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面面观》小序

《副刊面面观》小序

姜德明

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年。1950年,我考进北京新闻学校,1951年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读者来信部工作。1956年报纸改版,7月1日起增出8版,恢复文艺副刊,调我到文艺部。此举正合我意,事先我却一无所知,事后知道并非文艺部开列的名单。那时的风气不兴“走后门”,一切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我在副刊组分管散文和专栏,从头学画版样,跑排字房,每天看读者来稿,直到1985年正式组建人民日报出版社,我才离开了编副刊的岗位。回想起来,最难忘记的还是编副刊那三十年的日日夜夜。

翻开我国近代新闻史可知,文艺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1949年进城后,《人民日报》原有两个文艺副刊专栏,一是每周出版的《人民文艺》;一是每天见报的综合性的《人民园地》。后因学习苏联的《真理报》,他们没有副刊,我们也停办了。1956年的报纸改版,当然不仅是恢复文艺副刊,结合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更有重大的变革。当时胡乔木同志还对文艺部提出要承担复兴散文的任务。事实上在取消副刊的岁月里,报纸上早已不见散文创作的踪影。为此,他还为副刊请来了党外作家萧乾先生坐班当顾问,在党报历史上写下了破例的一页。时任文艺部主任的林淡秋同志命我追随萧乾先生访问了不少搁笔已久的老作家。1956年,我出差到武汉,专门拜访了袁昌英、刘永济先生,名单就是胡乔木同志开列的。

为了普及散文,引起人们对散文的重视,我们又开设了《笔谈散文》的专栏,发表了不少作家和群众来稿,引起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注意,由他们编成了《笔谈散文》的专集出版。

文艺部每天收到的群众来稿足有一麻袋之多,其中以诗歌为最。为了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同志们都不辞辛苦地认真处理来稿。编发的稿件名家之作占三分之一,无名作者的来稿却占三分之二,这就保证了副刊不会脱离现实生活和现代人的喜怒哀乐。

到了20世纪80年代,文艺部又创办了文艺增刊《大地》,发表了若干篇作家编《文艺副刊》的回忆录,以备日后编成一本专集。当时我还曾请前辈茅盾先生执笔,他回信说明情况未能成篇,最后,我还是征得他的同意把原信发表了。以后,随着刊物的停办,出版专集的意愿半途而废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李辉所编《副刊面面观》早已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做了功德无量的好事,实现了几代人美好的愿望,这是值得人们深致谢意的。

2016年5月北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