有强大的使命,它可以让思想倾向有问题、艺术品位差,甚至低俗的书稿在第一时间就被制止,可谓横刀立马,当机立断,为复审、终审铺平道路,职责不可谓不大。

初审,应该在了解选题、明确读者对象的基础上,对稿件作出细致人微的审读,全面掌握书稿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形式及文字,对书稿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以及全稿质量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判断与评价,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出合理的预估,写出合理翔实的审稿报告,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为复审和终审提供一个分析与评判的基础。当然初审者限于自己的水平,或在出版政策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需要请专家外审或报请上一级进行审读,但编辑还是要加强自己的政治学习,绷紧心中的“一根弦”,以免出现大的导向上的偏离。

在那次全社范围内的学习中,不仅有出版局的专家作“文艺出版的导向与把关”的讲座,也有宣传部的专家讲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不仅有出版社的总结,也有各个编辑的自查。在举一反三的学习中,我们认清了一再强调的关键句——“出版是党的阵地与喉舌”。虽说言论有自由,但出版是有纪律的。编辑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在国际形势国内矛盾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版,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意识形态部门,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和清晰的思考,而身处出版业的编辑工作者,则需要时刻绷紧正确导向的“一根弦”。

如何能绷紧这根弦,则与一个编辑的政治修养,与一个编辑的责任心息息相关。

作为编辑,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动向,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相关文件,把好政治关,与党中央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譬如“关于重大选题备案”、“关于政治导向、自由化倾向”、“关于低俗化”这样的三大问题,从来都是编辑需要高度警觉的。而这份警觉,则需要编辑有自觉的责任心,这份责任心的背后是一种文化信念和文化使命的支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出版行业不免也有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发行量的现象,导致图书行业存在着不少低品质低趣味的书。这时候需要我们每一位编辑以身作则,绝不降低我们的审稿标准,不放过任何想蒙混过关的细节与字句,这样才能保证出版物的纯洁性。

一次审稿工作中,有这样一份书稿:《如焉》。当时这部书稿已被《江南》杂志全文刊登了。但正像屡次在出版学习会议上听到的,图书出版的时效性更强,而杂志有其短暂性,且覆盖力与影响面和图书比较,缺乏深度和广度。杂志的发表并不意味着图书的问世。对于一部已经被发表的作品,我的处理态度依然是端端正正逐字逐句认真做好初审工作。这一看,果然看出了一些问题:这部作品虽然没有涉及重大选题的报批,但它讲述的故事,却隐约折射出“自由化倾向”的影子。虽然凭我当时的政治修养,不足以对包含此类政治导向的稿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与论断,然而长期以来出版业务、编辑政治思想的学习,让我选择对这部稿子负责任地保持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后来,这部书稿在其他出版社公开出版了,而后停止销售了。

编辑工作中,也有让人欢欣鼓舞的事。2008年以来,我参与了《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的编辑出版。回想初进社时领导对我所说的出版“有益的书”的期许,“大系”显然是对这近30年中国当代文学进程的一次总结,是中国新时期以来优秀文学的结晶,它意义重大。照理说,面对着这早已成就的一部部鸿篇巨制,我们应该轻轻松松地放下心中紧绷着的“一根弦”,用行云流水的姿态来审读、应对并处理。但是,编辑的责任心要求我们:不能放松。时间的变化带来社会的变革,也带来了人事的纷纭,在风起云涌的社会进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的是对最新的政治导向、最新的国家文件、最新的出版法律法规的掌握与认识。所有的出版程序和出版环节必须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

心中的“一根弦”依然不能松。于是在针对《白鹿原》的情色细节上,我们认真地听取了上一级的意见;于是在“理论卷”、“杂文卷”的文章选择上,曾经的风云人物被我们谨慎地进行了安排和选择;在“报告文学卷”部分,当年极具冲击力的文章被恰到好处地作了安排……总之,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大系”依然以其丰富的内涵、文学和艺术的含金量、历史真实的呈现,赢得了读者。

“沧桑”、“如焉”、“大系”,一幕幕在我并不太长的工作实践中滑过去了,但它们留给我的却可以让我受益终身:我是一名编辑,是当今中国出版行业的从业者,肩负着重大的出版使命,要求我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它更要求我时刻绷紧心中的“一根弦”。

总结这些年来编辑的几部书稿,我扪心自问,从根本上来说,它们有的缓缓叙述一个个文化老人的朴实人生和治学态度;有的梳理现代散文史的来龙去脉;有的尝试全新的艺术手法,讲述西方文坛轶事,融汇点滴心灵感悟;有的是图文并茂的旅游指南,为旅客答疑解惑;有的介绍阿拉伯散文,分析俄罗斯文学……虽然有些读者不喜欢,虽然有些话题较冷僻缺乏市场,有的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总结偏于资助出版的形式,但在思想导向上,“一根弦”时刻拉紧着我。

记得有次编一部书稿,涉及“文化大革命”重大题材,虽然作者从正面描述那段历史,作者还曾在高校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基于对出版纪律的理解,我们还是严格遵守了送审的环节。后来上级在对“总理遗言”的处理上,作出了全文删除的指示。

其实,编辑工作还是很有意思的,只是,你需要做到心中必有“一根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