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名商
“陶朱公”范蠡
兴越灭吴任谋臣
范蠡(前533~前452),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一带)人。他出身于平民之家,少时过着相当贫困的生活,后被越王勾践起用,助越灭吴。功成身退,泛舟于江湖,以经商致巨富,称“陶朱公”,被后世商人视为鼻祖,得到后人的好评。
范蠡年轻时颇有才学,狂放不羁。当时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种,闻听范蠡的名气,派小吏代己登门拜会,范却避而不见,小吏回来后不满地说:“范蠡是国中狂人,向来这等傲慢无礼。”文种笑道:“我听说有杰出才能的士人,都会被人看作佯狂;胸怀独到见解的人,也常会受到他人的毁谤,这是因为你们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于是文种亲自趋车去看望范蠡。范蠡起初依旧避开,后得知文种是独自驾车来的,深感其意诚,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齐地出来见文种。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从此结成至交。
范蠡根据自己平时对天下大势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告诉文种,中原文化在南移,继长江中游楚国一带逐步得到发展之后,下一步将是长江下游地区开始进入先进的行列。他约文种一同东下,到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寻找机会干一番大事业。文种觉得他的预见很有道理,欣然应允,很快辞去官职,与他一道沿江东下。两人先来到吴国,欲辅佐吴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视,于是离开吴国继续南行,到达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
当时的越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小国,到处都是未开垦的荒地。越王勾践很赏识范蠡和文种,很快封他们为大夫。勾践经常找范蠡谈军国大事,要他出谋划策,范蠡则知无不言,尽心谋划。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并明察天下大势,所以成了勾践的主要谋臣。君臣相得,同心协力,越国很快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起色。
勾践即位3年之后,听说吴王夫差正积极练兵,准备报当年吴越木隽李之战,吴王阖闾负伤致死之仇。勾践为防越国受攻击,打算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看出勾践有些骄盈自满,认为越国实力不足,发动战争势必失败,于是极力劝阻勾践,说此时兴兵,天时、人事都对越国不利,是“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勾践不听,范蠡再谏。勾践面露不悦地说,“勿庸再言,吾意已决”,接着兴兵伐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越两军大战于夫椒(太湖一山名),越军果然大败。
勾践带领5000残兵退守会稽,被夫差率领的吴军团团包围。勾践急忙召文种等大臣谋划对策,并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从你的忠告,以至于此。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事到如今,只有卑辞尊礼,献上金玉美女向吴王求和了。”勾践这次依从了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与和,文种便用美女珍玩贿赂吴太宰伯喜否,请他帮助游说夫差。后来夫差同意受降,但条件是勾践要亲自来吴国充当人质。
勾践赴吴国之前,想让范蠡为相留守越国。范蠡推辞说:“治理国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种;指挥打仗,当机立断,文种不如我。”勾践接受了范蠡意见,留下文种守越国,带范蠡同去吴国。
到了吴国,勾践、范蠡被迫干起了仆役的差事,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其余时间就被软禁在石室之中。夫差听说范蠡是个贤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见勾践、范蠡时,劝谓范蠡说:“寡人听说贞女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之士不留绝灭之国为官。现在越王无道,越国将亡,你和越王皆在吴为奴仆,被天下人耻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吗?”范蠡回 答:“我也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谈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在越国已不忠不信,以至于让越王敢于违抗大王的号令,与大王用兵动武。现在失败了,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保我君臣性命,我愿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勾践原以为范蠡会顺从夫差离自己而去,正伏地流泪,听了这番话才放下悬起的心。夫差知道范蠡意志甚坚,不可能强迫他为臣,就说:“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把你重新送回石室了。”范蠡说:“大王请便。”于是范蠡、勾践重回石室,继续为夫差服役。
这样过了3年,范蠡一直陪伴着勾践在吴国受苦,毫无怨言,并不时为勾践出谋划策,让他千方百计取悦于夫差,从而使夫差确信勾践君臣已彻底臣服,便将他们释放回越国。
回到越国后,范蠡与文种等大臣辅佐勾践励精图治,下决心复兴越国,范蠡主张顺应天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使“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藏富于民”。听了他的建议,勾践感叹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你已为我筹划了一切!”由于君臣亲密合作,越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逐步赶上先进的中原地区的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范蠡也全力以赴地练军养士,准备将来征伐吴国,报丧国失地之仇。他从自己的家乡楚国请来熟练的铸剑工人和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组织起一支兵锋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越国变得富强起来,且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时刻准备伐吴。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王夫差带领精兵北上,到宋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鲁等国诸侯会盟,吴国内仅剩老弱之兵。范蠡认为吴国防守薄弱,伐吴时机已到,建议举兵。勾践依范蠡之计率越军伐吴,果然大获全胜,一举攻人吴国都城姑苏。夫差闻讯大惊,急忙赶回吴国,向越国求和。范蠡自度越国此时灭吴力量尚不足,遂许其求和。
周元王元年(前475),勾践再次率兵伐吴。吴军由于连年征战,精锐尽战死于齐、晋等国,吴国民众也已疲惫不堪,故抵抗能力大大降低。越兵大破吴兵,姑苏也被越兵围困了3年。吴王夫差躲在姑苏山上,派使者向越求和,要求象他当年在会稽时赦勾践一样赦免他。勾践心存恻隐,欲同意吴国求和。范蠡进谏说,“难道大王忘了会稽之耻吗?是谁使我们席不暇暖,寝不安枕,与我们争三江五湖之利呢?不正是吴国吗?经过22年的筹划和艰辛才得到今天的一切,怎么可以一朝放弃呢?”勾践觉得范蠡讲得有理,但又不愿亲自回绝吴使。范蠡于是出面告诉吴使,越不允吴的求和,让吴使快回去,否则就对他不客气了。吴使流泪而去,范蠡督师继续进攻,一直打到吴国王宫前。太差被迫自杀,吴国从此灭亡。
灭吴之后,勾践任范蠡为上将军,命他率越军过长江、渡淮河北上,与楚、齐、晋等大国较量。越军“横行江淮之上”各诸侯国自忖实力难敌,遂纷纷请和。勾践乘胜北上,与诸侯会盟于徐州,被推为盟主。在范蠡的谋划下,勾践采取了“抑强扶弱”之策,把宋、鲁等小国以前被大国夺去的土地归还原主。范蠡由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
泛舟北上成巨商
勾践大功告成,复国宿愿已偿,且成了天下霸主,于是大宴群臣庆功。群臣个个欢欣鼓舞,纷纷举杯向勾践敬酒道贺,勾践反倒面无喜色,沉默寡言,似乎心有未了之事。范蠡看出了勾践的心事,知道他此时已经野心膨胀,只想着开疆拓土,扩大势力范围,如若有人谏言劝阻,定会招来杀身之祸。越国已不可久留,范蠡决定离开勾践另谋前程。
不久,范蠡向勾践辞官,他说:“我听说为人臣者,君忧 臣劳,君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为臣之所以不死,是为了来日复国报仇。现在目的已达到,我的义务也尽完了,所以前来向您请求辞职远行。”勾践拒绝了他的辞职,还以他走就斩其全家老小相威胁。但范蠡主意已定,还是偷偷乘船离开越国。临行前,他写信留给文种,提醒朋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只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安乐。你若不走,迟早会遇危险。”文种不信此言,后来果然被杀。
范蠡一叶扁舟,出三江,入五湖,北上来到齐国。他怕自己名气太大招惹麻烦,便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鸱夷即牛皮)靠经商为生。他之所以选择经商之路,是受计然的影响和启发。当年勾践被夫差围困于会稽时,计然也曾为其出谋划策,主张以发展生产、繁荣市场经济促进越国尽快富足,并提出了经商七策。主要是:掌握商品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关系,以明了市场供需行情;根据日月运行对农业的影响,抓住规律,做好迎接水旱之灾的准备;粮价随年成丰歉涨落,但不能没有限度,谷贱伤农,会导致农民破产土地荒芜,太贵则商人吃亏不肯经营,市场就要萧条,应该在每斗30~80钱之间波动;物价合理,于农于商都有利,又可保证国家税收和市场供给;囤积货物应选择完好牢固可以久藏易售之物,才不会损坏或滞销,容易腐败或损坏之物不要久藏和囤积以求高价;要掌握物价涨落的趋势,涨到极限时,就应把囤积的货物视为粪土迅速抛售,跌到极限时,就应把货物视为宝玉快速收购,钱财货币只有流通才能带来利润,不能藏着不用。计然的策略应用于越国大见成效。范蠡认为治国与治家道理相通,在灭吴兴越后,他决定弃政从商,按计然的七策发家致富。他曾感慨地说:“计然的策略有7项,越国仅用了5项就已如愿复仇。他的策略已行之于国,我要把它行之于家。”
范蠡在齐国经商,同时也耕种一些田亩。由于他经营有方,几年之后,居然成为积财数十万的大富商。齐王听到他的名声,聘请他为相国。范蠡喟然叹道:“居家富有千金,居官位至卿相,这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久享此尊名,乃是不祥之兆。”他谢绝了齐王的聘请,把财产分给同乡好友,仅带着贵重珠宝,悄悄离开了齐国。
范蠡又迁到陶邑(今山东济阳),称“陶朱公”。他看中陶邑。是因为它在地理位置居天下之中央,道路四通八达,与各诸侯国往来方便,是经商的极好地方,在这里范蠡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而且选择助手时能知人善任,大胆使用,出点差错时也不苛责,使人人尽效其力。很快,他的产业得到发展,获取了丰厚利润,19年内,曾3次获利千金。他很慷慨大方,经常向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馈赠钱财,受到众人的尊敬爱戴。他年老力衰后归隐田园。子孙承业继续经商,财富不断增加,以至于积累下上亿的金钱和家财。因此,后世人只要说到历史上的巨富,都要提到“陶朱公”。“陶朱公”三个字几乎成了富商大贾的代名词。
决胜商场的四大法宝
范蠡经商得以成功,主要有四大法宝:
首先他善于选择四通八达的理想经商之地。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是因为看中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用今日的话来说,经商的地点应选择水陆交通便利,而又人来客往的贸易集散中心。它既可及时了解到各地的商品信息,而又利于转运买卖,成交量大,有着繁荣理想的贸易市场,这是经商成功的基础。
其次,范蠡注重治产积居,与时逐利。范蠡指出“地能包 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利,美恶皆成以养生”。认为人所依赖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商人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治产积居,以兼得万物之利。《史记》载范蠡初适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迁陶,又“复约要父子耕畜”,说明他是先治好业产,然后才与时逐利的。在具体经商活动中,范蠡强调审时度势,“时不至,不可以强生;事不究,不可以强成。”他还进一步提出商海中“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商人必须善于思考,抓住时机,利用商情变化的某些空隙(即“有问”)机会,明智地及时把商品购入或抛售,以获取利润。
尤为重要的是,范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和经营之道,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种:
1“务完物,无息币”。
主张成本占有量要最少,占用期要最短,商品不要积压,以避免浪费、贬值。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成本占用率要最低,商品周转率要最快,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逐什一之利”,“无敢居贵”。
“逐什一之利”,即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即货物不要囤积居奇,奇货可居,要抓住时机,“候时转物”加快货物周转,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灵活的营销策略。尤其是对那些易耗、易变、易损商品,更要如此,如范蠡所说,“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3“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要掌握好营销时机,见机而行,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加快资金和货物的周转。
4“富好行其德”。
一般商人常常唯利是图,有的甚至为富不仁,为了追逐财利,不惜坑蒙拐骗,所以中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而范蠡则不同,他经商致富之后,“富好行其德”,“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仗义疏财,慷慨地将财产分与别人。这表明范蠡的人格高尚,品德很好,是一位超凡脱俗之人,更令世人敬佩不已!
此外,范蠡还重持盈、定倾和节事,能择人而任。范蠡在与越王勾践谈论国事时,曾一再指出“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认为“天贵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阴阳、日月、星辰之纲纪。地贵定倾。定倾者,言地之长生丘陵乎?均无得宜……人贵节事。节事者,言王者已下公卿大夫当调阴阳和顺。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从其政教,谓之节事。”范蠡主张要国家保持富强(持盈)自应顺应“天道”,并尽力避免出现危机局面(定倾),同时还应调节好政治事务(节事),说的虽属明主、君王的治国之本,但范蠡肯定会把它用于经商之道。他反复强调说“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必须采用任贤使能的用人原则。只有选任好“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既懂行熟悉商务,而又忠信可靠的能人(经纪人及合作商家),“则转毂乎千里外,货可来也;不习,则百里之内不可致也”。当然,经商时偶尔也会出现失误,范蠡也是宽容大度“不责于人”。唯有任贤使能,调度各方面的专长,方可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搏风击雨,永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的经商致富之道,大凡为上述四大法宝的灵活运用。尤应补充一点的是,范蠡“富好行其德”,迁齐经商十九年中,曾三至千金,并屡次“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接济贫民而大得人心。故司马迁称范蠡“所止必成名”,这对今日也都有借鉴意义。
关于范蠡的后半生,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即范蠡当年是带 着著名美女西施一道出走经商的。他们双双泛舟于江湖,协力经商致巨富,逍遥于天地自然之中,享尽了富贵与自由。不过这种传说并无史实根据,所以只能说它是人们富于浪漫色彩的想象。
吕不韦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
吕不韦(?~前235)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35年。四通八达的优越地势,为濮阳人经商致富准备了天然条件,从而造就了一批商人。濮阳也就成为当时中国境内的一个商业都会。吕不韦就是在濮阳的一个家富千金的大商人的家庭里长大的。
吕不韦头脑灵活,重视研究商情,掌握信息。从各地贩进便宜的货物,然后以较高的价钱在当地出售,一买一卖之间获利甚丰,由于经营有术,终于成为拥有千金的大富商。
一次,吕不韦去赵国都城邯郸经商,他一面有一搭无一搭地做着生意,一面在歌舞场上、宴席之间寻找能实现一本万利的商品。
真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终于被吕不韦发现了。有一天,吕不韦行色匆匆地跑回家来,急不可待地对他的父亲报告说:
“我找到了一宗一本万利的生意。”
“什么生意?”他父亲急切地问道。
“春种秋收凭卖力气耕田能收到几倍的利?”
“大约有十倍吧?”
“贩卖珠玉珍宝能挣几倍利呢?”
“百倍!”
“那么,立主定国,把一个国家的头儿买过来能赚多少倍呢?”紧接着吕不韦提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不难想象,听到这样的话,老吕头吓得目瞪口呆,停了半天才从嘴里挤出两个字:“无数……”
这个“无数”的含义,不知是指“立主定国”这种骇人听闻的生意,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心中“无数”,还是指这宗胆大的买卖,可赢利“无数”?反正老头儿对自己的儿子想干什么已经无法猜测了,只好听吕不韦自己亮出底牌。
“当今之世,拼命种田,出死力耕作,到头来也只能混个吃饱穿暖。”吕不韦以教训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若能定国立君,把一个国家的头儿买到手,不仅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泽及后世。我就想做这笔生意。”
听着吕不韦胸有成竹地一口气说出这么个惊人的计划,老头子瞠目结舌愣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个家富万金的大商人一辈子什么生意没做过,可是,买卖国君的交易却连想都没想过。见儿子竟有这么大的胆略和气魄,知道自己远远落后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大概只有自叹弗如的份儿了。
吕不韦向父亲报告以后,没有再停留,重新打点行装,离开残破的、岌岌可危的故国,返回邯郸。
吕不韦对他父亲说的,确实不是空话。他自己是心中“有数”的:他所谓的“定国立君”已经有了具体目标,他所要贩的货也早在邯郸待价出售。
吕不韦离开濮阳昼夜兼程赶赴邯郸。这时,邯郸和濮阳间已成为秦、赵之间的战场,需要穿过一道道秦军、赵军防线,有时还有魏军的军阵、防线,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这都没能阻挡住吕不韦的行程。他必须尽快回到邯郸,否则即将到手的宝贝就可能丧失。
到底是什么宝贝令吕不韦如此动心呢?原来这个宝贝不是别的,而是秦国的公子异人,即子楚。
异人,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名字。大概给他取这个名字的人,早就盼他有个不同寻常人的业绩吧?异人的经历果然与众不同。当吕不韦发现异人的时候,这个宝贝正在赵国为“质”。
吕不韦看中的异人,是秦昭王(即昭襄王)时期被秦国送到 赵国来为质的一个秦国贵族,且是昭王的孙子。
异人在赵国首都邯郸为质的那几年,若是秦、赵两国关系友好,作为秦国王孙的异人自然会被奉为上宾。可是恰在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愈来愈紧张;咄咄逼人的秦军不断向赵地进攻,就在异人来赵国这一年,秦国就攻取了赵国的三座城。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为质的异人一开始就成了赵国的阶下囚。
可以想像:在战场上被秦打败的赵国,君臣们回过头来一定会拿人质出气:呵斥、凌辱尚不在话下,连食物的供应也难得保障,更不用说车乘用品了。这位落魄的秦国贵族,在邯郸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自己的国家天天打胜仗,他却被扣在敌国,有国回不去,而且随时有被处死的危险。
异人身处逆境,又不是一个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这位秦昭王小老婆生的孽子不仅没什么本事、没什么志气,而且贪婪好色。被送到赵国来之前他就是个没出息的家伙,到赵国为质之后,更像丢了魂、落了水、断了脊梁的癞皮狗,战战兢兢,窝里窝囊地混日子。
中国古代经书之首的《易经》“否”卦《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意思是说物极必反,倒霉的事到了头必然向好的方面转化,即所谓“否极泰来”。正当异人困苦潦倒,囚居邯郸,归国无望,前景难以测定,心情几乎近于绝望之际,碰到了吕不韦,从此改变了命运。吕不韦当时正在邯郸一面寻欢作乐,一面搜索着得以使其富贵甲天下,泽可遗后世的一本万利的货物。初到邯郸,吕不韦就听说有一位秦国的贵族困居于此地,经过多方探听,他把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以及此公的品性、爱好等等掌握得一清二楚。后来,他很容易找到一个机会见到了异人。当吕不韦一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之时,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不由得脱口而出留下一句名言:“此奇货可居。”他回家向其父禀告的、可赢利“无数”的宝贝,就是异人这个“奇货”。
拍板成交
吕不韦再次回到邯郸时,已经是公元前262 年(秦昭王四十五年)了。
回到邯郸后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找异人谈判。因为如果结交下秦公子,将来就有可能以此为阶梯登上政治舞台。在吕不韦这个久居商场,善于辨别物品成色价值的大商人眼里,子楚算得上“奇货可居”了。
在拜访子楚时,吕不韦开门见山地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认为他不过是个被士人瞧不起的商人,就嘲笑说:“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正色说道:“你还不懂,我的门庭需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子楚听他这么一讲,也就明白了他的用意,也有心借助他的财力和能量起家,于是拉吕不韦坐下,两人深谈起来。
吕不韦说:“现在秦王老了,太子安国君眼看继承王位。我听说安国君的正夫人是华阳夫人,按惯例只有她的儿子才有资格立嗣子,但她却没有儿子。你们兄弟一共20多个,你排行在中间,并不受宠爱,又长久地在外面作人质。一旦大王死后,安国君继立为王,你是没有机会与日日在父王眼前的兄弟们竞争太子之位的。”子楚说:“是的,那么该怎么办呢?”吕不韦回答:“你很穷,在此作客,拿不出什么东西奉献给亲戚和结交宾客。我虽然也不富裕,但还是愿出千金为你效力,代你去秦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嫡嗣。”子楚听完这 番话,跪地叩头说:“如果一切按你的计策而成功,我当政后,愿分秦国的土地与你分享!”于是吕不韦送500金给子楚,让他用于结交宾客扩大影响,自己以500金买了珍奇玩物,携带着赴秦国去游说华阳夫人。
到了秦都咸阳,吕不韦先去见华阳夫人的姐姐,将其买通。请她把自己备下的珍奇玩物献给华阳夫人,让她在华阳夫人面前夸赞子楚是个聪明有才能的人,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而且身在异国为人质,日夜伤心思念父王和夫人,视夫人为自己的生身之母。华阳夫人收下厚礼,又听到上述一番话,十分高兴。她姐姐趁机进一步劝她说:“听说用美色来侍奉人的女人,一旦美色衰尽,宠爱也会随之减少。现在你侍奉太子,甚受宠爱,却无亲生之子,何不在众儿子中及早笼络有才能又孝顺你的人,推举他立为嫡嗣,这样丈夫在的时候,你受尊重,丈夫百年之后,儿子继立为王,你仍有依靠,终生不会失势。这就是所谓一言而能得万世之利的事情。在荣宠风光之时不抓紧办完根本大事,等到美色衰尽,宠爱减少之后,就是想多说一句话,也没有可能了。现在子楚既贤且孝,但却是排行在中间的男孙,依例不得立为嫡嗣,他的母亲又得不到宠爱,所以他想依附于夫人你。你若真能趁此时帮助他立为嫡嗣,可就终生有了依靠。”听了姐姐这番提醒劝告,华阳夫人认为非常有道理,便立刻去向安国君求情。安国君向来依从她的愿望,也就答应了请求,立子楚为嫡嗣,并把这一决定刻在玉符上作为日后的凭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还送了很多东西给子楚,并请吕不韦回赵后全力辅助他。
桃色交易
吕不韦回到赵国后,经常与子楚一同饮酒,谋划政事。不久,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
长平大战期间,异人自然无法飞越战场返回秦国。而在长平战后,秦军紧接着就向赵国首都邯郸逼进,赵国国王也就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
异人不能回国,无可奈何地在邯郸混日子。吕不韦也在邯郸替异人寻找机会逃出赵国。就在这期间,吕不韦和异人又成交了一笔生意:
吕不韦在邯郸,早选中了一个姿容艳美又善舞的年轻女子与其同居——这女人的名字,可惜现已不可考,姑且称她为邯郸姬吧!有一天,邯郸姬告诉吕不韦说,自己已经怀孕,肚子里有了吕不韦的孩子。吕不韦听到后,立刻计上心来,当晚就请异人到自己和邯郸姬的住宅饮酒。
贪杯好色的异人得知吕不韦宴请,当然欣然赴约。这一次不同以往,在宴席间不仅有美酒佳肴,还有一位妖冶、风流、艳丽动人的少妇陪伴饮酒。大概第一眼看到这位美人,异人的魂被勾走了。几杯酒下肚,更不能自持,仗着酒盖脸,也未及问清楚这女人和吕不韦的关系,就起来向主人请求:“把这个美人赠给我吧!”异人涎着脸,无耻地向吕不韦提出要求。
“岂有此理!”吕不韦心中暗自欣喜,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呵斥他道:“这是我的姬妾,你如此无理,我决不饶你。”说着就装模作样地要与异人拼命、绝交。异人吓得连连请求宽赦,但好色之心仍促使他死皮赖脸地向吕不韦要这个美人。
“既然我已破产弃家为你奔走,也没什么舍不得的了!”经过一番拿捏,吕不韦最后以无可奈何的口气叹道:“既然你喜 欢她,我就送给你了。”
吕不韦的“慷慨”、“大度”几乎使色迷心窍的异人感激零涕,恨不得跪下来给他磕几个响头,心中充满感恩之情,欢欢喜喜、心满意足地把那位风流、标致、肚子里怀着吕不韦孩子的邯郸姬接回了住处。在烽火连天的邯郸城里过起“恩爱夫妻”的生活了。
这是吕不韦的又一笔投资,它的效益要在异人下一代国君身上收回。
吕不韦在邯郸一面与异人做着风流的生意,一面紧密注视奏、赵间战局的发展。
长平大战之后,被白起有意放回的士卒仓惶逃进邯郸。他们拖着残废的身子向人们描述着四十万赵军被活埋的残酷一幕,消息一经传开,赵国首都一片惊惶,举国一下进入备战状态。对于吕不韦来说,这种形势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秦军战胜,于将来称王的异人无疑有利,忧的是当前赵国失败,当然不可能轻易放归异人。而异人的命运就是吕不韦的命运,他自然不能不以全部精力关注着秦、赵的战局。
不过不管形势如何紧张,异人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自娶了邯郸姬之后,守着妖冶的美人,这个花花公子在外寻欢作乐的时间似乎少了一些。一年以后,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邯郸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政”,称嬴政。因生在赵国,又名赵政。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当然,异人想不到这个“政”居然是吕不韦的种子。
人生转折
当秦军进攻邯郸之时,赵国就对异人加紧控制。到秦昭王五十年,赵虽不断挫败秦军进攻,但终不能使秦撤兵。在秦军进攻之下,赵孝成王决定杀掉异人泄愤。幸亏赵国内部发生矛盾,使赵孝成王杀异人之念迟迟未能兑现。吕不韦给的钱使异人在赵结交宾客又起了作用,在赵王还没有来得及杀死异人之前,消息就传到异人和吕不韦耳中,他们知道邯郸已不能再停留,决定伺机逃走。吕不韦在关键时刻出谋并秘密活动,拿出六百金贿赂监视异人的赵国吏卒。果然,钱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了作用,拿到钱的赵国吏卒痛快地将异人放走。
异人得到逃走的机会,也顾不上美丽的邯郸姬和幼小的儿子,匆匆忙忙地离开赵国的监管地,飞快地与吕不韦溜出邯郸城,投向秦军驻地。幸好秦军与赵军暂时处于休战状态,秦军前线将领就令人护送异人和吕不韦回到秦国首都咸阳。赵王得知子楚逃走,大怒,又想杀死赵姬和其儿子泄愤,但赵姬母子事先已藏匿起来,免于一死。
吕不韦陪着异人历尽千辛万苦、担惊受怕,惶惶如漏网之鱼地回到咸阳,第一要务就是见华阳夫人。这时,异人与自己生母夏太后虽也多年不见,而且她也在宫内,但因她不受宠仍在冷宫备受凄凉。吕不韦和异人也顾不上那么多,对她只是置若罔闻,首先要向有权有势的华阳夫人讨好。
有华阳夫人的厚爱,子楚作为安国君的太子的地位当然也更加巩固。原先令华阳夫人担心的子亻奚,继承王位的可能性也愈来愈小了。在赵国充当人质的落难公子异人,终于在吕不韦的导演下回到咸阳的宫中。
华阳夫人对子楚有好感,认为他聪明好学,不断在安国君面前夸奖他。
在华阳夫人的趁机怂恿下,安国君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宣布子楚代替子亻奚的地位,成为太子。
从此,异人便心安理得地在宫中等待。他要等着年老的秦昭王死后,把王位让给父亲安国君。然后再等安国君死后,自己登上王位。虽说这个目标似乎有点遥远,但异人信心十足,因为当时的王位是年迈的爷爷昭王坐着,而尚未即位的父亲安 国君就已四十七岁。谁都看得出,安国君即使登上王位,这个淫佚成性的王储也不会在国王的位子上坐长久。凭异人比较年轻这一条件,等待是大有希望的。但最盼望异人取得秦国王位的还是吕不韦。他所有的投资都是靠异人登上王位才能收回。是一本万利还是输个精光,关键在于异人的即位,所以,在异人漫长的等待期间,吕不韦一定是左右不离地守着他的“奇货”,共同渡过那焦灼、难耐的时光。
6年之后,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为与秦国交好,便把子楚的夫人和儿子送回秦国。安国君即位不久便去世了。太子子楚登上王位,即秦庄襄王。吕不韦殚精竭虑扶持子楚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入秦为相
庄襄王即位后,尊华阳夫人为太后,并遵守他对吕不韦许下的诺言,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他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10万户。从此,吕不韦开始掌管秦国军政大权,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政治家。
庄襄王即位仅两年有余就去世了,接替王位的是赵姬所生的嬴政。秦王政初立时年仅13岁,拜吕不韦为相国,尊称他为“仲父”。由于秦王赢政年幼,所以到秦王嬴政九年(前 238)他长大亲政为止,这段时间实际上是吕不韦在当政,执掌着战国七雄之首秦国的所有权力。一个商人取得这样的地位,这在先秦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吕不韦本是富商,贵为相国后,更是富可敌国,仅家中僮仆就有万人之多。他还适应当时贵族养士的风气,用钱财广招天下宾客,罗致食客3000人,并组织宾客中有学问者,合编出一部综合性的学术巨著《吕氏春秋》。该书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吕不韦这样做,大概也有以学问靠拢士人之意,想借此改变自己因出身商贾而带来的卑贱的社会地位,使自己显得像个真正的贵族。
吕不韦执政期间,继续执行秦国既定的兼并天下的方针。他以李斯为谋士,蒙骜、王齿乞等为将军,蚕食诸侯土地。他曾亲率大军讨灭东周,使周王朝彻底灭绝。他还派蒙骛、王齿乞等人率军攻打魏、韩、赵诸国,屡战屡胜,并粉碎了各诸侯国的最后一次合纵,为后来秦王嬴政最终消灭六国扫清了道路。与此同时,吕不韦也加强了政治攻势,用各种手段从内部瓦解各国斗志,从而方便了秦国对各国的军事占领。可以说,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吕不韦是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的。
吕不韦居相位十余年,独揽秦国军政大权。当时秦王嬴政年龄尚小,无法亲政,只能依赖吕不韦。等到秦王政九年(前 238),嬴政行了冠礼标志已经长大成人,他要亲理政事了。一个有雄心大志的君主,是不会甘心长期受人摆布的,而且嬴政早就看不惯吕不韦的某些作为了,于是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早在嬴政年幼时,吕不韦就时常与太后(赵姬)私通。随着嬴政逐渐长大,吕不韦怕自己与太后的私情被他发现,引来灾祸,就从门客中选了一个叫嫪毐的壮汉来代替自己,让他假装太监,入宫服待太后。嫪毐得到太后宠幸后,被封为长信侯,开始干预政事。嬴政对此很不满,因嫪毐是吕不韦的门客,这种不满就转移到吕不韦身上,从而加速了他与吕不韦之间矛盾的激化。秦王嬴政九年,有人向朝廷告发嫪毐不是太监,且常常与太后私通。嬴政得到报告后,准备治嫪毐的罪。嫪毐知道自己处境危险,抢先发兵叛乱,结果被早有所防备的嬴政一举扑灭。这件事自然要牵扯到吕不韦,嬴政杀戮完嫪毐的三族,本 想把吕不韦也一同除掉,但又顾念吕不韦侍奉先王功劳很大,而且还有不少人为吕说情,就暂且放过了他。一年之后嬴政免去了吕不韦的相位,命他离开咸阳,迁居到其封地洛阳去。
吕不韦到洛阳后,由于他过去的声望和影响,引来各地诸侯、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地上门拜访。如此过了一年,吕不韦的联系甚广,周围又聚集起很多人。嬴政担心他会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东山再起,成为祸患,下令把吕不韦和家属流放到蜀地(今四川一带)去。吕不韦知道自己已穷途末路,就饮鸩酒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