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直接指挥的两次军事行动

作为中国新式陆军的创建者之一,段祺瑞直接指挥的军事行动却并不多,但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欲在实战中一展其军事才华。1902年景廷宾起义的爆发,为段祺瑞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后来,他又在镇压白朗的军事行动中展露了卓越的军事才华。

广宗剿“匪”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给中国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的,除了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以外,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写明,中国政府向各帝国主义列强赔款四亿五千万海关两,从1902年起到1940年付清,总计本利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海关两。如此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不堪重负,于是即将一部分款项转嫁给地方,由各地方按亩摊派,引起各地纷纷反抗。

直隶是负担各种赔款较多的地区,尤其是直隶南部的一些州县,原本就地瘠民贫,老百姓平日里维持着艰难的生活,现在一下子增加这么多捐税,其生活的困窘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经办赔款的贪官污吏乘机搜刮民脂民膏,民众所负担的实际赔款数额大大超过了议定数目。仅就广宗而言,民众除负担清政府所摊派的条约赔款数额外,还需负担京钱两万串的“教案赔款”。对此,广宗民众万难支付。于是,随着矛盾的逐步激化,终于爆发了景廷宾领导的抗捐抗“洋差”斗争。

景廷宾(1861—1902年),直隶广宗县东召村(今属河北省)人。广宗县在河北省南部的黄河故道上,史称“沙丘”。它东邻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威县,西邻落地梅花拳的第二故乡平乡县。地瘠民贫,拥有土地三五百亩者居少数,百亩上下者最多。民风淳朴善良,勤劳勇敢,急功好义。景家有地800亩,房屋四五十间,男女老幼四五十口。景廷宾从小在私塾里跟父亲景福成读四书五经,十八岁弃文习武,二十一岁考中了武秀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了武举人,被光绪帝的族叔聘为护卫。不久,又升为护从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母亲去世,回籍守制,在巨鹿堤村集开办粮店,经常与当地梅花拳班在一起亮拳。当时,这一带并存着三股社会势力,一是外国教会,二是官办的团练会,三是梅花拳。在广宗,有三分之二的村庄活动着两万多梅花拳民,信奉孺、释、道,与洋教发生对抗

当时,袁世凯已接替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清政府便命他剿灭广宗“匪众”。袁世凯当然不会亲自带兵前去剿“匪”,他便派段祺瑞带兵前往广宗。“派武卫右军统带知府段祺瑞、自强军统带总兵张腾蛟、新军马队管带副将吴凤岭、右军马队管带都司王开福、练军马队管带都司张庭献等,率领炮马队共二千人,由省开往”,“除自强军外,各营均归统带段祺瑞节制调遣,并加派营务处道员倪嗣冲会同布置”。“自强军”是湖广总督张之洞训练的新军,因景廷宾起义军的活动范围波及到河南等地,故而有自强军加入剿匪队伍。对于段祺瑞在广宗剿“匪”的具体情形,有一份“阁抄”记录得比较详细:

四月二十五日,直隶总督袁世凯奏剿捕威县土匪情形折。略曰:据清河道袁大化、大顺广道庞鸿书、营务处道员倪嗣冲、统带知府段祺瑞先后禀称:本月初九日,大化、鸿书据赵庄洋教士万其偈面述,闻劫杀教士罗泽普之赵洛凤父子,现匿居威县鱼堤村内,请为拿办。商嘱祺瑞派队前往查缉。当于初十酌拨数百人由祺瑞亲带驰往,令队驻村外,派员绅入村开导,勒令交出匪犯,决无株累。村人谓赵洛凤等实未在村,愿为访拿,忽有马弁自村东之李村来报该处聚有匪众,结队剽掠,适南宫县教谕郑杰等奉差经过,已被劫掳入村,请撤兵暂退,冀可释放。当以教谕被掳,恐其加害,遂即撤兵。该匪等旋将郑杰等放出,截留银两各件。惟匪众肆劫,久恐滋蔓,因会商定议十二日仍由祺瑞带队前往李村,先令土人入晓利害,但将首犯交出,即可免于深究。乃该匪等,闭门抗拒,置若罔闻。自村北张庄出匪数百,列阵抬枪抄击。官军当即分队抵击,毙匪数百,余众逃散。因该匪多系乌合,又环近村落,恐波及良民,遂亦收队。方冀受创知惧,不料该党不悛,四出纠胁,两三日间,集众约五六千人,称为景廷宾复仇。正拟进兵查办,适有章华村良民来军诉称,该匪强逼,该村惧被扰害,恳往援救。当有嗣冲、祺瑞、大化、鸿书率兵前进,距李村二里许,匪徒预伏三面,官军分兵抵御,毙匪三百余名,匪众不支,仍四面逃逸。各营亦即敛队,商派印委员绅分路劝谕,以期悔悟解散。乃于十七日早间,忽接寺庄教堂函报该处又聚匪四五千人,谋攻该堂。祺瑞立即督队往援,遇匪于途,距教堂约三里,匪徒列队迎敌,异常凶悍,枪炮甚多,但不能取准命中。酣战两时之久,仅伤官军四人,各营奋力冲击,以马队抄袭其后,毙匪四百余名,连毙骑马匪首数名,匪始奔溃。夺获前膛大炮三尊,抬炮八十一具,火枪、旗帜、刀矛二百三十余件。是役该匪意在攻掠教堂,故悉集精锐,多携枪炮,冀可一逞其志。不图中途遇兵,凶锋顿挫,且连日战北,强壮者大半殄戮,附从者相率胆落,计穷势蹙,多已悔惧思散,遂即乘此机会,多遣员绅,分赴各村,剀切开导。先使乡愚不至再受煽惑,误入迷途,然后设法购缉首要,自可依次清理

景廷宾起义的一个打击对象,仍是当地的外国传教士,这也是义和团运动的余绪,他们杀死了一名名叫罗泽普的传教士。罗泽普(1852—1902年),法国传教士,曾在比司加军营任医官,1884年加入耶稣会攻神学。1889年11月18日来中国传教。1900年任威县张家庄教堂本堂神父。严格说来,景廷宾起义仍然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将对外赔款与传教活动混淆起来,故而才会有杀害外国传教士的举动。

当时有言官弹劾袁世凯滥杀无辜,矛头直接指向的是段祺瑞,攻击他在进攻件只村(景廷宾起义军驻地)时惨杀滥冤。清廷派道员张锡銮密查,张锡銮复奏曰:“件只各役,该统带纪律严明,远近翕服,各委员查复之禀,俱可覆按。”“该统带”指的就是段祺瑞。当时有另一份奏报描述剿灭各村庄“匪众”的情形,内曰:“匪众披靡,死亡相枕。其四散逃窜者,或由西墙缒下,或由南门逸出,经马队各伏兵截击追杀,强悍者殄除略尽,老弱者网开一面,其凶顽彪悍抵死不去者,犹复持械巷战,短兵格斗,又历一时许而后定之。”其实,在这些言官的背后依然是严夷夏之防的观念,认定凡是外国传教士皆该杀。

段祺瑞治军是很严格的,对于军纪要求很严,不允许士兵骚扰百姓。这不仅是北洋新军训练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段祺瑞治军的一个特点。辛亥年,段祺瑞刚接替冯国璋为第二军军统,在信阳火车站遇到了士兵争抢物资的事情,这伙士兵甚至动起了枪。段祺瑞马上惩罚了统领那群士兵的管带,然后又将那些士兵就地正法。此后,信阳一带的驻军开始规矩起来,不轨行为大有收敛。散兵游勇们都说:“段合肥到信阳啦,小心脑袋吧!”

段祺瑞剿灭景廷宾起义军后,袁世凯立即上了一道奏折,称:

再留直补用道段祺瑞,此次派令统带武卫右军前往广宗剿办逆匪。该道建议夤夜深入,直捣巢穴,不得旁攻村落,多杀裹胁愚民,卒能将件只村一鼓而平,余匪瓦解,谋定后动,识略堪嘉。又,威县匪徒蠢动,声为景逆复仇。段祺瑞与倪嗣冲移军往御,连日三捷。迨匪徒溃散,戒士卒不许追击,尤不许一卒一骑入村搜捕,保全甚多,匪畏民怀。合无仰恳天恩,将二品衔直隶补用道段祺瑞,赏戴花翎,并加勇号。

段祺瑞就这样由正三品知府升为正二品候补道,朝廷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巴图鲁”在满语中是勇士的意思,有清一代用作称号,赐给作战有功的将领。这一次加官进爵,使得段祺瑞在晚清军界崭露头角。

镇压白朗起义

段祺瑞直接指挥的另一次军事行动,是镇压白朗起义军。白朗(1873—1914年),字明心,河南宝丰县大刘村人,以其身材高瘦,腿长行快,故因其名谐音而绰号“白狼”。农民出身的白朗,青年时代曾投巡防营当兵,枪法颇精,虽目不识丁,而胆略颇壮,后因“犯律潜逃”回乡。民国初年,河南农村连年荒旱,加上河南都督张镇芳自1912年3月上任后,横征暴敛,专务搜括,物价暴涨,民不聊生。人祸天灾,交相煎迫,因而社会上饥民流离失所,乞丐成群,铤而走险者日众,出现了“丐与盗满河南”的现象。豫西一带民情向称强悍,穷人求生不得,便纠众打家劫舍,俗称“拉杆”,为首的称“杆首”或“架杆”。

1911年10月,白朗不堪官府之欺凌,组织起一支二十多人的队伍,开始了武装斗争。袁世凯得到白朗及其他农民造反的报告,立即命令河南驻军痛剿。1912年4月,会办汝南剿匪事宜的陆军第六师师长李纯派遣大批军队前往郏县、宝丰、鲁山,围剿四个多月,但白朗避其锋芒,躲入大山,队伍很快发展到二三千人。9月,白朗军进入湖北枣阳,围攻县城,并抓走十三名外国传教士。他们“将大商号的铜钱满街抛散,让群众抢,同时开仓济贫,把粮食分给群众。商店布匹、绸缎等值钱货物,也让群众随便拿”。掳掠外国传教士,并随意抢劫商店、粮仓,确实破坏了社会秩序,这一点是不会见容于统治者的。

对于白朗军的活动情况,作为陆军总长的段祺瑞肯定是详细了解的。1913年10月17日,邱国翰、骆继汉在致段祺瑞的函中陈奏:“悍匪白狼、白瞎子等在豫、鄂交界处联合会匪,招集游勇,声势汹涌,遐迩周知。去岁至今,出没无常,邓、新被破,唐邑两陷;今又攻破枣阳……而两省附近军队不能剿灭,推厥由来,则无专司。虽上宪屡颁剿办之令,防堵者畛域为怀,漫不尽力,以致星火燎原,不可向迩。”“防堵者畛域为怀”道出了白朗军猖獗的原因,官军各部各自为战,缺少配合,又怎么能够彻底剿灭白朗军呢?

以白朗起事为主题的年画

另一方面,白朗军与革命军密切联络,更加剧了围剿的困难。1913年3月,白朗急需与武汉革命党人联系,革命党河南支部派人到汉口找到武汉革命组织负责人邹永成,委任白朗为“湘鄂豫三省联军先锋司令”,希望他与南方革命军一致讨袁,卡住河南这个战略要地,牵制北洋军后方。7月,黄兴致信白朗:“足下占领鄂、豫之间,相机进攻,可以窥取豫州,若能多毁铁道,使彼进路阻碍,为功实匪浅鲜。”“二次革命”中,“赣、皖二省反抗中央,该匪亦随声附和,谬假‘二次革命’之说,互相号召”。白朗军与革命军密切联络的情况,也被不断地报告到段祺瑞那里。陆军少将、京师稽查长王天纵于1913年8月22日报称:“南方派去运动员赴各处联络鼓吹,意图大举,所标旗帜上书‘南军大都督’字样。自豫军队调赴南方而后,该匪等亦无忌惮,声言起‘二次革命’,肆行坑杀,所过辄墟。”同年10月1日王又密报:“有乱党刘天乐、于华庆二人,前由豫匪白狼派赴日本,运动孙、黄作介绍人,向日本购办快枪三千支、子弹若干粒,拟由日本游缉队押送至汉口刘家庙地方。”有了革命党人的帮助,白朗居然能够向日本人购买军火。

白朗军的节节胜利,袁世凯不得不考虑走马换将。他将剿匪不力的河南都督张镇芳撤职,派段祺瑞兼代河南都督,时在1914年2月13日。段祺瑞上任后,亲自率领王占元的第二师进驻信阳,与驻守确山县的白朗军形成对峙之势。他还召开了豫鄂皖三省剿办会议,制定了“不在急击使散,要在合围聚歼”的计划,调集了两万多北洋军主力,采取步步为营、逐渐推进的策略,派几路官军围攻并数次击退意欲突围的白朗军。白朗军被迫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队伍分成几路,逃出包围圈西进。袁世凯认为大局已定,遂于1914年4月3日将段祺瑞调回北京,改派田文烈为河南都督。但是,直到3个月以后,白朗军才最终被扑灭。

周俊旗对段祺瑞在剿灭白朗军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剿灭白朗军的作战,是段祺瑞亲临指挥后才使北洋军有了转机,使白朗军开始陷于被动的,这充分表现了段祺瑞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和军事部署的才能。”笔者认同周俊旗的评价,同时又想到,段祺瑞直接指挥的这两次军事行动,是不是对他后来坚持武力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有所启发呢?

  1. 贾熟村:《袁世凯与景廷宾起义》,《殷都学刊》2007年第1期。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3. 吴廷燮:《段祺瑞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13页。
  4. 贾熟村:《袁世凯与景廷宾起义》,《殷都学刊》2007年第1期。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页。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7. 季宇:《段祺瑞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1—74页。
  8. 吴廷燮:《段祺瑞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页。
  9. 王留现等:《白朗起义始末》,《河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10. 杜春和:《白朗起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
  11. 张显明、余进仓:《白朗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12. 杜春和:《白朗起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
  13. 杜春和:《白朗起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14. 杜春和:《白朗起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7页。
  15. 杜春和:《白朗起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8页。
  16. 周俊旗、汪丹:《段祺瑞真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