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幸福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1938年,哈佛大学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在长达七十多年的研究中,他们追踪这些人从少年到老年,每一年定期询问、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从而得出一条结论——幸福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坦白地说,第一眼看到这个结论,我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从古到今,多少先哲都奉劝我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人际关系上。甚至还有不少学者,告诫我们:人生而孤独,一群人的狂欢抵不过一个人的独处。

但重看林徽因的人生,细品她的那些故事,我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人活一世,不就是周旋于各种关系中,工作时有同事、领导;回家后有妻儿、父母;闲暇时有朋友、知己,哪怕什么人都不见,你都必须学会跟自己相处。

这其中任何一环的人际关系搞不好,都会使人痛苦。

人到底是社会性动物。交流对于人类而言,实在非常重要。而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将决定着你的人生幸福指数。

你不喜欢我是吧,我有办法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侧室,不算正妻,这是因为早年,家中曾为林长民安排过一门亲事,但他的原配妻子很快生病去世,没有为他生下子嗣。

可想而知,何雪媛嫁入林家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林家传宗接代。成婚后,何雪媛生过一男两女,无奈命运捉弄,最终只有一个林徽因活了下来。因而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何雪媛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林长民是留过洋在政府部门担任过要职的人,而何雪媛从小没念过什么书,女红、书法、诗词等也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加上她性格暴躁,时间久了,林长民便越来越不喜欢她。

旧时妇女,庭院深深,家庭已是她能施展的全部,但得不到夫家人的喜爱,时常令何雪媛郁郁寡欢。渐渐地,她开始变得更加愤懑抑郁,十足一个怨妇。

因为膝下无子,林徽因长及八岁,父亲很快再娶,便是她的二娘程桂林。程桂林一连为林家生下几个儿子,“母以子为贵”,她很快就在林家站稳脚跟,更深受婆婆疼爱。这对何雪媛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雪上加霜。

更令她难过的是,丈夫林长民竟也非常疼爱这个女人。他经常流连于程桂林的卧室,骄傲地自称“桂林一枝室主”。而自己却像被打入了冷宫,不得不同女儿林徽因搬到后院,住小房子。

从那时起,林徽因的儿时被划分成两个颜色。前院是一片祥和的暖色,后院是一片阴森的漆黑。苍凉与悲哀,冷落与辛酸,令她过早地懂得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

但她的智慧也在困境中生发得熠熠生辉。林长民有几个儿子,旧时风气又是重男轻女,可论起他对几个儿女的态度,最喜欢的却还是林徽因这个长女。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就在于,林徽因从小善解人意,知道如何处理她与父亲乃至整个家庭的关系。

每个人一生下来,第一时间接触到的必是家庭关系。很多时候,家庭给我们的感觉如何,取决于父亲同母亲,我们同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诸如那些婚姻破裂的家庭,根由大多是夫妻双方的关系无法正常平稳地维持。

林长民在外时,偶有书信寄回家,林徽因看过信件之后,常给父亲写回信。当时她只有12岁,却已经能用流利的文言文与父亲交代家事。

在一封家书中,林长民这样写道:“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闻娘娘往嘉兴,现已归否?趾趾闻甚可爱,尚有闹癖(脾)气否?望告我。”

而林徽因则回信说:“本日寄一书当已到。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藉此偷闲也。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念汝读书正是及时。蹉跎悞了,亦爹爹之过。二娘病好,我当到津一作计。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葛雷武女儿前在六国饭店与汝见后时时念汝,昨归国我饯其父母,对我依依……”

对答如流,俨然一副小大人姿态。这是因为她心性早熟,母亲的失意,令她不得不处处机警小心,要知道这是她赖以生存的根本。

几乎可以肯定,林徽因的童年非常不幸福,她夹杂在父母和二娘之间,一边聆听着母亲时时的哀怨,一边要悉心处理与二娘的复杂关系,一边还要接受父亲的教诲,认真学做个懂事的女儿。

换做常人,恐只一项就能令人心力交瘁,支撑不来。成年以后,她亦很少谈论童年旧事,只在费慰梅对她的解读里有过一句:“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

但也正是这份可怜的聪慧,令她深得父亲的喜爱。1920年,林长民游历欧洲各国,就只带了刚满16岁的林徽因。她的聪慧,使她得到了足够的父爱。

更何况,在家庭里,作为长女,在林长民外出的时间里,她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母亲和二娘的关系,要照顾下面几个弟弟妹妹。

一次,林徽因写信向父亲汇报家里的情况:“二娘病不居医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嘱吾日以快信报病情。时天苦热,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则啼哭无常。尝至夜阑,犹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听,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时许,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可见,二娘一旦生病,哄孩子睡觉这样的事也得是她来承担。

令人惊喜的是,虽然痛苦,但她却把所有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妥当,至少父亲在外忙碌时,家里没有乱成一锅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