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Ⅰ 清源学事丛录

卷Ⅰ 清源学事丛录

Ⅰ 学艺察识录

历史与现实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简称“学院”)的建院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历史的进路具有典型性的特征,充分反映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事业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工作的时代写照,深刻体现出政策宣教和深层社会的背景、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教育改革的过程,凸显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脉络,再现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关键节点,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内容,以及深藏于其背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某种规律,比如经济和文化管理机制特别是政治体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领导人物对文教政策和教育事业的深刻影响。因此,疏理学院发展的历程,有助于认识与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的发展变化、指导思想与政策实践,从而深化认知与理解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的改革发展,以及便于更好地做好今后教育(学校)的改革发展及其领导干部培训工作。

学院是政治与文教的复合体,是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的院校,即具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机关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培训院校的双重角色,旨在传达文教的政策和领导的知识,开展教育系统行政领导和学校管理层面的理论与经验交流。因此,学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社会意义,同时由此可以深入探讨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比如深化到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培训模式等层面,从而可以进行前瞻性和发展性的探究,这对推进学院实现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办学成效,以及推进学院的内涵发展。

培训与发展

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社会开放系统运行中的突出表现,教育处在社会开放系统运行之中,同时教育的本身亦是社会开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职责具有全局性和决策性的特征,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必须顾全大局、高屋建瓴,需要发挥教育行政管理决策和学校教育管理举措的创造性和科学性,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因此必须将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置于社会开放系统中来加以认识与理解,其规模、形式、内容的设置等都应考虑社会和教育的整体与局部改革发展状况。

区域教育系统的运行需要处理好国家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将区域教育纳入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开放系统,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此对教育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转变单纯的应试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乃至发展到“学力社会”理念的阶段,以至于将教育的改革发展对国家的价值与意义贯彻到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各层面,面向教育系统各级类学校的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乃至提升社会国民的综合能力。

学院的培训应该关注如下的方面:第一,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岗位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即管理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先天发展的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同时,管理的最终效益是学校学生和社会国民综合能力素质的普遍提升,具有长期性和潜在性的特征,而且只有当个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时,管理的社会成效才能充分地呈现出来。另外,教育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能将教育的管理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的管理,教育的管理追求最大的是社会的效益,而不是经济的效益,但两者又存在紧密的联系——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在工作的岗位上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必须坚持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国民,同时传授科学技术发展的近况与趋势,继而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由上可见,若要处理好教育系统组织管理中的相关复杂问题,就必须将教育纳入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发展的整体(系统)布局角度考虑,必须将教育放到国民的全面发展角度考虑,必须将教育放到促进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即要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将教育的发展置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等的整体(系统)发展中,进而考虑相关的问题与矛盾,从而妥善地处理和解决社会开放系统运行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综合地考察教育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第二,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具有全面性的特征,需要充分地体现教育领导和管理的艺术,包括教育领导和管理的知识、教育领导和管理决策的能力、教育组织和指挥的能力,以及教育领导和管理方式选择的能力等。毕竟,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主管区域教育行政和学校教育的管理事务,因而拥有丰富和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以及教育领导和管理的知识,显得非常重要。教育行政领导干部需要掌握教育领导和管理的知识,执行教育方针与政策、拟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落实教育组织管理举措、加强教育预测管理等;学校领导干部则需要掌握教育领导和管理的知识,解决教育方针和政策贯彻落实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社会意义。

第三,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工作的社会影响具有现实性的特征。人是社会开放系统中的个体。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所职部门是社会开放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领导和管理的人、物、事都是社会开放系统中的一部分,教育领导和管理的决策同样是社会开放系统中的决策,其所要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以及具体实行的改革发展措施,亦与整个社会和教育事业及所属部门等各级开放系统存在紧密的关联,且会直接关涉整个国家、地域社会和教育事业,以及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及其家庭的现实利益,因此在进行教育行政管理的决策以及实施学校教育管理的举措之时,需要在社会开放系统中权衡利弊,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切合实际和相对合理的改革发展举措,从而促进国家、地域社会以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学院需要鼓励学员充分利用机遇,深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交流,而且通过内部设施和条件提供,促使学员端正培训学习风气、提升培训学习成效。学员抵达之后,组织召开全员大会,部署培训总体安排,介绍培训教学纲要、培训主体内容,同时要求尽速转变身份角色,且以教育部和学院的名义,提出培训学习具体要求:其一,珍惜培训学习机会,深化理解报告内容,撰写培训学习日记,思考相关理论、政策、实践的重点难点问题。其二,自觉加强沟通交游,互留电话、邮箱、微信和地址等信息,尽速相互熟悉,同时严禁在院外餐馆和娱乐场所请客聚欢,各班委和小班委积极组织院内文化娱乐和交流沟通活动,促使确立真诚、友善和互助的关系。其三,潜心参与培训学习环节,安排自由发表课程,加强重点难点问题探讨,进行友好和平等的辩驳,以现实的问题为中心,共同寻求解决的渠道,并且及时概括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提出政策建议,作为教育行政和学校教育的管理决策参考。其四,提前调研地域和学校教育情况,撰成研究报告,重点探讨和评述某项决策,到院之后参与分班发表,分析政策得失,阐述相关看法,提交发表简报,送交培训部门登录,形成调研报告汇集。其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努力做到学有所成、习有所获,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其六,遵守培训规章制度,违反者记入个人档案。

培训课程需要考虑必修和选修方式,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比如设置讲义、报告、分修研讨、学员汇报、参观考察(见学)、技能培训等课程。专业课程(讲义)的主讲者为专家学者;报告课程的主讲者为行政官员;研讨课程的主讲者为学院内部教师;汇报课程的主讲者为学员代表。现场考察作为院外的课程;技能(岗位)课程则集中在技术层面,由学员代表或其他有经验者、学院专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主讲或共同参与;体艺课程则包括体育、娱乐和文化等课程,可以在学员中找寻主讲的人选,亦可以在学院内外聘请人员担任主讲的教师。

专题报告至少需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讲座式,即采取教员坐讲和辅助演示的形式;二是演讲式,即教员立式的演说,可以不要辅助的演示——利于教员发散思维,拓展情境思路,信马自由发挥,当然需要教员具有厚实的演讲功底,不然难以调控演讲的进程;三是讲话式,即采取“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包括教员立式的演说以及辅助的演示。总之,专题报告的形式宜不拘一格、多途发展,而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全部采取讲座式——因为上述的做法不利于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学员思维发散。毕竟,讲座式不宜出现固格化,而应大力地改革发展。

研讨与规制

雄辩是西方传统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在西方国家广受重视,日本发表教学是西方雄辩方式的翻版。中国应该广泛采用上述具有社会实用价值的教学方式。学院培训亦应重视上述的教学方式,即需要适当规制培训教学中的研讨方式,逐步引导至规范层面,而非欠缺思想准备的泛泛而谈,即必须做到事前有预备、事后有总结,同时安排专家进行引导与交流。

日本中小学甚至幼稚园都关注学生表达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日本大学从本科甚至更早阶段开始,在讲义课程的基础上增添发表基础的课程,主要分为技巧传授和实际训练两大部分,由此培养学生准备和参与发表的能力,基本的环节包括文献研究的程度(成果与不足)、相关研究的问题及其深度学术思考,以及获取深化研究的结论。参与的学生则在发表时提出相关研究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雄辩。教师则同样是重要的参与者,在其中起到引导性的影响与作用,但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可以反驳教师提出的相关观点。通过课堂雄辩的过程,可以促使发表的学生深化对相关研究问题的认识,参与的学生亦可以分享其中的专业知识与学术智慧,以及获取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与方法。

在攻读硕士(修士)和博士的阶段,日本的大学基本上采取分学部的发表教学方式,而且硕士阶段称为博士前期、博士阶段称为博士后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发表在课程教学设置中的比重明显地加大,指导教师大多围绕学生研究的相关选题,有选择性地安排发表,并且形成约定的规矩,即大学院(研究生院)相同或相近的选课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尽量参加其他同学的发表。指导教师在招收外国留学生之前,可能尚会要求一至两年的预科学习经历,用以考察外国留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课程发表的能力素质。日本发表教学的基本步骤:指导教师统筹学生的研究选题,选定发表的相关专题,并且由参与的学生进行意见补充,修订好之后确定参与发表的相关选题;学生依据研究的相关选题,选择和准备发表的专题,确定发表的时间与地点;指导教师提供部分的文献资料,但大多由学生依据选题研究的相关内容,搜寻参考文献,进行研究性综述,提出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途径,撰成初步研究报告,准备专题发表;学生依照原先的约定,进行专题发表,发表之前应将研究提纲发给参与者,发表之后参与者提出相关疑问,发表的学生做出回答,由此进入学术雄辩的过程。当然,指导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从而保证论题的相对集中,并且适时做出解释,但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相关观点亦可再行雄辩,提出异议的观点。同时,发表的学生记录和总结,完善发表的相关研究。在多次发表的基础上,发表的学生吸收参与者的相关观点,完备研究报告,撰成专业论文。硕士学习结束之时,指导教师评定论文研究的成绩,A等即可推进博士阶段的学额报名,录取之后进入博士学习的阶段。非A等的学生则需要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预备,有的则止步之后进入社会职场。博士学习的阶段同样采用发表教学的方式。应该特别注意:日本的大学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发表教学大多一起进行,且不分硕士和博士学习的课程,由此导致硕士学习的发表压力明显地较大,当然学生亦会收获较多。

日本学术组织召开研讨会之时,大多同样采用上述发表的方式,规模不一定较大,参与者是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博士学生,即都是相关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由此确保研讨会的学术交流性质,而非变相的形式主义学术会议。

日本盛行的发表方式在中国亦存在初级的呈现,即分班(组)研讨,但存在较大问题:综述的材料准备不足;专业的素养参差不齐;组织的程序杂乱(大多情况下没有主讲者);雄辩的气氛不足(多碍于情面);后续的总结深度不够。学院培训教学中的分班研讨方式显然相当不规范,因而需要构建规范研讨(专业攻防)课程,由此凸显雄辩形式与教研方法的特色,促使学员产生问题的意识,避免出现漫谈局面,从而改善分班(组)研讨的成效,达成培训教学预定目标。主要的程序:学员精心地预备发表的材料;其他的学员保留提问的权利;发表的学员拥有争辩的权利,即提出充分的理由,驳斥对方的观点,解决对方的疑问,或表达接受对方的观点;发表的学员理清研究思路,总结课程研讨收获。可以通过如下两种途经:学院内部教师分班(组)发表,然后学员研讨交流(专业攻防),提出相关研究的观点,展开研讨(雄辩)的过程;学员进行发表,但须在未达学院之前(即在工作的单位),就要做好前期的预备,到院之后进行相关研究的发表,并且与其他的学员展开相关的研讨(雄辩)。这就需要提前拟定发表的研究提纲,寄发预备的学员,同时进行有效的组织,才能做得更好。

规范研讨课程利于调动学员思维的积极性,从而通过集体力量寻获相关研究问题的解决和处理策略与方法,而且是学员的共同寻求,学院内部教师在上述过程中不具有权威性,即仅仅是参与者中的一员,由此充分地体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但需要发挥引导性的影响与作用,即展开分班(组)研讨之时,需要适时地提醒学员,以及促使发表者和参与者(学员)及时回归正题,由此深化相关研究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教学效能,训练学员的思维和相关能力,达成最佳效果。具体来讲,培训前后需要做好系列安排:学员未到学院、邮寄通知之时,明确实施上述的课程,并且要求准备相关议题的研究报告,携带用于发表的研究材料,来院之后即参与规范研讨学习;以分班为单位,由分班的班长和副班长负责组织,并且做好文字纪录,发表者需要提交规范的研究通报,内容包括发表者的基本观点、参与者的雄辩观点、发表者的抗辩观点,以及发表者修订的研究结论,或提出的政策建议;由分班的班长和副班长收集课程学习通报材料,包括最初的研究材料和报告、课程教学的实施记录、课程学习通报材料,集中分类之后送交相关部门存档,评出优秀学习通报材料,作为评选优秀等级的重要依据,并且将评级情况列入评语并存档,作为学员培训学习成绩和职级职务升迁的重要参考。

由于国内规范研讨课程的安排稀少,大多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基础,因而需要学院内部教师在研讨交流中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就需提高对学院内部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由此就会推动学院内部教师岗位职责和能力素质的发展变化。学院培训可以尝试开办限定人数(20人左右)的研讨班(组),尝试设置规范研讨课程,借以激发学员参与研讨交流的热情,从而获取更好的培训教学成效——这不失为学院培训教学的方法创新。另外,可以尝试由学员总结研讨的内容,撰述相关培训学习简报;学院内部教师则集中备课,提高参与研讨交流的能力素质。学员预备发表的相关材料,提出疑惑的相关研究问题,并且阐述处理和解决的具体措施,其中需要提出创新建议,而非简单的材料堆积。

在学院培训教学过程中,尚应注意培养适宜规范研讨课程的主持人,而且上述课程可以弱化为发表的形式,介乎于研讨会和辩论会的形式之间,由此更好地实现学员相关观点的碰撞,其中应有主要的发言人,毕竟有的才能够放矢,但课程的主持人(或组织人)相当重要,学院可以引导规范研讨课程的主持人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同时,为了适应上述课程的教学特色,可以对学院报告厅的内部设施及其配置进行特别的规划与设计,从而促使更利于规范研讨课程教学的开展。

宣传与教师

学院具有期刊编辑的充要条件,而且社会的影响与作用相当强。因为前来学院培训的学员大多为教育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平时在各地域和各单位都能起到相当重要的领导作用,具有较强的影响辐射能量。上述的人群前来学院,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定会留存大量带有地域性(各单位)特色的教育实践材料,其中存在充分的实践分析和政策建言,可以作为经验交流与政策落实的重要参考,因此存在创办期刊、扩大宣传和档案留存的重要价值。

依据学院业务情况,可以划分为两大领域:一是高教的领域。目前学院存在两大高校领导干部培训项目,即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分别面向校级和院处级的高校领导干部。二是基教的领域。主要开设教育局局长培训班和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班——前者面向基教系统的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后者则面向中小幼各级类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针对上述两大类别,学院可以编辑两类期刊,专门编发学员文字材料。可以采取主题性和模块化的编辑设计:每期挑选合适的主题,进行采编和刊印,同时取消字数限制,坚决执行尊重文稿原则,即一旦采用(符合前设篇幅要求),除非存在字词或语句通病,编辑一般不做增删,篇幅适度地可长可短,每期稿件数量亦不限制。上述原则可以在学院期刊和资料编辑中获取充分的体现。

学院的性质决定内部教师的复合型特征:学院的性质介于行政机关与学术部门之间,学院的培训具有不同于高校工作任务和服务对象特点;学院的管理则隶属于教育系统的行政管理机关(教育部),由此决定学院具有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管理特点,因而就会对内部教师的行政层级心态产生现实的影响与作用;学院的职责可以定位在教育行政、项目组织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更强的服务性而非教学性特征;学院内部教师是介于教育行政和教学组织以及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特殊群体,与学员之间又存在非差距性特征,以及学员具有高知识性和高层次性,由此就会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素质和岗位工作职责的要求。

“仰望星空”来源于温家宝的诗句,即需要放宽视野和心胸,勇于将眼光投向无际的宇宙星空,由此知晓个体的存在诚为渺小,少点行政的“痞性”,多些闲逸的性情和人间的关怀,并且从世俗的社会中解脱出灵魂,塑造伟大的品性和宽厚的情怀,从而树立雄心壮志,慷慨为国分忧、无私为民奉献,努力做好岗位本职、奉献社会民众,最终守住人生的信念和生活的本义。由上可知,学院内部教师需要具有“仰望星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应该高位俯瞰学院的角落,奠定甘为人梯的志向,抛却人我的纷扰,志愿奉献美丽的人生——上述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或许正是温家宝“仰望星空”诗句的内在本意。

申报与规划

学院的科研已经处在转折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宏观战略思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第一,摒弃精英科研理念,确立大众和普及科研理念,即摒弃科研神圣的旧有观念,营造具有大众和普及特色的科研环境。教育已非象牙之塔,科研并非象牙之塔中的灯座。在提倡教育救国的时代,存在教育神圣的思想观念,其实当时亦遭各种批评。现今,教育神圣的思想观念已经成为陈迹,再没有人重提上述的过时之论,但科研规划中依然存在学术神圣的思想观念。其实,学术已经超越神圣的境地,而步入大众和普及的发展阶段。教育科研亦已超越单纯学科的范畴,而迈入“大社会”和“大教育”的发展环境。在教育趋于大众和普及发展的同时,教育科研亦要走向大众和普及发展,因此营造具有大众和普及特色的科研环境,就显得相当重要。在经费短缺的时代,习惯于奉行注重精英的科研规划和政策,但现今经济社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科研经费的提供已经摆脱特殊困难时期的短缺,虽然学院科研经费预算仍很有限。在上述的情形下,需要确立大众和普及科研理念,实施“大科研”发展规划,即超越注重少数精英科研的发展状况,而需要面向学院普通的大众,打造面向全院的“大科研”——科研规划在其中可以起到引导与规范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借此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

第二,摒弃注重制限科研模式,坚持规制科研与自主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科研规划惯常地采取命题和制限的方式,由此打造具有战略性和迫切性的学术精品,并且倾注科研经费和社会资源,给予全力支持。上述的做法完全符合精英科研时代的特色。但在教育走向大众和普及发展时代,科研规划需要逐步地适应新时代的转型发展,需要从精英科研理念转变成大众和普及科研理念,以及从注重制限科研模式转变成坚持规制科研与自主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当前社会和学院发展环境中,更加需要在确保学术重点和科研特色的同时,提倡自由和宽松的发展环境,面向全院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表现为科研人员面向学院的全体,鼓励自主科研的活动,从而促使科研人员面向大众和普及发展。比如,行政部门教师的工艺、大厦工人研发的专利等,都可以纳入学院科研规划的范畴,即充分地体现“大科研”的思维模式。学院确立大众和普及科研理念之后,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科研论坛的活动,搭建学院科研的交流平台,营造学术发展的环境。同时,通过开展成果评选的活动,构建科研评估和鼓励机制,既可以是在物质的层面,亦可以是在精神的层面,从而营造利于学院科研发展的环境与氛围。

第三,摒弃大额资助模式,实行小额鼓励模式。从学院科研经费资助状况来看,依然存在过于精英化的问题,其实需要更加大众和普及的发展,即需要确立大众和普及科研理念,坚持规制科研与自主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实施小额鼓励政策——上述的做法更加符合学院科研发展的需要,即学院科研经费资助模式可以采取“总额控制、面向全员、单项酌减、增大立项”的原则,设置规制科研和自主科研两大模式,即可以设置规制科研课题若干项、自主科研课题若干项,且规制科研可以再分重点、一般和专项课题,从而满足学院科研人员(全体)的需要。同时,上述小额鼓励政策尚具有另一重要的优势,即通过扩大科研经费资助的范围,让参与科研的普通大众都可以享有经费的资助,由此利于营造注重购书、读书和科研的学术氛围,以及不拘一格地培养和发现科研人才,形成“人人科研”和“人人成才”的学术发展局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