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里掘金
萧思健
十年精美短文,无论是选还是评均非易事。首先是时间跨度上,要集中多少时间才能把十年短文搜寻一遍,然后从中选得精美的,分门别类、排列组合,进而概评、述评、点评,篡集成书。目前,这册《文眼观世——中国当代精美短文选评》精选了作者自高中以来十年剪报3000多篇中的260篇,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何为精美短文?从入选该书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特点:讲品格、有文采、短小精悍。这十个字,是我们每个写文章的人所追求的。将入选该书的文章当作这样的范文来读,是大有裨益的。这是说的选。再说评,作者将260余篇文章在全书中分为8个专辑、19个章节,每个专辑前有概评、章节前有述评,选文文末有点评。全书260篇精美短文连同概评、述评、点评,也可说是作者的阅读感悟,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窥看十年社会的一个窗口,给人以启迪、以警示、以震撼。这种既有范文又配以概评、述评、点评的评析式文体,令人耳目一新。
所以说,本书的问世,对于改进文风,以及对于青年学生的写作练习有示范性作用;对于报刊精美短文进行常规性的选评,具有标杆性意义。
我曾在复旦新闻学院工作多年,知道“报里掘金”这句报界名言。雍昕不是报人,他无心“掘金报里”,但报刊的属性使得《文眼观世——中国当代精美短文选评》这块“金子”非他莫属。因为,报刊是时代的记录,是散装的百科全书。他于其间“无心插柳柳成荫”。
选稿多侧重于人文方面,时代印记清晰可见,至于书中每个专辑、章节及每篇选文的概评、述评、点评,也多是文化视角,或富有哲理,或耐人寻味。
我比较了解报刊的现状,知道80后、90后每天接触的大多是电子数码传媒,很少有人再去看报刊了。有人据此认为,网络媒体将一统天下,甚至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耶出版的专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在该书的中译本封面上,赫然印着他对报纸消亡的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最后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消失了。”中国有学者依据所谓“纸媒移动灭失规律”,得出“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的结论。
中国是最早发明纸张和印刷术的国家,报刊与国人结缘至今有千余年历史了,接着是广播、电视……互联网。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特点、作用,拥有各自的受众。广播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认为报刊没戏了,结果报刊没消失;电视出现的时候,就有人认为广播没戏了,结果广播也没有消失;网络来了,无纸化办公的出现更让人们感觉纸质媒介没戏了。其实,媒体种类之间的分化、分流、改组、重合,每天都在进行着,但吞并、替代,至今尚未发生。
报刊有它自身的优势。白纸黑字符合国民与生俱来、累积数千年的阅读习惯,而且可以反复阅读,长期保存,成为史料;报刊比上网方便、简洁,它可以随人走、伴人行,成为奔忙中的人们形影不离的伙伴。报刊的权威性高,传阅率高,文章选读性强,适合于深度背景分析,受众相对集中。
作者精心读报、剪报、评报之时,正是大多与作者同龄的80后冷落报刊之际。因而,更为难能可贵。
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眼光吧。
眼光,也就是眼力。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应该说,复旦大学有个颇具文化眼光的人文环境。作者所在单位的领导一发现“报里掘金”的雍昕,即将其所“掘”请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孙时进教授审阅。孙教授阅后予以充分肯定并推荐出版。复旦大学出版资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对《文眼观世——中国当代精美短文选评》进行了初审和复审,认为本书是“具有独到见解和新颖体系的优秀文化读物”,正式列入出版资助基金资助计划。
这样,散落在十年报刊中“大珠小珠”终能“落玉盘”、成此集,于作者、于读者,均为幸事。
是为序。
(作者为原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