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夜秃笔文集》,上起1977年,下讫2006年初秋,历时30年,但开头将此前的习作和1977年起笔的动因先作大略回顾。
我在就读大学时曾习作过一些文字,如《孔子教育思想讨论述评》(载1961年春《文汇报》)、《怎样评价康有为教育思想》(载1961年上半年《杭州大学校刊》);此外,还在其他内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但文稿多在“文革”中散失。至“文革”结束的前10余年,人的生命活力和智慧在各种“运动中流失”,这些便只字不提了。
1976年,绍地没有文字性的宣传窗口,绍兴师范的《教学参考资料》颇得知识界青眼。时任主编谢德铣君重视地方文史研究,尊敬绍兴“二周”。是年冬,他常和几个人议论一个主题:明年总理逝世周年时,刊物如何来缅怀和纪念?最后商定出纪念专号,并刊载记述周总理在绍兴业绩的文章。后者,推定以我为主收集史料,整理成文。1977年11月8日,为是项工作开始的第一天。自此,逐一走访了周总理在绍兴的族人、亲友和相关当事人,对相关重点人物反复访问,德铣同行。在他的帮助下,撰就了《敬爱的周总理在故乡绍兴》一文(隔两年,德铣主编了《敬爱的周总理在绍兴》一书)。自此,开启了我对周恩来的研究,继而又拓宽试写范围。德铣当年催促写稿,对我此后能坚持练笔作文,颇有影响。1977年至2006年初秋,陆续写了不少文字。其中前20年公务缠身,只得以可用之夜晚时间思考下笔,且多为应时之作;后10年退休赋闲,闲散时虽有一些文史方面的挂名应酬,但肩上无“硬件”重负,遂得以兴致所及写点东西。但我积学浅薄,思路迟钝,笔力不健,故每每成文总得“夜战磨成”,堪称“灯下秃文”。秃笔之义,多无留存价值。但自信笔虽秃拙而人不懈怠,为此,将30年来的文字运作记述如下。
2006年10月
- 在正式出版时,又增加了2006年10月以后撰写的5篇,这样本文集一共收录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