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长:灵透才华非同凡响

第三章 成长:灵透才华非同凡响

1.笔墨的浓香

总有一种人,可以毫不费力的得到别人望尘莫及的东西,这里面有努力的因素,也有天赋。我们都知道天才靠99%的努力成功的,却不知道下一句是“还有1%的天赋,而那1%有着决定作用”,而张爱玲写作上的天赋,好像天生就具备了。

虽然黄素琼不像一般的慈母一样,始终照料或坐在儿女们的身边,但是对于女儿的教育,却从来也没有松懈过,在女儿小的时候就教她唐诗、宋词,即使是远渡大洋留学,也仍在电话里和张志沂争辩女儿的教育问题。

这里有黄素琼教育的功劳,也与父亲张志沂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分不开的。张志沂在李菊耦的教导下,对文学也是异常的热爱,除了写文章外,读书也是必不可少的,家里客厅、卧室、书房,都有不少的读物。张爱玲也经常拿起来翻阅,还会与爸爸妈妈商讨一番。

从七岁开始,张爱玲就开始正式接触写作,除了她孩童的视角,家里的佣人们也是她素材的来源。闲暇的时候,张爱玲经常和他们凑在一起,听他们聊家长里短,说儿女情长,这里面不乏传奇故事,更是吸引了张爱玲的眼球,每次都想刨根问底地追个彻底。成年后的张爱玲依然对他们有着最初的热爱,回忆起他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依然觉得幸福得不行。

最初的文章,张爱玲就以佣人们的故事为题,这也是她童年文章最基本的风格,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精彩的开篇,文章的开头就引人入胜,想要让人一探究竟。故事的情节也是一环套着一环,这在她那个年龄已经实属难得了。而且她每个故事开头、结尾的落差之大,有时让张志沂也为之赞叹。不过到底是贪玩的年纪,而且文学的构思不太全面,所以很多故事都没有结局。

不久后张爱玲依然执着地在佣人中间寻找素材,她坐在一角的板凳上,肉乎乎的小手托着下巴,眼神打量着说故事的人,佣人们看着她认真的样子,也都不搭理她,继续谈论着。这天的故事是一个橱子讲的:一对姑嫂之间互看不顺眼,都想要得到丈夫、哥哥的疼爱,于是两个人之间开始明争暗斗的故事。张爱玲听了以后,沉浸在其中,久久地回味,她觉得有必要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写下来。不过那个时候,她还认不全字,佣人们只见一个粉红色的衣服经常穿梭在小姐的卧室和书房之间。

这本书在先生的教导下,依然没有写出来,张爱玲只是写个大概的框架就踌躇不前了,因为她有太多的疑问了,比如:为什么姑嫂会不和睦,嫂子如何设计杀人等。张志沂知道了张爱玲的想法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开始禁止佣人们在小姐面前谈论这些风花雪月的故事。

不久以后,张爱玲又迷上了古代英雄的系列故事,比如隋唐英雄传、大唐盛世等,每次佣人给弟弟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张爱玲都会坐在旁边认真倾听,她觉得坐在战马上所向披靡的样子简直无人能挡。

在这段时间里,张爱玲经常把自己构思成古代英雄里的人物,甚至在做梦的时候,都能看到自己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奋勇杀敌,就连佣人们都嘲笑这位小姐走火入魔了。其实故事有没有结尾并不重要,张爱玲这种对文学的挚爱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与此同时,张爱玲的课外书籍也变得丰富了起来,除了《西游记》和部分童话书外,她开始尝试着阅读各式各样的散文、杂谈等,在这些知识的浇灌下,张爱玲的写作能力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

在张爱玲八岁的时候,曾经写出了一篇题为《快乐村》的小说,这也是她的第一篇完整的小说,故事里面住了一群快乐的少数民族,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邻友好,家庭和睦,族里人一直在愉快地生活着。虽然文章的语言、体裁还有些稚嫩,但她文字间散发出来的对文字的热爱,已经让大人们都惊叹了。

张爱玲还对当时的各大报刊投过稿子,不过这些稿子都石沉大海了。张爱玲依然记录着身边的故事,灵感来了的时候就写下来,只不过她不再向报社投稿了。

有一个孤独的小女孩,她掩饰着内心的寂寞,在外人面前泰然处之,久而久之,我们以为她是真正的快乐,直到我们看到她纤细文字背后的那份悲凉,读懂她眼角瞬间消逝的那一抹哀愁,我们才明白,原来那时候的她是那么的不快乐!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