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民国时期著名才女之一。
林徽因出身于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在青少年时期,她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和能力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920年,16岁的林徽因与父亲旅居英国一年,在伦敦求学时,她对建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下了做建筑师的志愿。1928年,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她与丈夫梁思成一同回国,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教学与研究。
林徽因随父旅居英国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开始对新诗产生兴趣。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古建筑严谨而专业的科学研究并没有限制林徽因文学创作的热情,在30年代,她陆续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
林徽因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吟诵恬静日子里的哲思与感动。她在诗中流露的情感真挚、细密而纯净;用词用句明快隽永、灵巧精妙、韵律自然。因受到新月诗派的影响,她的诗也具有新月诗派所提倡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语言文字的声音、意义来描画表达情感与意象。她常常能精准又生动地捕捉与描绘那些一闪而过的幻想世界,又常常能敏感又形象地拿捏与刻画种种瞬息万变的情感变化。她写诗时常喜欢边读边写,这个习惯让她的诗歌有一种跳动的韵律,就像一首首凝固在纸页上的歌曲。
这本诗集选编了林徽因现存的大部分诗作,这些诗多为她早期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她在思想和艺术上更为成熟的诗稿几乎全部遗失。然而透过现存的这些诗作,我们仍能感受到诗人从内心传递到笔端的温度和她凝望这个世界时深情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