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探究『巴铁』有多铁

缘起 探究『巴铁』有多铁

2018年入选并成功申请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后,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话题我策划了整整一年,终于和资深摄影记者李英武一起,于2019年2月8日至3月18日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深度采访。

初衷与使命

为什么要选择巴基斯坦呢?近年来,中国在巴基斯坦将投资460亿美元,因规模之大而被我国领导人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和旗舰项目。了解巴基斯坦,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一带一路”在世界各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认为,了解“一带一路”,要超越“一带一路”的设限,以更宏大的视角去观察一个国家及其国民和文化。因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民心相通”,双方民众了解彼此,“一带一路”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中巴双方民众彼此了解并不多。这次,我们要发挥记者的优势——我们不仅要“走马观花”,也要“下马看花”;不仅要走一遭,记录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与尽可能多的当地人沟通,通过聆听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拍下一张张个性的面孔、写下一个个人物的特写,最后结集成书,帮助中国民众了解巴基斯坦人和巴基斯坦文化。

幸运的是,我在巴基斯坦有几位好同学,2010—2011年我们一起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一年,毕业后仍然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他们的帮助,我接触到超过50位巴基斯坦人,他们来自巴基斯坦社会各个层面,持各种思想与观点。与他们交流,我能更好地了解巴基斯坦社会与文化。

除了与巴基斯坦人交流,我们也遇到了在巴基斯坦生活的中国人,他们是民间交往的排头兵。

文明需要交流互鉴,通过记录他们的故事,也有助于我们在侧面了解巴基斯坦人和巴基斯坦文化的同时,了解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看法。

民心相通,人的故事可以跨越种族、文化和语言而被更多人理解,因此本书的主线就是讲述在巴基斯坦的人的故事。李英武和我密切协作,在我采访的同时,他凭借多年的摄影经验,捕捉到每个人的眼神、个性,从而形成一幅幅具有艺术价值的人物肖像。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将巴基斯坦几座城市的采访拎出来。这些城市各具特点,我们首先讲述自己的观感以及对巴基斯坦文化的了解;其次配上专业的人文摄影作品,引出每座城市的人物专访;最后通过综述和对话的形式,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是的,我们去了巴基斯坦》将是中国第一本记者实地探访巴基斯坦的全记录,是中国读者近距离了解巴基斯坦社会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终于拿到签证

出发之前办签证这件事一波三折。

2019年元旦前,出发的准备工作大致搞定,到申请签证的时候了。我们申请的是媒体签证,这需要与负责媒体事务的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新闻官赫娜·佛尔多斯女士联系。幸运的是,我与她有一面之缘——2018年4月,赫娜随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理阿巴西来博鳌,我们见过面。在热情接待我们之后,赫娜向我引荐了她的副手——新闻官阿里。阿里也很热情,但当他看到我们的行程中包括瓜达尔港时,不禁面露难色。他说,瓜达尔港那边安全状况不好,需要内政部的批准,耗时会很长,如果希望立即办好签证,我们就要放弃去瓜达尔港。我说,中国港控那边已经邀请了我,而且瓜达尔港是“一带一路”在巴基斯坦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我一定要去采访。

阿里没说不行,但如他所言,真是漫长的等待——一个多月之后快过春节了还是没消息。我知道春节期间使馆要放假闭馆,而我们出行的日期是2月8日(正是大年初四),如果春节前拿不到签证,2月8日肯定走不了。

我通过微信和阿里联系,表达了我们的担忧。

阿里问:“你能延期吗?”

我很吃惊,因为我没有延期预案:“我们买的机票不可退改签,而且我们已经支付了住宿费用,如果改行程,每人就会白花1000美元。”

听到我的难处,阿里继续与巴基斯坦国内沟通,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我们接到2月1日去使馆取签证的通知。赫娜和阿里很贴心,他们给了我们长达60天的签证,而且没有标注不能去瓜达尔港。阿里说,理论上我们可以去巴基斯坦境内任何地方,但作为有采访任务的记者,我必须在第一时间去巴基斯坦信息部对外联络司(EP Wing)报到,并现场办理采访许可证。

终于拿到签证了!不过兴奋劲儿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我们离出发只剩一周的时间了。我拟定了一份长长的物品清单,丝毫不敢马虎。

住宿:我们全程选择民宿,目的是希望通过民宿接触巴基斯坦当地人。住民宿要自带床单、被罩、枕巾、浴巾。我们想过住酒店,但酒店选择余地不大,且房间小、设施陈旧、费用高。我们还想过住在中国人开的小旅馆,这种旅馆一般是一套大别墅,分成若干房间租给中国人,还管一日三餐,费用只有300元左右。但我们觉得既然到了巴基斯坦,就要接触当地人,如果还跟中国人住在一起,吃的也是中餐,可能不好实现既定的观察巴基斯坦人和了解巴基斯坦文化的目的。

饮食:除了在外面吃饭,我们要自己做饭。我们带上了小锅、碗筷、小刀、小案板等,又带了些中国的方便食品,比如方便面、榨菜。李英武回湖南老家过春节的时候,也准备了不少自家做的榨菜和酸豆角以及著名的湖南辣椒。出于饮食安全考虑,出门要喝热水,我们带上了电热水壶和保温杯。对于水,我想得比较多。在北京,我们习惯喝纯净水或矿泉水,到了巴基斯坦,看攻略上说水质可能不比国内好,因此我们想一路都买大桶瓶装水,然后用电热水壶烧开了喝。李英武还带了湖南老家的擂茶。我头一次听说擂茶,这种茶吃法很简单,用开水冲泡,用筷子搅拌,吃起来有点像北京的炒面,口感咸甜,味道不错。这样在巴基斯坦,早餐除了可以吃小米粥,还可以吃擂茶。

药品:消炎药、清凉油、黄连素(一般指小檗碱,没想到它后来成了我们的救命药)。

工作器材:这次要边采访边发稿,工作用的转换插头、插线板、充电宝、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耳机、笔记本、笔、名片等都是必备用品。

穿戴:我听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的中国雇员哈桑说,2~3月是巴基斯坦一年当中最好的日子,天气不冷不热,北方大约20℃,南方大约30℃。他建议我们最多带上夹衣就够了。这倒是很实用的建议,在行李中,衣服没有占用太多地方。

礼物:我们和单位申请了小熊玩偶作为礼品,我还给同学贾维德·阿弗雷迪和穆凯什·罗培塔专门准备了礼品,以及我写的书。书很沉,我只带了5本。

通信:我事先准备好了手机卡。中国移动在巴基斯坦有自己的品牌——Zong。我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忆宁2015年采访过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公司的老总,当时说到在巴基斯坦开展业务的艰辛。但现在看报道,Zong已经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拥有3000万用户,2018年还开通了4G。我花了245元在淘宝买了一张15GB(吉字节)流量的电话卡,据说下了飞机就可以用。虽然知道可以在巴基斯坦当地办卡,而且价格更便宜,但我依然觉得提前买好会更方便,毕竟我们出了机场就要通过手机叫优步司机。

交通:我发现在城市里叫优步比较方便,而城市之间的大交通,我们打算依情况而定。

一切准备妥当,我在2月2日发了一篇朋友圈: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巴基斯坦之行终于要在2月8日开启了。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并获得资助后,我和资深摄影记者李英武一起,将开始这次“一带一路”的探索之旅。

旅程即将开始,但缘起还要从8年前在美国读书说起。得益于当时美国总统签署的援助巴基斯坦法案,汉弗莱项目(美国政府资助的留学项目)甄选了20多位巴基斯坦学者,其中三位与我一起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读书。刚一认识,他们就带着我用乌尔都语说“巴中友谊万岁”,而我也用中文教他们说“巴铁”。虽然当时只是初识,但我们都带着善意。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对对方文化都了解甚少。

这次有机会去亲身感受,做更多的理性思考。我们不仅要访问中国在巴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项目,还要和久违的巴基斯坦同学相聚,从而去结识更多的巴基斯坦朋友,并面对面采访他们。我们要去观察彼此的相似与不同,去尝试了解他们的文化,同时审视我们自己。“民心相通”会让我们与“巴铁”更“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