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良溪村,属广东省江门市滨江新区棠下镇管辖,在棠下以北2公里,与鹤山雅瑶接壤,面积为796平方公里,是山地丘陵地区。良溪村拥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开基久远、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且至今保护较为完好的古村落。

2006年,良溪村被广东省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2008年9月被广东省文联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2009年被广东省建设厅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初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宋代以前,良溪因周围地势低洼,田园常被洪水淹没,导致村庄周围长满鶿草,故最早在此建村居住的人被称为“鶿底人”。南宋间,始祖罗贵自南雄珠玑巷率36姓97户南下开发珠三角。贵祖遂开基于良溪,从此开枝散叶,世代繁衍。到元末明初,鶿底人开始在西江边筑起围堤,阻隔西江水流入,低湿之地逐渐干涸,后人将其开辟为屋地及良田。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后,村人依“鶿底”谐音,雅称“良溪”,寓意“良才大用,溪水长流”。

良溪村中历代英才辈出,除了罗贵,还有清代道光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恩科解元罗芳,新加坡开埠“七家头”之一的罗奇生,武举人罗始麟,近代画家罗艮斋以及清末国内第一位运用“安布罗”摄影技术拍摄人像的罗以礼等。

自清乾隆以后,人口繁衍,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遂村人开始有远闯南洋谋生的尝试,他们在南洋赚来些许血汗钱,寄回家中,养妻活儿。及至有点积蓄,便又捐输回乡,修桥整路、安装电灯自来水、建设学校医院,造福桑梓。

良溪村一向重视文化,村人皆以读书为荣,书香传家,古时中进士、举人者代有其人,当今不仅有博士后,而且读大学、读研究生者更是不可胜数。

良溪村背山而立,面水而居,呈弓箭形,弓弦式的河涌从村前流过,村前的池塘开阔,与古代民居环境有机融合。良溪村原有居民罗、叶、谢、廖四姓,包括良溪、佛宁、北坎三条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后加上大亨成为第四个自然村。从此良溪聚居的村民有罗、叶、谢、廖、胡五姓。

今良溪村内的良东、良中、良北就是以罗贵为首的罗姓逐步建立起来的,是良溪的核心部分,遗存的古建筑及文化较多。

佛宁村(旧称“佛坳”)是鶿底罗氏七世祖利行迁移至此开村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大亨村为胡姓所建,源出鹤山雅瑶的古蚕,后迁居五洞礼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绶祖再迁至大亨建村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北坎村,为随罗贵一起南迁的叶姓春泽祖所立,叶氏初居于良中兴仁里叶屋巷,后因人口增加,迁到良溪对面的南元(土名),再迁至北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罗贵带领的这一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子孙繁衍,构成珠江三角洲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其后代总数有2000多万人,如果加上移民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后裔,总数有4000多万人。

800多年来,良溪村蕴藏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出现过无数值得一记的有影响的人物,本书收集了部分人物概括描述。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有些人和事年代久远,难免错漏,祈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良溪人物略述》编委会

2017年8月28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