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为

丘为

【作者介绍】

丘为(694年~约789年),嘉兴人,唐代诗人。他屡试不第,乃归山苦读,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丘为很长寿,活了九十多岁,善诗,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时相唱和。其作大抵为五言,格调清幽淡逸,多写田园风物,《全唐诗》收录其作十三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

【注释】

绝顶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2],应是钓秋水。

差池[3]不相见,黾勉[4]空仰止[5]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6]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1]茅茨:以茅草盖的屋子,指陋室。[2]巾柴车:巾车是指有篷之车,柴车是指破旧之车,陶潜《归去来辞》有“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句。[3]差池:原意指参差不齐,这里指因此来彼往而错过。[4]黾(mǐn)勉:努力。[5]仰止:原意为仰望,后引申为仰慕,语出《诗·小雅·车舝》,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6]及兹:来此。

【语译】

高山绝顶上有一座茅草小屋,我为了寻访隐者而攀登三十里来此。然而敲门却不见僮仆回应,窥看却见空荡荡的只有几案。那隐者倘非驾着简陋的马车出行,定然是去往秋天的水畔垂钓了。前后错过,不得相见,我一片殷切仰望之心全都落空。此时新雨滋润得草色青青,晚窗下传来松林的风声,此来正赶上这般清幽到极处的景观,也就足够涤荡我的心胸和耳目了吧。就算宾主不能相见尽欢,也获得了不少清净的禅理。兴致已尽后便下山去吧,何必再等待隐者归来呢?

【赏析】

此诗写寻隐不遇,兴尽而返事。《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然而丘为分明没有王子猷那么豁达,一开始他还是颇为遗憾的,所以说“黾勉空仰止”——我这一趟算是白辛苦了。但随即他感受到山间“幽绝”的氛围,也即感受到了隐士生活之趣,从而“颇得清净理”,心情才慢慢平和下来,感觉这一趟并没有白跑,从而“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所以这首诗就总体而言,是抒发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隐士虽居“茅茨”,却身在“绝顶”,大有俯瞰苍生之意。他或者乘车出游,或者垂钓溪边,显得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且身周有“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照里”的“幽绝”景致,契合自然,实足令人歆羡。诗人来访,虽然没有见到隐士,最终也得到了他所想要得到的隐士之趣,所以才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照里”一联极朴而又极佳,浑然天成,难怪丘为能与王维等同游,他们的风格乃至意趣,确实是比较相近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