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安县乳洞岩石刻的特点及其分类——《中国乳洞岩石刻之研究·前言》

广西兴安县乳洞岩石刻的特点及其分类
——《中国乳洞岩石刻之研究·前言》

一 桂林山水与乳洞岩的石刻

今天,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日本也是脍炙人口的。这一句七言本来见于南宋广西路提点刑狱王正功之作《权府经略提刑大中丞公宴贺之诗》(嘉泰元年1201),但明清人则认为始于宋代大文豪范成大对桂林的评价(1)。范成大任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1175)赴新任地成都,路上著成《桂海虞衡志》,其中在第一篇《志岩洞》中提到“余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士大夫洛南南者少,往往不知,而闻者亦不信。……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现今的桂林市,唐、北宋称为桂州,至南宋绍兴三年(1133)升为静江府。范成大介绍读书岩、伏波岩、栖霞洞等三十余所岩洞,都在桂林市内或近郊,接着提及郊外说:

以上所记,皆附郭可日涉者。余外邑岩洞尚多,不可皆到。兴安“石[三]乳洞”最胜,余罢郡时过之。上、中、下亦三洞,此洞与“栖霞”相甲乙,他洞不及也。

“附郭”即府治临桂县,说到其他周边诸县的岩洞中“最胜”者,首先举出“兴安石[三]乳洞”,这就是今天被称为“乳洞岩”的钟乳洞群。宋代兴安县,即今桂林市辖兴安县,唐名全义县。乳洞岩在县西南约6公里的董田村。范成大赴成都时,途经此地作诗,题为《兴安乳洞有上中下三岩妙绝南州率同僚饯别者二十一人游之》。至今“右十八人同游,至能之侄若、男莘侍行。岁月及道号在上洞”的题名石刻尚存在“中洞”内(2)

“乳洞”,今又称“乳洞岩”。《说文解字》云:“岩:崖也,山边谓之崖。”“岩”不只谓山崖,还谓洞穴。在广西地区,喀斯特地形发达,一般用“岩”指钟乳洞。例如《桂海虞衡志·志岩洞》云:“龙隐洞、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有大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别有洞门可出,岩在洞侧。”“岩”与“洞”本有差别,“洞”是像隧道般的一条横着伸长或穿通的,“岩”是像石室、石屋般的岩层中凹入较深大的部分。而同书云:“叠彩岩:……太半有大洞门,入洞行十许步,则曲转,穿出山背。”“雉岩:亦江滨独山,有小洞。”“佛子岩:……山崒起莽苍中,山要有上中下洞。”“岩”殆谓石山,中有洞穴,故往往称“洞”。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山》云:“崖下曰岩,岩下有穴,而名岩穴也,有水曰洞,无水曰府。”明时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云:“与客坐闲谈横州山水佳胜,……彼人呼‘洞’曰‘岩’。”故范成大云“乳洞有上中下三岩”。还有,“乳洞”本是一般名词,是指有石钟乳的石灰岩洞,相沿成习,变为专有名词,如“泰山”、“长江”等。

范成大是一位代表宋代的大文豪,在南迁之后的宋朝,自负熟知包括北方的天下山水名胜,据他的了解,兴安县“乳洞”“妙绝南州”与桂林“栖霞洞”相比美。栖霞洞即今七星岩,早在隋唐就很有名。众所周知,桂林以奇山及其岩洞驰名中外,范成大的《志岩洞》中说“天下第一”,直到今天以栖霞洞为桂林岩洞之最。范成大拿她相比,可见对“乳洞”的评价非常高。因此可以说兴安县乳洞岩也是足以向世界夸耀的名胜地,然而至今她的存在不仅在中国国内,即使在桂林当地,也无人所知。

兴安乳洞,山水景胜地,与桂林栖霞洞相媲美,也曾吸引了众多游人。古代风习,文官骚人探访名胜,题名题诗,留下刻石。清代著名金石学者叶昌炽《语石》(1901年)提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兴安乳洞,唐时属桂州,位于今桂林市北约70公里,当南下北上之路线,即“唐宋士大夫度岭南来”的必经之地。笔者曾对桂林石刻作过实地调查(3),经此得知,在桂林市区及其周边,现存唐宋石刻最集中者乃兴安县乳洞岩。并且,若干石刻除外,皆为摩崖石刻。桂林市摩崖石刻现存数量虽为全国之首,然而唐代石刻尚甚少,并且不集中。兴安乳洞岩多有唐代摩崖石刻,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并且大多在洞內。

石刻分类,按照内容的分法,至今仍为主流,如叶昌炽著的《语石》、杨殿珣编的《石刻题跋索引》,均很有名。然而从形状上分类也是可能,并且是必要的。例如清代冯云鹏编著的《金石索》说道:“古者方曰‘碑’,圆曰‘碣’,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亦曰‘石刻’。”还有《辞源》解释“石刻”说:“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4)这是考虑到石刻的形状、存在状态而进行的定义及分类。实际上,民国徐乃昌编的《安徽通志稿》在《金石古物考》中将“石刻”分为“碑志”与“摩崖”,还有最近何华军著的《广西历代石刻档案述略》提到“两大类型”,也分为“碑刻”与“摩崖石刻”。笔者赞同此类分法。凡石刻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石板为材料的碑碣、碑志,二是在山体岩面上直接镌刻字画的摩崖。但,后一类有必要再细分类,一则洞內,二则洞外,笔者提倡的分类将在后详谈。今按照“碑碣”与“摩崖”两种分类来说,乳洞巖岩现存的唐宋摩崖石刻数量可能超过桂林市区现存的几所摩崖的集中地,这一点也允称中国第一。然而乳洞岩作为名景胜地的知名度已经失去了,几乎无人得知唐宋石刻的存在,虽然在民国时期及“文化大革命”前后官方做过正式调查(5),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对其进行学术性的研究,似乎还没有认识到其高度的价值。

如前所提,乳洞岩其地离桂林较近,唐宋石刻集中存在,但在清代中叶就几乎不被人所知。例如清代谢启昆编《粵西金石略》(嘉庆六年1801)15卷,收录的乳洞石刻仅有南宋李邦彦所撰的《三洞记》(建炎三年1129)一件。然而据笔者的调查及考证,现存的唐代石刻有六件,至于宋代石刻,至少也有20件。其中有僧侣及无名诗人文士之作,不仅如此,还有范成大的题名、张孝祥的题榜、方信孺的题名题诗等高官名人为数不少的作品。而且这些石刻也不是分散在一座大山中的,而是集中在极其狭窄之处。其数量也不少,主要是唐宋时期的石刻,约有30件,很有可能原来有40件左右,在全国来看,这也是极其罕见的。

《粵西金石略》也仅收录了一件,直到现在都不为人知,因此清代奉敕编撰的《全唐诗》、《全唐文》等当然没有收入,即连整理最近发现的石刻等资料补遗而编成的《全唐诗补编》、《全唐文新编》、《全唐文补遗》、《全唐文补编》也都未收录。现存石刻,不仅作为千百年前的历史文物而贵重,而且作为补遗《全文》、《全诗》的资料,其实际价值则更高。一般来讲,宋代石刻从数量上看,比唐代骤增,从年代上说,比唐代晚几百年,现存率较高,因此文物价值比唐刻还要低,然而乳洞石刻宋人作品数量较多,都可以作为文史资料,价值很高。著名人的作品虽然有些收在新编的《全宋诗》、《全宋文》,但错脱不少,据此可以校勘,并且有不少作品在最近新编的《全宋诗》、《全宋文》及《全宋诗订补》中尚未收入,据此可以补遗。同时,以此为史料,也可以了解到诗人文士官僚等人的平生、事迹,也可以补充史书记载的遗漏,订正其错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