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中的真言[1];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2]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3],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只是,
就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
舍弃了轮回[4],
只为,
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这首诗彰显出了一个世人眼中的仓央嘉措。他细腻、温柔,是拉萨[5]街头翩翩浪子,是雪域青天下的英俊少年。
今天如果有机会走入布达拉宫[6],走到这座恢弘宫殿的顶层——红宫[7],人们会看到历代达赖喇嘛[8]的灵骨塔。为那句“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有无数痴于情爱的红尘男女去往红宫,试图接近诗人最后的归宿,倾听这位忧郁的王者灵魂寂静的叹息。但他们一定会失望,那些华贵的金塔,独独少了仓央嘉措的那一座。
事实上,他传奇人生的真正结局至今都是一个谜。有说法认为他被政敌拉藏汗杀害于押解京师的路上,还有说法认为他在青海湖自沉。对他抱有深刻同情者,更愿意相信他在五台山坐化以及在内蒙古阿拉善传法这两种结局。
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于西藏[9]南部门隅纳拉山下普通的农奴家庭。作为一代格鲁派[10]教宗的他,父亲与母亲以及世世代代的先祖都笃信宁玛派[11]。宁玛派僧可以恋爱结婚,不认为爱情与信仰有什么冲突,而格鲁派主张禁欲。仓央嘉措15岁才坐床,他在宁玛派文化氛围中长大,受俗世欲望的熏染,情爱对他来说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那么天真自然。他生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而他悲情命运的另一位促成者,就是第巴仲麦巴·桑结嘉措[12]。由于当时西藏复杂的局势,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去世后匿丧。我们可以肯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匿丧确实是对格鲁派最有利的处理方式。但是,五世达赖的死被隐瞒了15年,随着格鲁派的壮大,继续瞒而不报没有可以让人信服的理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相信,是第巴的权力欲望使他做出了这宗胆大包天的欺瞒事件,他不想交回权力。即使在清政府发现了事情真相后,当仓央嘉措在康熙帝的支持下坐床之后,第巴桑结嘉措依然不肯交出权力。他让一位颇有才华的宗教领袖坐了冷板凳,成为他的傀儡。
仓央嘉措在藏南的山野中长大,向往自由和爱情。他不在乎什么身份地位,扮作俗人模样在拉萨夜晚游乐,享受酒馆里醇美的青稞酒[13],享受与姑娘们的爱情。如果仅仅沉溺于情爱,仓央嘉措不会受到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的喜爱。真实的仓央嘉措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西藏流传很广。
对于仓央嘉措的诗歌,现在普遍带有争议,即他的作品究竟是令世人倾倒的情歌,还是宗教作品道歌。一些研究者认为,仓央嘉措的作品实质上是极富宗教意味的、意思含蓄暧昧的道歌,由于翻译原因以及文化原因,成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仓央嘉措情歌”。岁月能使地面苍青的树木变成地下蕴藏太阳光热的煤石,亦会使久远年代一个平淡的故事变成千年后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即使仓央嘉措创作的当真是道歌,那又如何,他已然是一个时光铸就的传奇,与藏族英雄格萨尔王[14]一样,成为雪域不朽的传说,一个浪漫、有情的大活佛[15]。
本书较为全面地收录、整理、翻译了仓央嘉措流传下来的作品,做了文辞优美的赏析,不偏重学术的分析,只愿与仓央嘉措诗歌爱好者们分享那些真挚朴实的字句带来的瞬息感动。
为了让大家较为深入地了解这位浪漫的诗人,我们特别撰写了他的传记,较为清晰地理清了时代的脉络,同时尝试探研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希望能从某一个角度完善读者对这位诗人认知的缺失,让大家心目中有一个更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仓央嘉措。
注释
[1]真言:又称咒。梵语叫曼怛罗。真言就是诸佛菩萨及明王天等之本誓本愿。有三种:大咒(根本咒)、中咒(心咒)与小咒(心中心咒)。真言能发神通,除灾患,与世间的咒禁法相似,所以叫作咒。
[2]磕长头:为藏传佛教信仰者礼佛朝圣最至诚的方式之一。其五体投地,称为“身”敬;同时口念咒语,称为“语”敬;心中观想佛陀,称为“意”敬。三者统一。有长途、短途和就地三种。短途或十数天,或几小时;远者则不远千里,朝启夕止,风餐露宿,要历经累年数月,匍匐行于雪域沙石路上。
[3]佛塔:佛塔在佛教中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一般讲,佛教中佛像象征的是佛祖之“身”,佛经象征的是佛祖之“语”,而佛塔则象征着佛祖之“意”。功德都极大。又因为在身、语、意三者之中,以意为最上、最殊胜,故佛塔的意义不言而喻,建造佛塔之功德亦难估量。而修造珍藏佛舍利塔便更是涵盖了佛祖之身、语、意,其福德功量不可思议至极。
[4]轮回:又称轮转、流转、生死轮回、轮回转生、生死。指众生因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六道迷界中流转生死。因为像车轮旋转,循环不停,所以称轮回。佛教认为,众生因于无明与爱执而轮回于生死。轮回境界有三界六道,前者指欲界、色界与无色界,后者即六道轮回,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大乘佛教一般都讲六道,但说一切有部则除去阿修罗而说五道或五趣。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道,或三善趣;畜生、饿鬼、地狱称为三恶道,或三恶趣;天为最佳,地狱则为最恐怖之处。轮回思想源自灵魂转生、不灭原理,为印度各派宗教、哲学所共通之根本思想,与业的思想结合之后更被佛教采用,并得发展演绎。轮回思想在中国及日本皆广泛流传,在藏传佛教里则形成了活佛转世信仰。
[5]拉萨:即拉萨市,西藏自治区首府,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拉萨河的北岸,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时,将王城从雅隆迁到了逻些,也就是后来的拉萨,并建立了吐蕃王朝。在藏语中“拉萨”为“圣地”、“佛地”之意,其西连日喀则地区,东邻林芝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北则接那曲地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0万,生活着藏、回、汉等31个民族,其中以藏族为主,约占80%以上。一直以来拉萨就是西藏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的中心,其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宏伟壮丽;还有大昭寺、小昭寺等等众多文物古迹和珍宝。
[6]布达拉宫:布达拉是梵语音译,意为舟岛、佛教圣地,原系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屹立于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为宫堡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公元7世纪时,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后毁于战乱天灾。清朝顺治时重建。后经历代扩建,始成今日规模。整座宫殿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依山而起,集宫殿、佛殿、灵塔殿、经堂、僧舍等为一体,其中主楼高117米,共9层。整个建筑气势雄伟,藏式风格鲜明,是现在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群,有“世界屋脊的明珠”之美誉。布达拉宫收藏着无数文物珍品与稀世宝物,堪称艺术之宝库。
[7]红宫:是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之一(另一为白宫),因其外观颜色为红色而得名。建筑主体主要是灵塔殿,其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高14.85米,塔体通身全部以黄金包镶,外面还镶饰了无数宝石。此外还有殿堂群,包括寂圆满大殿及法王洞、殊胜三界殿、响铜殿、上师殿等殿堂。
[8]喇嘛:在藏文中有“至尊导师”或“至高无上者”的含义。在活佛制度出现之后,喇嘛逐渐被作为活佛的另一个重要尊称,代表着活佛是引领僧侣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上师或导师。
[9]西藏:古时称吐蕃,清朝时正式定名西藏。西藏历史大致发展情况:唐宋时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朝初期称卫藏,也叫“图白忒”、“土伯特”或“乌思藏”等,卫指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清朝设西藏办事大臣管理西藏事务。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南边与西部和印度、缅甸、尼泊尔、不丹等国接壤。
[10]格鲁派:又称格鲁巴,格登巴。1409年始于格登建寺,故名。格鲁即汉语善规之义,指该派主张严守戒律。僧徒戴黄色僧帽,因称黄教。创自宗喀巴大师,其教理源自噶当派,故又称新噶当派。有格鲁之教法,亦多有绍自萨嘉、迦当、噶举等派者,因时退弊,融汇革新,遂成具有鲜明密宗特色的合释尊一代教法之密乘宗派。其后又有争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等格鲁寺院建造,格鲁派其宗大成,最终成为藏传佛教后期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
[11]宁玛派:全称为“旧译密咒派”,是“古、旧”之义,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古老的一个教派。宁玛派重视传承和弘扬西藏早期佛教的旧密咒,直承早先吐蕃时期佛教法统,在渊源上早于后弘期形成的其他诸派别,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同时,它也吸收了西藏原始苯教的部分内容,主张寻找挖掘朗达玛灭佛时期藏匿失落的佛学经典,以红色僧帽为标志,故又称红教。
[12]仲麦巴·桑结嘉措:仲麦巴·桑结嘉措(1653~1705),政治家、第五世第巴,也是一位具有极高学术造诣的学者。他在佛学、天文、历算、医学、医药、法律等方面都有著述,比较有名的有《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黄教史》、《法典明鉴》等,还整理校订了《四部医典》。他还在拉萨药王山建立了医学利众寺,开设课程,注重实践和交流,有不少后来著名的藏医学者都在此地学习过。
[13]青稞酒:以青稞制成的酒。藏语中称“羌”。是藏族人最爱喝的酒。节日喜庆及婚嫁生子、迎送亲友等都要饮此酒。
[14]格萨尔王:格萨尔王(1038~1119),藏族著名英雄首领。自幼家贫,16岁赛马选为岭国国王,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南征北战,统一150多个大小部落。格萨尔去世后,都城森周达泽宗被岭葱家族改为家庙,1790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主持修建了“格萨尔王庙”。传说中,格萨尔王是连花生大师化身,一生除暴安良,弘扬佛法,成为藏族人民世代缅怀敬仰的一位旷世英雄。《格萨尔王传》即是赞颂他的英雄史诗。
[15]活佛:即藏传佛教转世喇嘛,本义指化身。在藏传佛教中,那些修行很高,能据己意转世者被称为朱毕古、珠古、仁波切、阿拉、喇嘛等,即“化身”或“转世者”。活佛是汉族地区对藏传佛教转世喇嘛的称法。事实上,在藏传佛教中并无此词,活佛的称法也并不能真正表示转世喇嘛。活佛是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雪域高原宗教文化产物。直到今天,各宗派活佛仍然在藏传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最高神职人员,在僧、众心中拥有崇尚的宗教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