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谢写了本书,书名《北漂故事》,浏览其中,大多数文章是老谢北漂经历,他以随笔体裁,讲述一个48岁男人创业的艰辛轨迹。

说实话,他的北漂和我有关系。记得2001年我从秘书岗位转到组建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工作,因急需人手,我曾和他说过,希望他能到北京工作,未果。那个时候他任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付万才的秘书。2002年6月,付万才同志退休,他有了闯市场的念头,同年9月他到北京报到,被安排作《纺织信息周刊》副主编。老谢凭借扎实的文笔功夫和干活不惜力的工作作风,很快打开了局面,他负责的刊物经营业绩不断刷新纪录,他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曾经连续七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老谢干事有思路,他接手时刊物效益入不敷出,第二年便收支平衡,以后一路走上坡路。他市场营销意识强,有句话是蚂蚱也是肉。他举例说老家母亲卖土豆,早上新鲜的5毛一斤,到了晚上挑剩下的就5毛一堆了,杂志生存是不二选择。他思想活跃,曾策划跨界合作项目,还成功组织了集群专刊,并首开先河,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合市场合作,做纺织市场的宣传推广活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3年在全国范围考评产业集群活动,他抓住机遇,深入市场,发现了许多产业集群,并且与刊物宣传结合,取得成功。许多集群的领导都成了他的朋友。晋江深沪的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已经换了两届,本届黄秘书长曾对我说,他们最担心老谢退休后怎么办。

他善于学习,做刊物封面人物是他的主张。为此,他背着照相机走企业,潜心研究,不耻下问,摄影水平不断提高。一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评价他的作品时说,老谢入门了。

他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创业之初他能为了一笔两万元的广告费,蹲在客户处一个礼拜。他是典型的“拼命三郎”,常年奔波在市场,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正像社会上流行的“白加黑”“5+2”工作法。有一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去各处室拜年,见到他在办公室一边打点滴一边工作。

为了争得企业的信任,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企业找他,他决不说“不”字。企业家来北京治病,他找医院找医生;企业有人来北京旅游,他当向导;企业家女儿出嫁,他出现;企业家病逝,他奔丧。所到之处,留下满满的正能量,正如此,老谢的人脉资源越来越广,市场之路越走越宽。他的优点是心直口快,缺点是说话糙、嗓音大,有时急躁也嚷嚷,为这我常批评他,他也接受但就是改不掉,正应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句话。我对他的评价是:优点、缺点都突出的人。

前几天,他给我本散文《写给同学的信》,和所有人都一样,他已经到了回忆的年龄。蓦然发现,今年老谢已经64岁了,他这个年龄已经该颐养天年了,但是老谢是一个闲着没事就心烦的人,天生的劳碌命,仍然像是个飞转的车轮停不下来。在北漂的队伍中,不敢说老谢打拼事业最成功,但是在老谢创业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他能晒出来,与大家分享,是对正在北漂一族的启示,对即将踏上北漂之路人的借鉴。可以肯定地说,老谢的成功经验,虽然艰辛但可以拷贝,虽然曲折但可以效仿,让更多的北漂人以老谢的自信和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作风去面对生活,在市场中历练成熟,他们中会涌现出更多的北漂成功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夏令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