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沧白研究(代序)

杨沧白研究(代序)

张荣祥

开国有诗人,沧白杨夫子。

秀句兼丰功,辉映同盟史。

——于右任

杨沧白(1881—1942),名庶堪,字品璋,后改沧白,号天隐阁、邠斋。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市)人。时值国势积弱,政多刹那,他顺乎时而应乎势,早年遥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四川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公强会及政党同盟会重庆支部,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奔波于重庆、成都、叙永之间;武昌起义后,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推翻了封建王朝在重庆的统治,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政权性质的“蜀军政府”。民国既建,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他追随孙中山,历经癸丑、丙辰诸役,九死一生,对袁世凯进行了“武器的批判”;护法期间,为贯彻孙中山的护法主张,他执掌川政,措施咸力;为驱逐陈炯明,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他更与孙中山左右不离,赞襄大计,功勋卓著。为揭露蒋介石篡党夺权阴谋,他拼死归隐;抗战以还,他自喻为“海上一孤松”,严拒汪逆诱迫,拋雏别妻,奔赴国难。我们认为,杨沧白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其见解是深刻的,其追求是执着的,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能做到功成身退,出污泥而不染,身处危境而凛然有节,是十分难得的。古人曾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许天下豪杰之士,若杨沧白者,真可谓豪杰之士也!

不但如此,杨沧白还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诗出入八代三唐,晚年更效杜少陵、陆放翁歌行律体,得其神韵,出语沉蕴而含情绵邈,所感所叹于国事、家事、天下事,皆淋漓跌荡,得乎心而应乎手,“虽不敢遽谓诗史,要非批风抹月比也”。其文宗秦、汉以上,犹有司马迁之遗风。胡汉民盛赞杨沧白“言语妙天下,文章到古人”,盖非谀也。至其书法,则于书学衰颓之际,挽狂澜于既倒,与并世诸贤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影响至深且远。杨沧白短身瞿貌,彬彬尔雅,气度雍容,淳淳然实为一代学者之正宗。

无名小子,本不足以为沧白先生作文。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遂大胆试拟是文,其挂一漏万者,务祈海内外方家正之。

一、四川辛亥革命的“元祖”

1942年8月,杨沧白在重庆逝世,他的挚友、老同盟会员朱之洪曾作一挽联,其上联为“蜀府建殊勋,君指挥,我奔走,当时让都督不为,只赢得桃李春风,言语文章妙天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杨沧白早年遥戴孙中山,在四川领导辛亥革命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格。后来杨沧白的学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他的《反正前后》中,更称杨沧白“在四川成为革命党人的元祖”。

1.四川近代政党的创建人

经过鸦片战争后历次战争的冲击,横卧在东方大地的睡狮渐渐醒来,拯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重庆,在欧风美雨的吹打下,于1891年正式被迫开放,从而揭开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序幕。1897年,著名维新变法思想家宋育仁在重庆主办商务局,创办《渝报》,给万马齐喑的四川思想界以巨大的震动。随后,创办新学与留学日本的热潮迅速席卷全川,重庆也逐渐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随着变法运动的失败,一部分先进的重庆青年便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邹容、杨沧白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897年,杨沧白入重庆经学院,从华阳名儒吕翼文治经史词章,文笔出曹辈,读书“喜广览为闳通”,然“不欲以科第进取”,而深感“国事积弱,胡清窃政”,遂遍读明末清初黄梨洲等人的反满著作,逐步萌芽了反清革命思想。时宋育仁在重庆创办《渝报》,杨沧白与该报副主笔梅黍雨交善,颇受维新思潮影响。1899年,杨沧白入重庆译学会,从英国牧师巴克和日本友人成田安辉、井户川辰三学习英文、日文,以备“游学欧美,充其识量”。在重庆译学会,杨沧白结识了邹容。时邹容少年倜傥,每发“奇僻可骇之论,闻者掩目疾走”,他独与之亲近,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与外籍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开始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视野更为开阔,并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政治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望通过学习西方,以达到“以共和倾专制”的目的。1901年,留日之风逐渐兴起。秋,杨沧白因侍奉父母,不便远行,便积极帮助邹容排除阻挠,并从经费上予以资助,使邹容得以冲破束缚,自费留学日本。行前,两人依依不舍,杨沧白作有《送友人游学日本》一诗相赠。诗云:

骀宕少年事,蓬莱殊可希。江山一送远,裘马几轻肥。收我忧时泪,霑君越国衣。慨慷入吴意,始愿莫终违。

1903年,首批留日的巴县青年陈崇功、朱蕴章、童宪章相继归来。留在重庆的杨沧白等人则一直在暗中活动,等待时机。他们的归来,给重庆的进步青年带来了新的信息:时值拒俄运动,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正处在从爱国到革命的转变之中,各地革命力量正在聚集,纷纷准备成立革命团体。鉴此,杨沧白激动地说:“革命亟待实践矣!”于是,由杨沧白、梅黍雨二人首创,联合重庆革命青年,秘密成立了重庆也是四川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公强会。公强会以“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为标志,以启迪民智为作用”,“树立革命思想”。会员主要是具有革命倾向的青壮年知识分子,如吴骏英、朱之洪、朱蕴章、童宪章、董鸿诗、董鸿词、陈崇功、李时俊、胡树楠、江潘等,“均一时俊彦”。他们常会盟于重庆五福宫桂香阁,会员轮流做东,以设酒聚饮为掩护,暗中传阅介绍国内各种新书报,谈论光复大计。此外,杨沧白等还组织了“游想会”、“羽强社”等革命小团体。这样,以公强会为核心,逐渐形成了重庆资产阶级革命派。

各地革命小团体的普遍建立,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开始进行建党活动。当时,在日本的童宪章作为重庆公强会的代表,积极参与了孙中山的建党活动。在建党过程中,孙中山十分关注重庆地区的革命活动及其在中国西部的特殊地位。同盟会成立之前,1905年7月14日,童宪章、陈崇功就由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了同盟会,并代表杨沧白等人入盟。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许多川籍革命志士参加了东京同盟会总部的工作。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对重庆同盟会组织的建立,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具体的指导。他认为:“扬子江流域将成为中国革命必争之地,而四川位居长江上游,更应及早图之。”因此,同盟会总章规定:“本会支部,于国内分五部,国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统辖。”而国内的西方支部就拟设在重庆,负责领导四川、贵州、新疆、西藏、甘肃的党务。同年,童、陈二人“奉中山先生命”,携带同盟会的规章、公约、誓词和计划方略等回到重庆,“征集革命党员”,成立同盟会重庆支部。已具相当规模的重庆公强会,立即推“杨庶堪与朱之洪首应盟约”,改组公强会,成立了同盟会重庆支部。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伊始,除原公强会会员加盟外,杨沧白还吸收了一些受过封建主义教育又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入盟,使重庆同盟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于是,杨沧白等便特制了“蜀中同盟会章”作为同志间联络的信物。

1906年,成都建立了同盟会四川分会。后来,泸州、富顺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同盟会组织。自1907年同盟会四川分会组织的成都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在成都的组织形同瓦解,以杨沧白为首的同盟会重庆支部遂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和推进四川革命运动的中心。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四川组织的普遍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四川在传统的封建专制体系中,出现了新型的近代政党。自此,四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目标更加明确,队伍更加壮大,四川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2.在四川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家、教育家

以杨沧白为首的重庆革命党人,对革命的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公强会一成立,即以“谋光复计略,互为介绍海内新出书刊,并负灌输青年以革命思想之责”为志。1903年,杨沧白等人利用为重庆书商曹顺清所办广雅书局购书之机,广购各地新书杂志,并辑录其中的新鲜观点,“汇为《广益丛报》,欲以树新风,作民气也”。《广益丛报》由杨沧白、吴骏英、朱蕴章负责主持编辑,在近代四川出版发行的各种报刊中时间最长,对传播资产阶级新思想和介绍国内外形势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杨沧白还常与卞小吾、田心澄、董鸿词等借郊游为名,“恣议时政,论其得失,终以非排满革命无以救亡”,时称“游想会”。1905年2月,受杨沧白之托去京、沪探察形势的卞鼒(小吾),在上海秘密购置了《革命军》、《警世钟》、《苏报案纪事》等革命宣传读物数百册,返回重庆。重庆进步青年“亦得邹容所著《革命军》,阴相传阅,昌言无忌”,使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时间,“先后加盟于‘公强会’者,日以浸盛”。卞小吾还向杨沧白汇报了三次探望邹容、章太炎的情况,并转告了他们对四川革命的建议:“西南地处边陲……大有用武之地,急宜回川图之。”杨沧白即与卞小吾商定,首先“创办日报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宣传革命精神,以唤醒群众”。九月,在杨沧白等支持下,由卞小吾主持,近代四川第一家日报——《重庆日报》创刊了,不数月,革命事业大有一日千里之势”。1905年,杨沧白在重庆府中学堂及正蒙、开智诸校讲授英文,积极向学生灌输“国事阽危,人须自救救国的道理”,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认为“正蒙公塾诸生皆革命党”。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后,杨沧白等决定“先从学校方面着手,以教育界人士及学生为对象,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并以《广益丛报》为阵地,公开宣传同盟会的主张,介绍革命党人的斗争事迹。1906年,该报转载了《民报》发表的冯自由《民生主义与中国革命之前途》一文,第一次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四川公诸报端,激起强烈反响,“一时知识分子入盟者,颇不乏人”

1906年,叙永厅成立永宁中学,该校是古蔺、古宋、兴文、长宁、江安、纳溪几县唯一的学府。初夏,校方聘请杨沧白为该校监督,“公(杨沧白)亦思与川南党人合会,于此万山中,建树革命根据地”,遂约同向楚、朱之洪前往。在永宁中学,杨沧白教授英文、历史,他经常与学生闲谈,暗中向进步青年介绍《革命军》、《民报》等进步书刊,提倡阅读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人的著作,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反清革命思想,并发展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同盟会,如叙永的张颐、杨伯谦,古蔺的王野若、罗税伯,古宋的刘经文,江安的黄述等,“均由先生(杨沧白)与之洪介绍加入同盟会,此后在辛亥革命中有所建白”。此外,杨沧白还广交朋友,进行革命活动,“朋辈往返多俊流,阴识拔为优秀党员,蜀东南老成学人入同盟会,盖多出自庶堪”。由此,“川南边区的革命基础遂在叙永建立起来,永宁中学也成为当地的革命司令部了”。尽管这样,杨沧白“所主叙永中学,亦时在风涛骇变中”。9月,由日本志士外三修山主持,熊克武、黄方、杨维等党人在离叙永县城四十里的兴隆场制造炸药,杨沧白联络教员从学校实验室取出化学药剂、蒸馏器械供其使用。黄树中(复生)不慎,炸药发生爆炸,惊动街邻。杨沧白侦知官府派差役缉拿,便急忙通知黄树中、熊克武等安全转移。

1907年,杨沧白转赴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教英文,学生中有郭沫若、李劼人、王光祈、曾琦等。川西一带的士绅,对杨沧白温文儒雅的风度,高深的学识,十分钦佩。林思进(山腴)曾有诗云:“千里渝州道,三年锦水游。闻声已思慕,握手更绸缪。”时南较场(高等学堂外操场)举行全川学生运动大会,因学生与巡警冲突受伤,杨沧白便与好友刘行道(士志)挺身往见川督赵尔巽,严词力争,迫赵将巡警教练所提调撤差,以平众愤。而“蜀中贤豪长者,文人学士,皆与公投分结纳,服其雅度……时人目之清流”,清吏莫可奈何也。成都的同盟会四川分会虽于1906年成立,但东京总部所派广西人邓家彦(孟硕)来川发展组织,因无法与川人接触,不久即辞职他去。后来改派的同盟会四川分会会长黄复生,因在叙永制造炸弹受伤,寓渝治疗,而他委托代理会务的林宾谷又态度暧昧。于是,杨沧白在由日返川负责宣传工作的谢奉琦协助下,积极发展成都的同盟会组织,吸收成都各界优秀分子入盟,如学界的张培爵、刘公憯、张夷白、黄圣祥、李培甫、王茂兰、刘季徽等,军界的龙绍伯等。赖肃(以庄)先生说:“越年(1907年),公乃移教成都,省内外党人,秘议密谋,公则主之。”11月,同盟会四川分会组织的成都起义,因事泄失败,使川西南的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挫伤。谢奉琦被捕牺牲,杨维、黄方、张治祥、黎靖瀛、江永成、王炳章等“成都六君子”被捕入狱。杨沧白心情十分沉痛,曾多次设法营救。不久,杨沧白回渝,林山腴作诗赠之,诗云:“白驹不可系,浩然送君归。岂谓千日短,忍此一朝违。文章惬平生,笑语及燕私。愧无端绮报,坐致琼琚诒。”足见其对杨沧白的推崇。

1908年,值川东地区第一次工商业展览会在重庆菜园坝举办,四川革命党人纷纷聚集重庆,主张乘机起义。但杨沧白认为,1907年成都起义失败后,清廷防范革命极严,党人进行革命举事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则重庆为工商重镇,当交通要冲,万一失败,将失去革命发展的据点,贻害极大。因此,决定暂不起义,“仍以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展组织为主,在积蓄力量的基础上,待时局变化,再发动举事”,从而保存了革命力量。1909年至1910年间,杨沧白就任重庆府中学堂监督,延请张培爵为学监,将同盟会重庆支部机关设在校内,并组建“乙辛学社”作为其核心,杨沧白负责全面并兼理财政,继续利用各种关系,进一步掌握重庆的教育机关,作为扩大宣传和发展组织的基地。经过努力,重庆府中学堂、巴县中学、川东师范学堂、重庆教育会等学校和机关的领导权,全部为同盟会员所掌握,“教职半党人,学生加盟者亦数十人”

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干部,发展革命组织,杨沧白奔波于重庆、叙永、成都之间。他写道:“余自弱龄涉学有识,则喜交当世闳材硕彦。其于文字教育之会,时则有胡湘骚,李峙青、冉方倩、李泉浦、李磐若、李景湘、金介眉、林山腴、余苍一、王又新之流,相与为游而莫之心逆。当是时,余已秘入同盟会谋革命,隶斯会者,率多慷慨致命英贤。自刘士志、张列五、黄复生、谢慧生、宋绍曾、邓孟硕之伦,余尝与死生患难交。其囿于重庆一隅者,昔余作《渝中十六友歌》,盖多已纪之。其间若梅黍雨、朱叔痴、吴梅修、董颂伯,其尤旧故者也。晚得向仙乔、陶闿士、石青阳三贤者,则又以文字教育因缘,而卒以与辛亥革命之役者也。”

3.重庆蜀军政府的奠基者

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在广州策动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曾派人与长江流域的革命党人联络,并密电重庆接济资金,杨沧白立即“倡首响应”,决定筹募经费电汇广州,并发动重庆的同盟会员组织敢死队,随时准备发难,响应广州的革命起义。

5月,清廷宣布“铁路国有”,派端方充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消息传出,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开大会,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协会,明确提出了“保路破约”的口号,形成了以蒲殿俊、罗纶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为核心的“有秩序”、“文明争路”的群众性保路运动。28日,以杨沧白为首的重庆革命党人在重庆组织成立了重庆保路同志会。与成都相比,重庆保路运动的领导权,一开始便掌握在以杨沧白为首的同盟会重庆支部手中。杨沧白认为:“成都、叙府、北京、广州诸役,余盖愤不乐生”,四川保路风潮,则是促成革命成功的最好时机。他指出:“此非根本革命,无以拯民;保路,枝叶耳!”希望四川革命党人“表面借争路为幌子,以激扬民气,而行排满革命之实”。8月,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开股东会议,朱之洪以重庆股东代表身份出席会议,临行前请示杨沧白,杨沧白说:“保路是应该的,但不是根本问题,真正的希望还是广东方面。”又说:“争路仅为枝叶,蒲(殿俊)、罗(纶)诸人不足以言革命大事,此行宜和成都同志商讨决定发动策划”,决定把反帝爱国的保路运动,扩展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关于这一点,可从以下两条材料得到证实:一是重庆海关税务司斯泰老给海关总税务司的报告,它指出:“真正首领们的目的是要叛乱,不会半途而废”;二是四川京官甘大璋写给盛宣怀的告密信,信中说重庆同盟会员“在重庆开会演说,意在谋为不轨”

9月,鉴于四川保路运动的蓬勃发展,清廷急命端方率湖北陆军入川查办四川铁路事宜。端方入川,造成了武昌防务的薄弱,为武昌首义成功,提供了条件。7日,川督赵尔丰在成都诱捕蒲殿俊、罗纶、邓孝可等九人,并制造了“成都血案”。自此,四川群众性的保路风潮便冲破了资产阶级立宪派划定的“文明争路”的框框,进而发展成为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武装革命。杨沧白日夜与重庆革命党人密谋大举,并派同志四出,相机待发。端方所领鄂军因受革命思想影响,不少人与同盟会、共进会有联系,杨沧白对此早有所闻,便秘派张颐赴夔州、万县联系下川东党人,“并设法与鄂军中的党人通声气”,后与鄂军中的同盟会员田智亮取得了联系。同时,又派卢师谛赴同盟会总部报告四川组织情形,探听其他省份的革命消息,使革命进展有所依据。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给重庆革命党人以巨大鼓舞。是时,“渝中党人欲应之,派门人陈光远迎张懋隆,夜往计商,张曰:‘非大修战具不可’,于是遣其赴鄂,从黎、孙假之”。同时,杨沧白还迭接各地秘报,同盟会重庆支部遂加紧活动,召集各地在渝党人秘密举行会议,商讨起义大计。会上,大家公推杨沧白主盟,负责“决疑定议,谋财政,操运筹,周旋官吏,延纳党员”。杨沧白利用重庆府中学堂供学生操练的二百支九子快枪,作为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枪械;联络工商界的开明人士筹集资金以供日益增大的各项活动开支;联络哥老会,借其潜在力量,作为举事的别动队,并组织了以同盟会员石青阳等为首的敢死队。13日,端方所率鄂军抵渝,他责成正在重庆省亲的广东巡警道李湛阳筹募勇三营,以备防卫重庆之用。杨沧白因与李湛阳至稔,趁机使“党人多投身其间,因其交通防军”,使之成为起义的重要力量。杨沧白的频频活动,引起了清地方官的注意,并派人进行监视,为保守秘密,他孤身往见重庆知府纽传善,进行周旋,以打消其怀疑。由于端方抵渝,使重庆起义计划“酝酿未发”,同盟会重庆支部遂决定在重庆附近州县策动起义,以分散和孤立重庆的清军,于是有长寿、涪州、广安、南川等地的起义与独立,而各州县又“皆以重庆机关部为革命枢纽”。在这种情况下,“在重庆发生革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政府的统治在很早以前就已不存在,一切权力皆落于士绅的手中。而这些士绅自从铁路问题的骚乱以来,形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反政府阵线”,“重庆推翻满清的统治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了”。这话也是重庆海关德籍税务司斯泰老在向总税务司的报告中说的,只不过把杨沧白等革命党人看成一般的“士绅”了。

11月初,同盟会员夏之时策动驻龙泉驿新军誓师起义,旋即挥师东下,中旬,抵重庆江北黄桷树。杨沧白侦知大喜,即派朱之洪、黄宗麟前往欢迎。朱之洪回城后向杨沧白汇报了与夏军联系经过,同盟会重庆支部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与夏军内外配合,以和平方式实现重庆独立,并根据同盟会有关章程和武昌起义的成例,将新政府定名为“蜀军政府”。22日上午,杨沧白、张培爵下令出动同盟会重庆支部控制的重庆中营城防游击队、商勇、川东道防营、水道巡警及炮队、民团等武装力量,集全城官绅商学各界代表二三百人于朝天观(今朝天门运输电影院附近),举行市民大会。况春发所组织的会党队伍和石青阳所率的敢死队拱卫杨沧白、张培爵到会,鄂军党人田智亮亦武装到会。与会党人皆以白布裹臂为记,迫使重庆知府纽传善、巴县知事段荣嘉缴印投降,剪发游街示众。城中市民纷纷挂出“汉”旗,涌向街头,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下午,夏军高举“中华民国”、“复汉灭满”大旗入城,驻扎于行台街门。接着,由杨沧白主席,宣示革命主义、蜀军政府组织大纲和维护地方秩序办法,设“蜀军政府”于原巡警总署,通电全国,宣告重庆独立。次日,杨沧白组织召开了蜀军政府筹建会议,大家推他为都督,他却坚辞不就,只承认在旁尽力襄助,结果,“全体公推张培爵任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并推杨庶堪、朱之洪为高等顾问,遇有重要问题,咨商两顾问后,才决定施行”。重庆辛亥革命以和平方式,使“官吏俯首听命,绅商学界备极欢迎,兵不血刃,垂手而克复名城”,这不仅是中国、四川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的结果,更是以杨沧白为首的重庆革命党人长期周密筹划、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重庆蜀军政府的成立,结束了清王朝在重庆地区的封建专制统治,揭开了重庆历史新的一页。湘、鄂、滇、黔、粤等省军政府,先后通电“正式承认蜀军政府为四川政治中枢”。郭沫若推称杨沧白为四川革命党人的“元祖”,杨沧白是当之无愧的。

二、民国初年的政治活动家

关于杨沧白在民国初年的活动,或因史料缺乏而语焉不详,或因人事功过纷争避而不谈。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认为,杨沧白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是民国初年的著名政治活动家。现将主要史实分叙于后:

1.癸丑讨袁之役

1912年1月,杨沧白“退休,奉于浮图关别庐”,署其居处曰“天隐阁”。3月,南北和议成,袁世凯窃据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11日,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宣布杨沧白为外交部长,未就职。在成都封建官僚与立宪党人的政治漩涡中,革命党人处处受到压制。杨沧白虽在野,但在后来的国会选举中,袁世凯仍“嗾人讼公,冀败名,不获议员选”,杨沧白在四川极具声望,仍被四川选区选为参议员,因其早有归隐之意,仍未就职。后应调赴京师“用备咨询”的张培爵的邀请,“尝一走京师,以衔民政长张公命”,乃赴京考察政治,然“所接多贼袁故吏,次乃浮夸政客,无足与语者”,而深感“袁世凯之于民国,殆谓汉贼不两立者”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刺客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随即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其独裁野心暴露无遗。7月12日和15日,李烈钧在江西、黄兴在南京分别组织讨袁军,宣布独立,即著名的“赣宁之役”,从而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7月19日,老同盟会员王右瑜由北平赴成都,途经重庆时,将“胡景伊已密电袁世凯,商量编遣熊部第五师办法”的消息告诉了熊克武,并建议熊克武即密电陆军部辞职,以摆脱胡景伊的控制,保存第五师实力。熊克武、但懋辛决定次日约杨沧白征求意见,商量定夺。杨沧白赞成熊克武辞职办法,熊当即请杨代拟辞职电稿,并约杨于21日去南岸老君洞决定大计。后因朱之洪走漏消息,22日,第五师团以下干部约集于将军祠开会,决定阻止熊克武辞职,响应赣宁讨袁。在老君洞的熊克武、杨沧白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回师部,向部众表明辞职是为了待机而动,并当即决定了重庆独立与兴师讨袁大计。

杨沧白等经慎重分析四川的局势后,一面积极筹募军需粮饷,一面派人到滇、黔两军共谋讨袁。8月4日,熊克武、杨沧白在重庆发出讨袁通电,宣布重庆独立,以响应孙中山号召的“二次革命”。他们在重庆设立了讨袁军总司令部,推熊克武为四川讨袁军总司令,杨沧白为讨袁军总部民政总厅厅长,分辖军民两政。其时,重庆讨袁在时机上已极为不利,南方的赣宁之役已经挫败,7月22日江苏讨袁军放弃徐州,29日总司令黄兴即离南京出走。重庆孤军作战,不仅外无援助,而且内受四面之敌,失败已成不可避免之势。8月12日,袁世凯“责成四川都督胡景伊饬所部严拿惩办”,“并令湖北、陕西、云南、贵州四省派部队会合兜剿”。重庆讨袁军虽取得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但在数省围剿下,9月21日,黔军黄毓成旅直逼重庆。为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杨沧白与熊克武商议,决定撤出重庆,推曾任李烈钧讨袁军参谋长的陈泽沛为临时治安委员会主席,出面维护重庆社会治安。重庆癸丑讨袁之役即告失败。

重庆癸丑之役失败后,杨沧白即为全国通缉的“首犯”。在友人协助下,杨沧白暗中离渝,经酉阳、秀山,去湖南转武汉,化装成水手辗转逃到上海,后在陈其美、蒋介石帮助下,转赴日本。他认为:“癸丑之难出亡后,乃罹钞没,致累老亲播越万里,平生所遭,此为酷祸。”

2.丙辰三次革命之役

杨沧白到日本后,心情非常激动。初次见到了他思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倾谈之下,总理惊得奇才,多所依重,左右不离”。他写道:“余少读书于蜀万山中,不及与当世仁贤奇杰游处。……癸丑违难日本东京,始得遍识民党魁杰,自大总统香山孙公以次,恒与为密谋。”在孙中山策划下,杨沧白与陈其美、胡汉民、居正等四处奔走,号召筹组中华革命党。1914年6月23日,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召开选举大会,各省代表一致选举孙中山为总理。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筑地精养轩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自誓盟约,由胡汉民主盟,党众宣誓,杨沧白经陈其美、居正介绍,入党号码为161号,誓约中除“附从孙先生”改为“统率同志”、“服从命令”改为“慎施命令”外,与其他党员皆同。大会选举了中华革命党总务、党务、军事、政治、财政五部的领导人,杨沧白被选为政治部副部长,并与谢持一道,同被指定为四川党部的主盟人。9月至12月,杨沧白在东京赤阪区灵南坡孙中山寓所参加了中山先生主持的十多次会议,讨论革命方略。党人胡汉民称:“旧闻沧白起,相见更相亲”,谭人凤亦说:“四川若革命,杨某可独当一面”,足见对杨沧白敬重之情。

1915年,袁世凯图谋帝制甚急,5月9日,竟承认日本企图侵占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8月14日,所谓“洪宪六君子”在袁世凯贿使下,又发起组织帝制的“筹安会”。在这种情势下,中华革命党即为讨袁而通告全国同胞,各地志士望风而起。孙中山命杨沧白等八人赴南洋各地筹募军资,并亲书一函告当地同志,内称:“本党特派陈其美、胡汉民、许崇智、杨庶堪、宋振、郑鹤年、邓铿、朱卓文八君,分赴南洋各属,筹募起义军饷,及协办整理党务之事宜。”杨沧白奉命之后,正准备从日本出发,恰在此时,陈其美在上海来电,称:他准备在上海谋刺袁世凯在东南的屏藩、控制了全部海军的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希望杨沧白立即前往上海,助他一臂之力。于是,杨沧白偕蒋介石、于仁杰、余祥辉等人回到上海,在陈其美的总机关法租界渔阳里五号,商议决定了“袭海军,攻制造局,夺吴淞要塞”的起义方案。

11月10日,驻上海日本总领事署,开会庆祝日皇登极。借郑汝成前往庆贺之机,王晓峰、王明山在英租界外白渡桥伏击郑汝成成功。郑汝成死,袁世凯大为震动,遂派杨善德继任上海护军使。杨善德为人怯庸,对军事多所疏漏,革命党人乘机频繁活动。由于经费拮据,杨沧白便经向楚向在上海经商的同乡李裴知借得三万元,作为淞沪起义的活动经费。他们首先买通了肇和舰舰长黄鸣球,相约于年底起义。时值袁世凯派海军总司令萨镇冰以检阅海军为名南下。12月3日,应瑞、肇和二舰奉命于12月6日前驶往广州。陈其美得知这一消息,即与杨沧白、蒋介石等商议,决定在12月5日晚提前起义,关于此役的详细情况,杨沧白有比较翔实的引述,他写道:

丙辰三次革命之役,余所相与为终始者也……适筹安会起,天下嚣嚣。乃因返东会谋,改图西南,军资辜较计数十万,而时苦不给,遂约与胡汉民、许崇智、宋振及余分募华侨于菲律宾、爪哇、马来诸岛。公道上海,会事急,独留。旬日,以二王刺杀贼镇守使郑汝成于白渡桥,海内大震。于是招余与蒋介石、于仁杰、余祥辉诸人归,至则谋袭海军,攻制造局,夺吴淞要塞,据上海发难,为天下先。既定议,忽闻肇和、应瑞两舰将调赴广东,势已莫可如何,则于十二月五日薄暮,令杨虎、孙纵横各率所部三十许人,一由黄浦乘蒸艇袭取肇和,一由杨树浦乘蒸艇袭取应瑞,而别以数百人持短铳吒弹扑攻陆署及各要区。会孙艇以无通航符券被阻,应瑞不能得。而杨虎诸人则已跃登肇和,舰员陈可钧等应之,纵炮攻陆,巨声隆隆震天地,贼吏皇骇欲遁,人民欢呼雷动,虽奔避塞途,未尝有怨语。当是时,薄子明提二百许人击巡警总局;吴忠信遣其部百许人击电灯、德律风诸馆;公率蒋、吴、丁、周躬至城中督战,而留余与邵元冲、周日宣居守。时薄、吴两军皆已获利,警吏及卒惊溃,陆上守军突来会战,两军皆短铳不能远击,遂小却退。总司令部未得立,不获已,乃返渔阳里居守密室,谋继进。俄而鞮声潮至,门甚厉,知有变。公与余及吴、蒋登屋而逸,法兰西逻卒捕丁、周诸人以去。援军遂不及发,薄、吴两军不支。杨虎等固守至天明,贼将吏以巨金赇应瑞诸舰,环攻肇和,肇和中炮,瞭望台倾焚,死者藉出。杨虎乃从容燔檄告,沉军币,而与马伯麟辈率残部浮小艇退归,陈可钧等被执,不屈,死之。是役也,死二十馀人,伤百馀人。贼袁凶惧,天下闻风知贼军不足为矣。

3.执长川政前后

1916年,孙中山回国主持党国要事,特召杨沧白襄助。次年8月,孙中山为保卫共和,捍卫《临时约法》,在广州召开了国民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通电护法。由于当时中国政局风云变幻,四川军事亦迭生变故,为将四川境内发生的为个人权势争斗的战争转变为护法之战,杨沧白坦诚地向孙中山介绍了川中局势,并力荐了几个将领,以期安定川局,集中力量,为拥护孙中山的护法主张而战。孙中山接受了杨沧白的建议,并十分信任地将委任状交与杨沧白转发。从1917年10月孙中山给杨沧白的一份电稿中,可窥其一斑:

上海杨沧白先生鉴:阳日寄上任命卢师谛川西招讨使,石青阳川东招讨使,兹得电复。复生称:“已在泸组国民军,可得械八支队,请任总司令,卢为副司令,此后委员均归复生节制”等语。即照委状仍寄兄转,前寄卢招讨使状职销。但石仍旧是否合宜?应否宣布?盼速电复。致方师长电已送。孙文。

1918年1月22日,吕超率部攻入成都。熊克武为个人权利计,针对川中主、客军布防情况,初步划定了各自的“防区”。2月2日,孙中山特命杨沧白任四川宣慰使,并催其返川。随后,孙中山又“致唐继尧论四川省长应由民选”,函川中军政府委任各将领及章太炎,谓:“……省长关系地方政务至大,已电促沧白兼程回川,盼诸兄迅速疏通省议会,一致选举沧白为四川省长。”孙中山之所以力荐杨沧白回川出任省长,是基于杨沧白能坚定不移地执行其护法主张,在川中极具声望,川军许多将领与他私交甚笃,以期杨沧白“联合黄、卢、陈、吕等军,收拾川局,迟恐锦帆(熊克武字)权力日增,黄、卢不足以抗”。3月7日,孙中山又电杨沧白:“接川省议会来电,举锦帆为督军,兄为省长,盼火速兼程返川,迟恐生变。任命状已公布。”时居上海的杨沧白仍坚持他一贯的隐退思想,不愿与熊克武直接发生冲突,加之其父病重,浙、赣、皖、鄂又为北洋政府所控制,江途阻隔,故一直滞留上海。

由于桂系军阀陆荣廷和政学系头目岑春煊的勾结和操纵,4月10日,广州国会非常会议决定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职,改为七总裁制。5月4日,孙中山通电辞职,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上海。6月26日,孙中山与杨沧白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并敦劝杨沧白出任四川省长,将四川作为革命的根据地加以建设,联合滇、黔两省以对抗北方。杨沧白为了不负孙中山的厚望,为了川中的父老乡亲,不得不辞别年高体衰的父亲,冒险回川。途经汉口时,正值湖北王占元大肆捕杀革命党人,杨沧白与向楚等化装为船工,混出武汉。8月19日,杨沧白抵达重庆。10月12日,在省议员刘扬、魏奉之等劝促下,就任四川省长职。27日,他写了一封长信给熊克武,向其剖白在渝就职衷曲,以示肝胆相照,期望共同完成孙中山交给的任务。他认为:“自癸丑败亡以还,即认国基未固,吾辈终无息肩之日,苟有机会,必奋身为之,一反往昔功成身退之谬见。”11月6日,赴成都接篆视事。时值四川省第一届议会届满改选,围绕议长人选,杨沧白与熊克武各自提出了候选人,结果,熊克武提出的李肇甫当选议长,从而控制了省议会。12月4日,杨沧白转赴上海奔父丧,尽他最后的孝心。

1919年1月18日,杨沧白假满视事。孙中山深知川中局势,不但极力支持杨沧白推行省政,还勉黄复生等协助杨沧白治川。他说:“沧白兄为吾党贤者,此次长蜀民政,又系川中诸同志所共推,窃欲吾诸同志于沧白兄,此后宜益竭力辅助,使其政策得以次第实行,以助民治主义之发展,而以川省为全国平民之模范,此文所深望者也。”为了顺利推行各项政令,杨沧白重新组建了省政府,还特保廖仲恺为财政厅长,蒋介石为警务处长,由于熊克武暗中指使省议会熊等通电反对,已经启程赴任的廖、蒋二人只好折回。眼见四川连年战乱,造成“盗贼蜂起,劫掠焚烧”、“商农交困,千里萧条”的局面,省长杨沧白颁布了《办团治匪布告》,不遗馀力肃清匪祸,俾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5月,南北代表在上海举行的和平会议宣告破裂,北京政府暂代国务总理钱能训通电宣称:此次议和破裂归咎于南方政府。杨沧白以四川省长名义致电广州军政府,指责钱能训“矫诬是非,淆乱视听”。同时,成都学生为响应北京“五四运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行和宣传活动,并向督军署和省政府请愿,杨沧白对此给予了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并命警务处长张群负责保护学生的安全,严防军警和坏人制造血案。其间,成都、重庆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杨沧白十分重视,并从学习、经费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使许多有志青年得以顺利赴法。

由于熊克武完全投靠岑春煊,并勾结北洋政府,“沧白处境之困,有非言语所能绘状者”。有见于此,孙中山决心倒熊克武以巩固四川革命根据地,派张左丞以慰问四川为名,返川联络石青阳、黄复生、卢师谛、吕超和滇、黔军结成反熊联盟,以武力倒熊。事已至此,杨沧白乃坚决执行孙中山联合川、滇、黔三省倒熊北伐的计划。眼见大战已不可避免,1920年4月18日,杨沧白通电辞四川省长职,经遂宁于5月3日抵达重庆。5月18日,川、滇、黔大战全面打响。7月10日,黔军与“倒熊”的川军吕超、石青阳等会攻成都,熊克武败退出城。倒熊各军推吕超为川军总司令,吕超与唐继尧及四川省议会分别电请孙中山入川。川中局势的变化造成了暂时稳定的政治环境,特别是杨沧白又坐镇重庆,占地利人和之势。孙中山决定将国会迁往重庆,再建民国,继续为共和而奋斗。9月16日,非常国会参议院议长林森、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及议员七十馀人抵达重庆,准备召开国会。由于熊克武勾结败退陕南的刘存厚卷土重来,攻占成都,刘湘亦克合川,直逼重庆。对此,孙中山十分愤怒,他说:“川局复变,甚诧!熊、刘勾结,何以竟未防及?……吾人之驱逐熊氏者,实因于救川救国之计,根本不能相容。”10月13日,杨沧白离渝赴沪,向孙中山请命。14日,非常国会也宣布离开重庆。

4.辅佐孙中山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

1920年10月23日,杨沧白抵达上海,向孙中山汇报了四川的形势,孙中山对他慰勉有加,鼓励他继续为民国努力奋斗。11月29日,随孙中山去广州,负责机要文书。此后,许多重要文稿,都出自杨沧白之手。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委员会参议院、众议院联合在广州举行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由于陈炯明怀有野心,对当时中央各机关的经费严加截留,孙中山遂命杨沧白为国民党本部的财政部长,负责筹措军费,执掌机要。杨沧白随即回上海,筹募军资,襄赞北伐。

1922年6月15日,陈炯明公开叛乱,围攻观音山粤秀楼总统府。在上海的杨沧白得知这一消息,忧急万分,立即与张继等召集旅沪的党内同志百馀人,联名通电全国,痛责陈炯明的叛逆行径,引起各界强烈关注。孙中山到上海后,布置全面讨逆,恢复广东。10月18日,电令入闽各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而广西驻军,以滇、桂军实力最强,杨沧白与滇军有旧,孙中山遂秘命杨沧白等前往游说,几经洽商后,双方答应接济一切,出兵讨逆,孙中山随即命杨希闵为滇军总司令,刘震寰为桂军总司令,合力讨陈。讨贼军克容潭,下梧州、肇庆等地,直逼广州,陈炯明败退惠州,于1923年1月15日通电下野。各路讨逆军进入广州,欢迎孙中山回粤。20日,孙中山委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胡汉民为广东省长,杨沧白为宣慰使,处理一切善后事宜。杨沧白写道:“赴粤遂陈之举,余与君(卢师谛)皆阴受孙公命,以迎滇军。大本营立,余长记室,君为军长,中更多难。君与余尽瘁以辅翼大元帅孙公。”“十二年,滇、桂、粤联军驱陈炯明,进攻广州,克之。复迎孙公返粤,称大元帅,庶堪辅之。”3月2日,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成立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委杨沧白为大元帅府秘书长。

几经挫折后,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心改组国民党。1月26日,与苏联代表越飞联名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10月25日,在广州举行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委胡汉民、杨沧白等九人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组织国民党新的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从事国民党改组事宜。会议决定来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28日起,临时中央委员会举行了多次会议,决定了改组大计,并由杨沧白执笔共同研拟了国民党改组宣言内容。11月30日,正式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宣言》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宗旨,作了具体的说明,实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改组之先声。

由于驻守广东境内的滇军与当地居民常有争执,情况很不稳定,广东人对杨沧白的呼声最高,孙中山遂于1924年1月29日任命杨沧白为广东省长。时值国民党“一大”开会期间,孙中山发布此项任命,足见其重要意义。杨沧白就任广东省长后,力求打破省界的嫌怨,促成彼此间的合作,在支援军事之馀,还着手教育,除积极支持黄埔军校外,还与邹鲁合力筹办国立广东大学,培育后进。

由于杨沧白深得孙中山器重,遂遭到蒋介石、戴季陶等嫉恨,他们造谣说杨沧白“挟滇军以自重”,“介石云:我一日不去则粤局一日不安”。杨沧白得知此等流言,认为他的人格已受到“无恒之辱”,十分气恼。5月23日,他奋笔写了一封长信给大元帅府秘书长廖仲恺,提请辞职,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认为:这封信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杨沧白从此退出政坛的政治声明,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揭露了蒋介石的政治阴谋。本来,杨沧白自癸丑违难日本东京,因陈其美认识蒋介石后,两人关系一度十分密切,他说:“余所论交者乃至狭,最天下之英,而余得异省友率不过二三人。有方外人焉,曰曼殊,其次则肖纫秋,其次则世顷所哗某闻人者”,“世顷所哗某闻人者”即指蒋介石。他接着又说:“然曩时固尝与余深交,且谬以师余,而为之正文字者也。”然而,蒋介石为了自己早日出头,独揽大权,便造谣中伤于他。这时,杨沧白才真正认清了蒋介石的本来面目。他认为:“如介石者,岂非堪平昔误认为死生患难之交耶?一旦反目,狞恶至不可堪,其所诃责,复皆适得其反。……使介石处我……尚复几微大局前敌计耶?”继而,他凭着一个革命家的政治责任感,发出了“堪微末不足惜,其如吾党之士,天下之人闻而寒心何耶?……先烈血渖未干,吾党主义未眠,先生夙志未伸,诸贤乃操入室之戈,歼灭此数十年历史之党徒,贤者真不可测。……友道衰微,党德沦落”的喟叹。然后,他凭着一个职业政治家敏锐的洞察力,尖锐地指出:“粤祸之发,岂堪思议耶?”,蒋介石此举“不过初锋之一试耳,继此而驱除者,乃大有人在”。凭着革命同志之间真挚的友谊,从事业出发,他提醒廖仲恺,说:“庶堪行矣,后此之责,惟公等好自为之。”

其次,关于杨沧白对国共合作的态度。信中说:“此为某派借赤化为政略者之所为,诚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者也。”原来,杨沧白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不甚理解的。他对靠苏联顾问来建立国民党与共产党有自己的看法,他怕中国共产党成为苏联的附庸。他说:“我拥护共产党,我拥护中国的共产党。”对苏联更是存有戒心。1924年孙中山北上途经上海时,杨沧白与孙中山的谈话可以为证,他说:“当我拜会孙先生的时候,苏联顾问鲍罗廷也来求见。孙先生对鲍罗廷说:‘You Second’后,便开始与我谈话了。我鉴于鲍罗廷在座,估计他懂得一些中国话,就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使鲍不很懂得我们谈的什么。我问孙先生:‘假若中国卷入苏联的旋涡,斯大林要您加入他们的党,您该怎么办?’”尽管如此,杨沧白对国民党内部冒充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在信中仍痛加揭露,他写道:“堪非谓赤化之宜行与否,特假此行彼,为党德所忌。”“一旦反目,狞恶至不可堪。”后来的历史证明,杨沧白的见解是正确的,假革命对革命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鉴于以上两种情况,杨沧白宣告:“从此退休,亦聊以保晚节于他年。.……山野馀生,不复敢与人家国”,以圆其“息肩”、“归隐”之夙愿。对杨沧白的辞职请求,孙中山坚持不允,杨沧白遂“谢死归”上海,居金神父路,过着“卷幔看天容偃仰”、“细草幽花足自娱”的生活。

5.出任司法总长之衷曲

1925年7月31日至12月31日,杨沧白出任北京段祺瑞执政府的司法总长。对此,1926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曾作出如下裁决:杨沧白不得党之许可,私自服官北京,应永远开除党籍。几十年来,这一问题成为杨沧白革命生涯中的绝大污点,而很少有人明白杨沧白当时也有迫不得已之苦衷。

早在1920年10月,杨沧白辞去四川省长职,赴上海向孙中山请命,孙中山便委其负责南北代表会商事宜。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并将其势力伸延到长江流域。曹锟的贿选和吴佩孚的“武力统一”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率先通电反曹。其间,杨沧白受命赴浙江与卢永祥联络,商讨北伐事宜。9月,奉系张作霖为合作讨伐直系,派代表来上海谒见孙中山,具体由杨沧白与之接洽,29日,孙中山特命杨沧白再次入浙,与卢永祥密议,并亲书介函,谓:“子嘉先生执事:时局日非,愈烦筹策,想帏幄多劳,至念。兹有事欲与商榷,特委杨沧白兄前来面达,即希望接洽为幸。此致。并颂筹祺。孙文。”彼此商定与张作霖合作,对付曹锟的政治野心,结成反直的孙、段、张三角同盟。1924年9月,江浙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相继爆发,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于10月25日召集政治军事会议,决定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杨沧白写道:“十三年秋……逐逊帝出宫。……胡、冯、孙均称国民军,胡、孙故同盟会会员,胡尤爱党若渴。”接着,段祺瑞、张作霖亦分别致电欢迎孙中山北上。11月10日,孙中山以中国国民党总理名义,发表《北上宣言》。17日,途经上海时,因杨沧白一直负责孙、段、张三角同盟联络事宜,便特命其由陆路先行至京,试探段祺瑞的诚意。

杨沧白达到北京时,值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其政府由外交、财政、陆军、海军、司法、教育、农商、交通各部组成。由于杨沧白才华出众,当时政坛有“南杨(沧白)北许(世英)”之誉,又是孙中山的亲信,未经他本人允许,段祺瑞便发布任命杨沧白为农商总长。于是,杨沧白前往铁狮子胡同晋谒孙中山,除探问孙中山病情外,还向孙中山面呈了北京政局的情势,当他汇报到段祺瑞的任命时,孙中山说:“我们有一个人在里面也好。”由于杨沧白早有退隐之愿,时因母亲在上海病重,遂返上海探视母亲病情,未就农商总长职。

杨沧白南下上海,张作霖的心腹莫德惠以农商部次长名义代理部务,段祺瑞便改命杨沧白为司法总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杨沧白哀伤逾恒,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更感前途渺茫。旋又发生独子杨洵(右铭)遭上海歹徒绑架之祸,他心情更是难以言表。幸有凌霄(汉舟)、杨虎(啸天)等为其疏通,才保全了杨洵的性命。然杨沧白因此而负债累累,险至一家老少的正常生活无从着落。时段祺瑞迭电杨沧白北上就职,并挂花车迎驾,党内同志多来劝往,于是杨沧白便依孙中山临终遗嘱,7月底赴京屈就司法总长职。可以说,杨沧白此举,完全是孙、段、张三角同盟的结果。不识之人不问孙中山为何北上,而强究杨沧白该不该就任司法总长。此等言论,我们认为,或者是不了解实情,或者是不实事求是。杨沧白就职期间,战争频起,又值段祺瑞与法国订立《中法协定》,承认了多年争执的金法郎案,眼见南北统一无望,抚计忧时,而心力交瘁。他母亲便劝他:“政多刹那,勿以溷苦也。”于是,杨沧白任职仅五月,便辞去了司法总长职务。时因四川内战不休,他不便回川,更因“余尝去职,客北平,旅訾俄空”,回不去,便客居北平,事奉慈母,研事佛学,吟咏遣日,朝夕有序。宦海酬酢,一概谢绝。

11月23日,邹鲁、谢持、张继等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史称“西山会议派”。外间传闻,杨沧白岀席了此会,据查当时与会者名录,并无杨沧白。这一谣传,可能是因为杨沧白与西山会议派的重要人物谢持、张继、居正、田桐、石青阳等有故旧之交而起。他没有公开申辩,而把自己蒙受的冤屈表达在《老去》一诗中,诗云:

老去邠翁百不思,闲来惟与睡相宜。停车访道成孤往,据灶翻经又一奇。盐酱卌年历胡乱,塔铃一夜语风危。金门大隐谁能识,误被人窥笑朔饥。

借周代先王公刘居邠、被夷狄所逼而他去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心境,并从此将自己的居室取名为“邠斋”。

三、拋雏别妻赴国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迅速侵占东三省的沈阳、安东、营口、长春等地。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第五次全体会议,杨沧白已退出政坛,在北京闲居了近七个年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经各方催促,他只身南下,赴南京参加会议,共商国是。在这次会议上,杨沧白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随即将家眷安顿在上海。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分数路由租界向闸北进攻,驻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推动下,奋起反击,“一·二八事变”爆发。这时,隐居上海的杨沧白亲历了这次战争,他奋笔疾书,写下了大量的抗日史诗,强烈地揭露日寇的侵华行径,热情地讴歌我抗日健儿的悲壮英烈之举,愤怒地谴责蒋介石的投降路线。他在给费敬仲《淞沪御侮记》写的序言中指出:“十九路军及第五军抗日之战……人权神圣战争也。……我军赫然奋起……数数挫敌,欧美咸相惊。……我有捐躯卫国、御日捍患之贤出于其间,而吾民亦若视为患难亡友休戚共之。……而中枢久无战和大计,而天下自是惑矣。”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8月13日,淞沪战端又起,杨沧白则“为诗歌以纪悲壮惨烈之情,悼国殇,励死节”。国民政府移住重庆后,他仍继续隐居上海。1939年5月,汪精卫在日寇卵翼下,公开叛国投敌,并四处网罗社会名流,企图在南京组织傀儡政府。由于杨沧白在国民党中有较高声望,又是四川人,而抗战的基础就在四川,汪精卫便一再企图拉他下水,出任其行政院长,遣使云:“公贫,家累重,年力又衰,何苦困处危地而不自惜。”为了配合汪精卫劝降,日寇又使出一招,由大角海相出面,用三万美金购买杨沧白收藏的明代五彩大花瓶。杨沧白洞察其奸,斩钉截铁地说:“新瓷谢绝出售!”在重庆,亦有人散布谣言,“杨沧白即将出任汪记政府的行政院长”、“丁默村奉汪命晋谒杨沧白”、“汪杨即将晤面”等等。杨沧白在重庆的亲戚何铮写信询问,杨沧白回信说:“下走作人自有本末,所争乃在千秋,岂黄口小儿所能诬蔑者。”并寄上《新号》诗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说:“此将以示百世者,不似今日之言行异致也。”诗云:

新号分齐楚,群追绪律踪。风前几垂柳,海上一孤松。书史千秋重,河山半壁空。老夫自迂拙,槁项甘长终。

“齐”、“楚”是金人南下所封汉奸刘豫、张邦昌的王号,“绪”、“律”指汉武帝时投降匈奴的汉奸李绪、卫律,喻讽汪精卫等丧心病狂的叛国投敌之徒。杨沧白自喻为“海上一孤松”,表明自己宁愿“迂拙”、“槁项”以死,决不附敌苟生的坚定信念,并十分感慨地写道:“嗟乎!吾人今日既有兵火之苦,复有生活之压,甚且有名誉之危,其不愤而染红者几稀矣。”

为了摆脱汪逆的纠缠,杨沧白离开上海,虽“护照已备三月”,然“以钱刀之迫,以盲目出游,所费当足沪寓三月之粮,俯顾诸孙,岂忍不备而去”。后得朋友支持,于1939年11月11日,杨沧白依依与家人诀别,只身潜赴香港。16日,乘飞机飞往陪都重庆,共赴国难。《新民晚报》以《最难风雨故人来——在沪严拒汪逆利诱,杨沧白先生昨抵重庆》为题,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

由于杨沧白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在国民党军政界有相当号召力,且四川地方势力又要求“川人治川”,蒋介石曾找杨沧白面晤,说:“杨先生是本党的老同志,当前国难当头,四川的重庆已成为陪都,四川是非常重要的,请你出任四川省主席,才能更好地巩固这个大后方。”后又邀他出任国史馆馆长或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他均推病不就。

杨沧白二十年川外漂泊,返渝后景物虽在,人事全非,敌机惨炸,难忍目睹。整天感伤国难,思恋千里之遥的亲人,心情极为忧郁、沉重。1941年8月6日,他夫人詹淑则在上海病故,他更是大恸深哀,久久不能自已。一年后,值其爱妻一周年忌日,杨沧白在重庆南岸病逝,伉俪情深,冥冥中似有天意注定,享年六十二岁。子一,名洵,字右铭,媳李立芳;孙四:同玮、同武、同瑾、同渝,均在沪。

杨沧白遗体按国葬礼仪,安葬于重庆东温泉。1943年7月19日,国民政府在杨沧白毕生事业发源之地的重庆府中学堂旧址,建立了“杨沧白先生纪念堂”。1948年,杨森等筹资在这里建立了“沧白图书馆”。重庆人民还辟“沧白路”,纪念这位辛亥老人。

四、杨沧白的诗歌

杨沧白的诗歌,由于其“所争乃在千秋”,当世未及刊行,后因诸种原因,亦未及时整理,故多有散失,虽早负盛名,世人也难赏其全貌。今辑杨沧白诗千馀首,颇有先睹为快之感。惭愧的是,笔者于诗毫无修养,以下所谈,难免贻笑大方,亟盼贤者宏论之作早日问世。

现就杨沧白的诗歌,结合其经历,分为三个时期:1.1924年(甲子)以前,为其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所感所叹;2.1925年(乙丑)至1930年(庚午),为其隐居北京时期的所吟所哦;3.1931年(辛未)至1942年(壬午),为其隐居上海、重庆时期的所忧所愤。

1.1924年(甲子)以前

杨沧白自幼聪颖好学,读书极为闳博,早年从华阳名儒吕翼文治经史词章,文笔斐然,被视为奇才。吕翼文为拟古大家王闿运高足,杨沧白的诗歌颇受师承之影响,故杨沧白在他的《论诗绝句百首》中,对王闿运极为推崇,诗云:“学古中兴集大成,史书端自笑谈生。即今高吟江山满,逸注何人解独行?”《石遗室诗话》论王闿运诗云:“湘绮五言古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正,惟其莫能辨,不必其为湘绮之诗矣。”

杨沧白在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之馀,闲暇以诗自娱。其诗皆因事抒发,托物寓义,随时成咏,写情赋景,要取自如,出语沉蕴而含情绵邈,不失魏晋六朝清越、硬朗风范。就其内容而言,大多为对革命活动的感叹,如《送友人游学日本》之“收我忧时泪,霑君越国衣”,《九日永宁作》之“漂零书剑仍今我,破碎河山属阿谁”,《成都送士志入京》之“忽将血泪向时倾”,《咏怀八首》之“慷慨怀苦心,感愤切捐躯”,《归国赴英士约》之“九死犹能为国谋”等,皆为一时代表之作。不愧称诗人之诗,革命家之诗。

其《咏怀八首》云:

天地谅不息,万物宁有初。扰攘尘网间,乃尔生吾徒。悲忧中夜积,潸泪盈襟裾。邻虎方眈逐,所惧在沦胥。慷慨怀苦心,感愤切捐躯。励志惜时难,功名安所图。

晨兴理群鞅,夕息译文赋。末俗黯无欢,清思托豪素。既览颉诵篇,复博佉卢趣。道丧颇有年,斯文若或遇。废书辄叹息,中途亶多故。

奄忽岁云逝,辞家远行游。去去无所营,薄以写我忧。时危需异材,大泽遥相求。散金岂云惜,国事良所谋。奔走不皇宁,望门为暗投。殁者或无闻,存者长系囚。幸自远缯缴,念之发狂羞。

维昔明社墟,建虏方入关。铁骑纵衡驰,杀人如草菅。骸骨弃不收,贞孀为污奸。赖有数遗民,痛号空林间。倡义屡颠蹶,著书馀忧患。敻哉夷夏防,后世兴驽顽。

海外有名国,日法美瑞西。服膺欧哲言,民气如虹霓。馀治尚共和,执政与民齐。群类纳轨方,国宪明堪稽。斯风东渐日,魂梦切攀跻。喋血更争之,忽若俱醉迷。终焉达所愿,中夏臻福禔。

伊余癯眇姿,气猛干云天。十岁诵仓雅,十五罗陈篇。二十始结客,瀛海讫幽燕。匪直慕游侠,志欲灭腥膻。咄哉三户雄,一举锉秦坚。大义揭日星,响应彻穷边。蜀士建汉业,予亦乐执鞭。始难下三巴,鸡犬谧无喧。俄顷阅沧桑,千载光籍篇。

愁思忽不乐,跨马出邙北。荒冢一崔嵬,朔风何凛冽。昔我同盟友,伏尸为拯国。顾念秘誓言,中心怆欲裂。桀犬何哓哓,天地生蟊贼。懿德自古沦,杀身亦何益?

杨沧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辛亥革命发生、发展、成功的全过程,以五言叙事,和盘托出,读起来通篇畅达,神韵天然,宛如汉魏六朝作品,足见其拟古之独到。

诗如其人,杨沧白内心深处一向奉行的“隐”的思想,在他的诗中,亦时时流露出来。如《佛图关春莫闲居》之“晚凉新燕啄轻泥”,《晚归佛图关》之“避地与人远,巡檐共鸟还”,《山峡歌》之“愿得峡中老”,《途中寄内》之“胡不结茅居,耕馌娱空山”,《上海金神父路新居二首》之“卷幔看天容偃仰”、“细草幽花足野娱”等等,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遗韵。

2.1925年(乙未)至1930年(庚午)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北京段祺瑞政府又腐败无能,国内军阀亦内战不休。杨沧白抚膺忧时,无计匡复,遂隐居北京,“亦聊以保晚节于他年”。这一时期,杨沧白谢绝一切宦海酬酢,读书甚勤,作诗甚多,其《闭户》诗,反映了他当时的精神面貌。诗云:

闭户多清课,当窗半绿阴。客游夷馆足,书味夜灯深。洊乱今何世,偷安竟此心。馀年隐朝市,故是夙抽簪。

而所作《乡病》、《冬苋菜》、《春夜望月有怀故山》、《中秋都门见月作》、《都门杂兴》等,多为漂泊游子思怀故乡之作。《乡病》云:

郁结梦三刀,心飞故国遥。溯舟一水广,归骑万峰高。腊脯思清灏,春蔬忆冷淘。平生爱方物,乡病敢辞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沧白于1927年撰作的《论诗绝句百首》,此作继杜甫《戏为六绝句》、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及王士禛《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恢宏发展,论及自汉迄清历代主要诗家,熔诗学渊源及诗家评论于一炉,学足以逞其思,辞足以达其意,纵横驰骋,文茂理惬,不啻为一部完整的中国诗史,不愧称为学者之诗。诗成,杨沧白兴奋异常,即有《寄觙石居》云:“嗟余老废空诗癖,解闷新夸百首成。”

3.1931年(辛未)至1942年(壬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寇逞其淫威,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杨沧白南下上海,一反往昔抑郁、沉闷的心情,奋笔为诗谴责日寇的侵华行径,热情讴歌我抗日英烈,大胆揭露蒋介石等的不抵抗政策,承杜甫、陆游歌行律体,得其神韵,着笔沉雄、高亢。

《壮烈》云:

壮烈东战场,亡伤十万师。大难正今日,中国有男儿。血肉糜机弹,音声厉鼓鼙。不仁问天地,何意乱华夷。

《闻南京夷军屠杀至数万悲怀有作》云:

杀气熏天白日昏,惊闻虏将有啼痕。八千子弟宵呼渡,十万人家昼闭门。黎庶心伤待埋骨,元戎胆破未招魂。繁华佳丽俱灰烬,谁问凄凉黄叶村。

《秘盟忽漏始以考虑为词而无显拒长期抗战良用忧疑慨然有赋》云:

秘盟剧城下,倏已漏人间。隐约烟中幕,凄凉乱后山。苛条邻属地,奇耻绝瀛环。独有将军庆,风波自在还。

1939年,杨沧白凛然拒绝汪精卫诱迫,孤身返渝。作《离沪赴行都有作》,诗云:

抆泪娇孙怆别情,老宁轻命不轻名。深惭赴难方今日,苦说还乡近始成。横海楼船非御敌,行空天马未稽程。频年樗散无长策,终拟山居学耦耕。

杨沧白回到他阔别二十年的重庆后,感触良多。在陪都各种表面文章下,他为河山沦丧,当局腐败,世道艰危,频繁空袭而仰天长叹,痛心疾首。日成一咏,所咏春风、夏雨、秋月、冬雪,或赞一草一木、一鳞一羽,或酬答友人,无不充满时代气息,大多感时、愤事、忧国、思亲之作,其萦念家国之情,溢于言表,多可作为史诗诵读。

《哀陪都》云:

寥落陪都意黯然,盘庚无复更思迁。化城乾闼何由值,焦土阿宫绝可怜。大屋高门馀鸟啄,颓垣断瓦有人烟。重来朝市多非故,未得空斋一宿眠。

《六月五日敌机夜袭时重庆城内大隧道窒息死万馀人闻之悲愤作歌》云:

城乌夜啄枭声恶,狂寇机鸢晚犹作。忽闻隧道骇变生,窒息骈尸莽盈壑。愁月云阴黯澹明,天公忍泪不能倾。孰意修罗在尘境,万人一夕如秦坑。大块噫气群生息,洞中炭养尤忧积。何缘牢锁不开关,重门严闭无风入。生道杀民昏岂知,草菅儿戏安得辞。更传临命惨呼急,军吏铁面方无私。老夫聆此悲心骨,夜半唯馀万家哭。长日城头纷鬼车,裂衣啮指惊相哗,防空奇耻污中华。

《狗来谣》云:

狗来狗来,飘摇九垓。贵妇顾笑,喂以乳糜。何物中委,见狗升天不可阶。云中隐仙吠,那恤港畔哭声哀。吁嗟乎!生男勿喜女勿悲,人何寒瘦狗何肥。不闻一人至,但闻八狗随。庸媪何郁郁,筐箧何累累。城中有口,皆为狗开。羡嫉怨詈,唯意所裁。

狗来狗来,狗不自来。獠奴牵之,御气乘风回。贵妇尔何人,艳名轻夏姬。侍寝曾当禅让时,面首今矜神武姿。能作胡语,胡俗端可师。狗舌从翻控鹤奇,以兹形影不相离。噫吁嘻!狗之来国,胡有人哉。

《晚登渝故城》云:

巴曼古城头,雄关据上游。兵车四国会,日夜大江流。锦水思诸将,青门隐故侯。黄昏望烽火,愁说海风秋。

1941年,爱妻詹淑则在上海病逝,杨沧白伉俪情深,每检遗札,莫不热泪沾巾,所作悼亡诗数十首,尤情至而辞工。《悼内詹夫人四首》之一云:

患难相从四十年,岂期一瞑让君先。脱簪救国平生事,随舶将亲赖尔贤。弱息共哀摧陨地,诸孙已大跃呼天。它时歇浦寻遗桂,老去神伤剧可怜。

综上所述,杨沧白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历代诗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多发古人之幽情,抒当今之感愤,其爱国主义主题是十分鲜明的;其次,杨沧白的诗歌,多随时感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绝无无病呻吟之作;第三,杨沧白的诗歌,多因事而作,以写实叙事为主,其《癸丑违难纪事二百韵》效王闿运《独行谣》,堪称代表之作。

五、杨沧白的书法

杨沧白在从政之馀,尤其是1925年隐居以后,积极从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除每天坚持六小时读书,致力于诗歌创作外,还研索古玩,以翰墨自娱。其书翰隽逸潇洒,神识静远,彬彬然有晋唐法度。笔者因整理杨沧白遗作之便,有幸观其诗稿、书札遗墨,然因自己才疏学浅,无能品识,现据董其祥先生的研究,把杨沧白的书法成就,简要介绍于后。

1947年,何鲁先生曾题杨沧白致何铮书札,认为:“邠翁人品高洁,其书札得晋贤遗意,近三百年中莫能及也。”何先生的见解是深刻的。有清一代书法,嘉庆以前,学书者崇尚自宋迄明以《淳化》、《大观》等帖为蓝本的“帖学”,时人传移摹拟,家家赵文敏,户户董其昌,一步一趋,不出篱范,乾隆之际,金石文字纷纷出土,摹拓本流传日广,加之丛帖一翻再翻,不仅神韵消失,而且谬误百出。帖学路穷,“碑学”代之而兴,故嘉、道以还为碑学期。习者初尚隋唐碑刻,继法北朝摩崖墓志,后追秦汉金石,以至殷周甲骨。几取钟、王、褚、欧、颜、柳、苏、黄、米、蔡之席,而代之以石鼓籀文、秦篆汉碑、四山摩崖、龙门石刻、两爨、瘗鹤、六朝墓志。降至民初,末流学碑者,模仿金石残缺剥蚀痕迹,波磔转折有如锯齿,完全失去了书法艺术的意味。

杨沧白当书学衰颓之际,在书法传承上,接受家学渊源,旁及师友的熏陶感染,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运笔结体与唐人褚遂良临摹《兰亭序》相近,结体严紧,外形婀娜,内含刚劲,神韵潇洒,飘飘然有帝子乘风之象。可谓承先人之坠绪,挽狂澜于既倒,与并世诸贤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民国诸贤,学北碑者,或如郑苏戡的长枪大戟,面目狰狞如纠纠武夫;或如李瑞清矫揉造作,波磔锯体如百衲沙弥。学南帖者,或绪董其昌之馀绪,骨瘦如柴,弱不胜衣;或承赵文敏之馀唾,以侧媚见长,肉不胜骨;或结体如算子,运笔如枯藤,以此狂怪涂抹,掩盖其不学无术之实,风流所至,比比皆是。而杨沧白独不阿世所好,振帖学于末流,开当代书法之先路,其有功于书学,影响至深且远。

杨沧白书迹流传甚多,就其大类而言,一是书翰手札,诗文稿件,信笔挥洒,毫不经意,而天趣自然,毫无造作之感。如《致廖仲恺书》,计二十五页,洋洋洒洒千五百馀字,一气呵成,有意在笔先、笔断神联之妙。二为官场应酬、亲友互赠之单条横披等,大都乘兴而作,流传不多。非至亲密友,杨沧白概不以笔迹付人。虽短幅小轴,亦能传之后世。

  1. 杨沧白:《致何彦异书》。
  2. 胡汉民:《答山父》。
  3. 余大德:《朱之洪挽杨沧白联》,载《巴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4. 向楚:《杨庶堪传》。
  5.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6. 章炳麟:《赠大将军邹烈士容纪念碑》。
  7.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8. 马宣伟:《杨庶堪》,载《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二册。
  9. 向楚等:《蜀军政府成立前后》。
  10. 向楚:《杨庶堪传》。
  11. 周开庆:《杨庶堪先生的生平与功业》,载《近代中国》(台),1980年总第12期。
  12. 熊克武:《辛亥革命前我参加的四川几次武装起义》,载《辛亥革命回忆录》(三)。
  13.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一篇《中国同盟会》。
  14.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15. 向楚:《杨庶堪传》。
  16. 现藏于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
  17. 陈新尼:《重庆早期的革命思想和组织》,载《四川保路风云录》。
  18.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19.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列传,《卞烈士传》。
  20. 卞稚珊:《卞小吾遇难纪实》,载《重庆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21. 陈新尼:《重庆早期的革命思想和组织》,载《四川保路风云录》。
  22. 向楚等:《蜀军政府成立前后》。
  23.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24. 周开庆:《杨庶堪先生的生平与功业》,载《近代中国》(台),1980年总第12期。
  25. 《记朱叔痴先生》,载《民国四川人物传记》(台)。
  26. 李铁夫:《同盟会在叙永活动纪实》,载《辛亥革命回忆录》(三)。
  27. 杨沧白:《杨詹夫人事略》。
  28. 林思进:《哭杨沧白四首》,载《清寂堂集》。
  29.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30.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31. 林思进:《沧白贻诗留别依韵奉答》,载《清寂堂集》。
  32. 向楚等:《蜀军政府成立前后》。
  33. 民国《巴县志》卷二十。
  34. 杨沧白:《李公裴知五十寿序》。
  35.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36. 杨沧白:《杨詹夫人事略》。
  37.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38. 向楚等:《蜀军政府成立前后》。
  39. 《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第五十八页。
  40. 《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一三五、一三六页。
  41. 向楚等:《蜀军政府成立前后》。
  42. 杨沧白:《张懋隆传》。
  43. 向楚等:《蜀军政府成立前后》。
  44. 邹鲁:《四川光复》,载《辛亥革命》,第六册。
  45. 民国《江津县志》前事记。
  46. 向楚等:《蜀军政府成立前后》。
  47. 《四川保路运动档案选编》第三一一、三六五页。
  48. 向楚等:《蜀军政府成立前后》。
  49. 邹鲁:《四川光复》,载《辛亥革命》,第六册。
  50. 张培爵:《蜀军政府始末》。
  51.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52. 张培爵:《赴京通告》。
  53. 杨沧白:《勋二位工商总长沪军都督陈公其美墓志铭》。
  54. 杨沧白:《先烈张列五先生手札题辞》。
  55. 赖建侯:《胡景伊投靠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载《四川军阀史料》第一辑。
  56. 赖建侯:《胡景伊投靠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载《四川军阀史料》第一辑。
  57. 杨沧白:《英译〈癸丑违难二百韵〉自序》。
  58. 《杨氏事略》,载《中央日报》1942年8月12日。
  59. 杨沧白:《勋二位工商总长沪军都督陈公其美墓志铭》。
  60. 胡汉民:《答山父》。
  61. 马宣伟:《杨庶堪》,载《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二册。
  62. 《民国川事纪要》,(台)四川文献研究社。
  63. 杨沧白:《勋二位工商总长沪军都督陈公其美墓志铭》。
  64. 杨沧白:《勋二位工商总长沪军都督陈公其美墓志铭》。
  65. 《民国川事纪要》,(台)四川文献研究社。
  66. 《民国川事纪要》,(台)四川文献研究社。
  67. 《民国川事纪要》,(台)四川文献研究社。
  68. 杨沧白:《致熊克武书》。
  69. 《民国川事纪要》,(台)四川文献研究社。
  70. 杨沧白:《办团治匪布告》。
  71. 杨沧白:《致军政府电斥钱能训以此次和议破裂归咎南方电》。
  72. 《民国川事纪要》,(台)四川文献研究社。
  73. 《民国川事纪要》,(台)四川文献研究社。
  74. 杨沧白:《追赠陆军上将卢君墓表》。
  75. 杨沧白:《田公神道碑铭》。
  76. 温嗣芳:《与杨沧白闲谈二三事》,载《巴县文史资料》第三辑。
  77. 杨沧白:《致廖仲恺书》。
  78. 杨沧白:《居上海金神父路新居二首》。
  79. 《民国川事纪要》,(台)四川文献研究社。
  80. 杨沧白:《田公神道碑铭》。
  81. 杨沧白:《哀启》。
  82. 杨沧白:《〈淞沪御侮记〉叙》。
  83. 赖肃:《杨沧白先生行状》。
  84. 杨沧白:《致何彦异书》。
  85. 潘为涵等:《辛亥革命元老杨沧白先生》,载《巴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