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仕前后(790—804)

一、入仕前后(790—804)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行八。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其父柳镇于安史乱时曾徙家吴地,宗元或即生于吴;但从其“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的自述看,其幼年成长之地实在长安,并受到母亲卢氏的启蒙教育。

柳宗元少年时即聪慧精敏,颇有奇名。约十二三岁时曾随其父到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有了初步的游历。从贞元五年(789)始,十七岁的柳宗元踏上了科举之途,次年参加省试,作有《省试观庆云图诗》。这首应试作品虽略嫌稚嫩和空泛,但在谋篇布局、遣词用典以及写景造势诸方面,还是展示出了一些特点。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十四年(798),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韩愈说这时的柳宗元“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由此既可见其一时的影响和风采,也可见其才学和心性。韩愈这里说的都是表扬柳宗元的话,但“精锐”、“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等词语已透露出一股锐意直行、势不可当的气势,而“率常屈其座人”,更隐然含有某种露才扬己、得理不让人的自傲成分。这是一种内外皆方、棱角分明、见事风生、敢作敢为的性格,也是一种剑走偏锋、不能摧折、极易得罪人而疏于自我保护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已为柳宗元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在做了一段时间的蓝田尉后,被调回朝中任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韩愈为同官。韩愈后来写诗追述这段生活时曾说:“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说明三人在此时即已结下了较为亲密的友谊。到了贞元二十一年也就是永贞元年(805),唐德宗死,唐顺宗继位,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结果被贬永州。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章详加叙说。

在初举进士至入朝为官的十余年间,柳宗元花在创作上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可以考知的属于此期的作品也很少。其中较有特色的,是记事诗《韦道安》和传记文《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作者不仅已经具备了较为娴熟的叙事技巧,而且表现出了对治国、理民等政治问题的强烈关注和敏锐思考。这样一种关注和思考,在其于贞元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所作《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露,并为他两年之后的革新实践作好了先期准备。

柳宗元之所以在如此长的时段中没有多少作品,主要原因是他不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到舞文弄墨上,他的初衷是想积极参政,作一个政治家。对此,后来他曾这样追述道:“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仆之为文久矣,然心少之,不务也,以为是特博弈之雄耳。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这就是说,柳宗元最初给自己的定位便是政治的而非文学的,他的直接目标是辅时及物,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较深入地了解柳宗元前期的创作情形,体悟其作品中流露的思想倾向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