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这世界有两种人,一种人从小就知道这辈子要活成什么样,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种人特别幸福。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十岁就在作文大赛里获奖,二十岁就出诗集,他读很多书,他说这辈子写出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就是他的梦想。
另一种人就是我这样,懵懵懂懂地往前走,哪儿有光就往哪儿去。这种人会辛苦一点、无奈一点,当然,也可能会丰富一点点。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知道了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对于我来讲,真正有这种感觉,真正开始知道要去哪里,是在大约三十岁的时候了。
一边走一边摔跤,一边总结一边调整,做很多事,慢慢成长,慢慢找到一点方向,慢慢开始坚定。
很小的时候我个子矮,坐第一排,特别听老师话,老被班里同学欺负,那个时候爱读书的学生是不招小朋友待见的。长大一点了才明白,要想扎进人堆里就得同流合污,于是做出一个坏孩子的样子,和大家疯玩儿,跟老师吵架,深夜和小伙伴一起偷邻居家地里的甘蔗,一边偷东西还一边骂人,不告诉任何人其实被吓得尿了裤子。
拧巴的人生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再大一点,初二那年我突然就比班里所有的女生高了,比我同桌的男生还高,加上人又瘦,站哪儿都一眼就能认出来。那个时候我见到比自己矮的男生总是很不好意思,跟人说话都是一副抱歉的样子,身体垮下来,头埋着。
总怕跟人不一样,总想在一个群体里得到认同,淹没在人群里才会有安全感,从来没有坚定过这一辈子要成为怎样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我三十岁之前的人生,有很多朋友、会处世、待人热情、宽容、善良、周全……就差八面玲珑了。这些差不多是别人对我的评价,好像也是我乐于接受的评价。但我究竟要去哪里?不知道。
读书、打工、做导游、当演员、考研、上讲台、进电视台、做记者、做编导、做主持人、做制片人……三十岁之前这些词语构成了我的生活轨迹。做导游的时候我还是学生,进电视台的时候我是老师,在讲台上我仍然是个主持人,我力所能及地做很多事,我足够聪明和努力,命运总是给我安排过多的选择,我总是按照大家给我的评价和定义去选择、去活着。
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所有的选择都基于别人或者我想象中别人希望我成为的样子,我把真实的自我深深掩埋。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必须学会融入才不至于看起来那么寂寞,你必须学会这个世界上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规则,在“做自己”和“取悦他人”之间找到平衡。很长时间,我对这努力经营出来的样子感到满意,但内心很清楚,这不是生活的真相。直到开始做裁缝、做个手艺人,我才发现:不要去做那些对的事情,而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我进一步发现:能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养活自己,还可以这么有乐趣,挺好。
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年纪越大,我越知道当个手艺人的好,只用打磨自己,只用做好分内事,无须讨好,无须谄媚,无须看人脸色。古人说:“无须黄金万贯,只需一技在手。”做个堂堂正正的手艺人,更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我依然害羞、敏感、任性、冲动,越活越像小时候,总是把时间浪费在自认为美好的事情上,相信所有微小的细节才是生活的本质。我只有躲在自己本性里时才是最舒服的。常常累得不行了,回到家还是舍不得休息。读书、做手工、种花,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些在别人看来可有可无的事情对我却异常重要。有朋友问,你怎么那么好的精力啊,工作已经很累了,还做这么多别的事。他们不知道,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是不会感觉到累的,就像没有一个沉迷于电脑游戏的人会觉得打游戏累。
几块碎花布,在你的拼接下会变成让人惊讶的模样,飞针走线间,它们开始生动,开始有自己的风格和气质,开始拥有精神的含义。一颗植物的种子,埋进土里就会慢慢生根发芽,你给它浇水施肥,它就能慢慢长成你希望的样子。这些琐碎的过程在我看来,美好得很。在简单的手工劳动里,可以和自己对话,与自己相处,安住自己。
二〇〇九年我怀孕了,在那段长长的时间里,手工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生活,那时候我喜欢上了拼布,找来各种碎布头,把它们缝成我想要的样子,常常缝着缝着,一抬头,天就暗下来了。
从那时起,我的生活就和手工有了亲密的关系,到现在,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
有人说,“忙”字拆开来看就是“亡心”,人一忙,心就没了;也有人说“忙”就是“盲”,忙起来,眼睛就看不见了。所以,手工多好啊,它让你慢下来,让你有时间“养心”“养身”“养生活”,让你有时间去“看见”。做手工的过程中,你必须是心平气和的,你不能急,当然,如果你爱做手工,你就是心平气和的,你也不会急。所以,如果你真心去做,你就会丢失“快”,得到“慢”。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匆忙的世界,如果不是被这手中的小物件吸引,还真难找到一段你独自面对自己的时间,沉下心来让身体投入到一项简单劳动中,而精神也会得到放松。
一切发生得那么自然。某一天,我突然想要一双鞋子,一双小时候一直想要但却得不到的丁字皮鞋,逛遍了商场也找不到那种原始的、不花哨的丁字皮鞋,在我的想象中它散发着童年的味道、原始的气息。得不到我就把它画在纸上,后来经过乡下一家皮鞋作坊,我走进去问那个正在埋头做鞋的师傅,你能帮我做出来吗?他看了看我递过去的图画,说,这个多简单啊。
无数次的沟通后,我想象中的鞋子终于摆在了我的面前,而这双鞋子从一个想法到图纸再到最后成品的过程也被我用文字和图片呈现在网络上。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居然也有人和我一样,想要一双这样的皮鞋。你要知道,在我真实的周遭生活里,大家对我做出这样一双鞋子完全是不以为然的态度,大多数人并不需要这样一双没有装饰、不流行也不时尚的鞋子。网络那么大,世界那么小,我凭借着这双丁字皮鞋寻找到了同类。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除了做鞋子,我还做衣服,所有我做出来的东西,首先是我自己想要的,我不用取悦任何人。但是,必然的,这世界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
以前,我想让自己淹没在人群里以此获得认同,而如今做手工让我明白,寻找安全感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但最可靠的是:内心的坚定和从容。判断和取舍人和事物的标准也超级简单—有益身心。
对于手艺人来说,人生都很慢,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一辈子总还是得由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向前,我们才能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生活的美好,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只想做个认真过日子的人
《岛屿书》里说:“没有什么比自我选择的孤独更能解放人了。”回想这几年,我的生活正是在不断后退,退到了日子的深处。
脑子里闪过过去几年的点点滴滴,觉得好,好得“世事皆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
我把家里几大箱礼服、正装,还有一大堆化妆用具打包送人,离开了电视台。然后,我向工作了十年的大学递交了辞职书,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体户。
我逐渐从一个主持人、教师,变成现在这样,每天面对电脑、面对画纸、面对成堆的布料,会画图、写字、做衣服的裁缝。写想写的字,做喜欢的衣服。我开着一家淘宝店,卖自己工作室设计制作的衣服和鞋子,赚钱养活自己。我想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
收到一个女孩子发来的邮件,她说:
已经悄悄地看着你好多年,从地震,从最美主播,从宝宝,从一本书,从湖南电视台,从远家,从爱与坚守,从跌倒到仰起头,给我们一个笑意盈盈。初识你,是我自认为最悲观的时候,其实也是最小女孩、最弱不禁风的时候,是你让我看见,原来这世上还有一个女子在那么努力地向着阳光走去,从简单到繁复,又终究回归简单。可以说这几年也是我成长的几年,我和你年龄相仿,好多次是你给我活着并好好活着、快乐活着的勇气和信心。想到哪就说到哪里,只是想说,谢谢你,真的,谢谢你的坚持、爱与平常。
坚持、爱与平常,我想这几个字是对我人生的祝福。我没有她说得那么好,但会努力做到不辜负。我与她不相识,但相较那些饭局上、活动上、应酬交际中的“熟人”,我们更懂得彼此。
带女儿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游园活动,领到一张卡片,在卡片上盖满八个章就可以领到最大的礼物,操场上有八个游戏点,做完一个游戏就能盖上一个章。家长们带着孩子在各个游戏间穿梭,“快点快点,加油加油”,周围全是这样的声音。女儿却不愿意加入这些游戏,她就坐在操场边上认真而享受地看着这热闹的场面,我不催她,就这么坐着,和她一起看,慢慢觉得其实坐在这里当个旁观者也很好啊。女儿的内心比我小时候强大多了,她没那么容易被挟持。
这世界是那么丰富,有些人把日子过成段子,有些人把生活当成舞台,自己就是演员,还有人怀抱理想、努力奋斗、让人仰望。可是,也需要有人躲在角落做一个认真过日子的人吧,我愿意是那个安静的听众,听自己,也听世界。
我理想中的生活是这样的:世间万物,花是花,草是草,你是你,我是我。只有拥有了这样的自由,才是美。
自由不是你想成为什么就能成为什么,而是你不想成为什么的时候,你可以不成为什么。
我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我不再出门奔赴一场又一场的聚会,不用说自己不想说的话,不用刻意经营关系,不用在焦虑中入睡,然后被闹钟唤醒。
生活就是要贴着自己的性情走,你是什么人就拿什么腔调,别跟别人去凑热闹。凑热闹,热闹终归不是你的。不眼红别人,不抱怨自己,走一条自己的路,越是安静,越是能听到自己与外界召唤灵魂的声音。
生命就是一场燃烧
我们很多时候会提到“生活”这个词,但仔细想想,其实它有点空。什么是生活?生下来,活下去?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专门来研习怎样生活呢?
记得有一位葡萄牙诗人写过:你不快乐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只是经过了它。有的地方也翻译成: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我觉得还可以换一个词:你没有觉知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只是经过了它。当然这样一换就没有文学的意味了。关于“觉知”,我只是想表达:不一定是感受快乐、幸福、欢喜,而是说你要有感受力去感知到你每一天经过的日子。
做一个有心的人,在平淡的生活里发现诗意。很多人都在说,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意。这个说法我们应该改一下,生活不止有远方的诗意,也会有眼前的诗意。我们要去学习生活,其实就是要学习怎么样在自己的生活里发现那些吉光片羽,我觉得这是特别不容易,但是又特别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事情。
曾在公众号发过一句话:“痛苦让人清醒,而快乐更需要用心驾驭。在这不完美的人世间鲜明地活着。”痛苦也好,快乐也罢,做一个有感知有觉知的人,而不是像一块木头一样,过了一天、过了两天、过了三天都是一样的。
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快乐这一天才没有白过,而是要保持一种觉察。快乐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幸福也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我喜欢的一位作家柏杨说过一句话:“直到眼泪流枯,变成笑容才是人生。”
其实就是要真真实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知道轻松和悠闲从来也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我们应该去拥抱情绪,逐渐获得心灵的深度,然后长出那种有力量的温柔,或者是一种气度,这才是值得全力以赴的。
梅姨也说:“带上一颗破碎的心,使之成为艺术。”每个人的生活里肯定有伤痛,这不是说经历很多很多之后心破碎了,我们就对一切有了免疫力,不是。而是应该让这些伤痛,转化成为一种创造力,让它成为你对生活更加深刻的洞见,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不完美的人世间继续活得那么鲜明。
有很多人,他们很忙。他们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养家,他们空下来的时候也很忙,忙着喝茶、忙着旅行、忙着瑜伽、忙着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最后当然也要忙着发朋友圈)。他们真的是把自己填得很满,特别害怕闲下来,特别害怕无聊,特别怕找不到事做以后的那种空茫。但这很多人里的大多数,心里还是空的。
在远家草木染课堂上,我曾经遇到过好几位学员,认真观察下来,我发现有些人刚刚进入我们课堂的时候话特别多,会停不下来,可是到底说了什么呢?仔细听,听完以后,其实什么重点也没有,只是用语言来填补那种空虚和尴尬,所以嘴巴不停不停地说,让话语装满空间。但是慢慢通过一些学习之后,我发现她们变得沉默了,没有必要说话的时候就不说话了,能够体会到那种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待在一起不说话也觉得很舒服,也能达到交流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是很多人没有的,大家都特别怕停下来,怕无聊。然而无聊多么有必要啊,一个人无聊时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根本的不同。
我们的品牌有一句宣传语:“在物质世界里寻找精神的含义。”我觉得这句话也诠释了我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离不开物质,我们每个人都是依赖物质而存在的。我们需要赚钱,也需要养家,但是我们更需要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去追求精神方面的含量,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的表面。物质可能是我们的起点,但一定不是终点。
有次研习生活社邀请我聊一聊“文艺和本事”,我觉得本事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它是基础,它是出发点。只有把这个出发点立住了,我们才可能去讲文艺,讲精神。但是呢,文艺也不是说多么昂贵的东西。看一本书的成本有多高呢?一本书是很便宜的,它只是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
我以前在电视台做主持人的时候,会有一种焦虑,我觉得做主持不是本事,只是因为我比较幸运吧,就可以坐在那里说别人写好的话,就可以拿工资,这种本事我觉得太随意也太随机了,它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但是做衣服之后,我会觉得这是我的本事,我就靠我的本事去赚钱。好好做衣服,做出好衣服,自然会有人喜欢,那我就一件一件地做,一件一件地去赚钱,赚取我应该赚的那一份报酬就好了。
有一次和贝壳聊到一个话题,我们说到共同认识的一个人,很有钱,但是在去年,一千多万一下子就花光了,这个人当然就想不通。实际上,这个人赚得这一千多万的过程挺轻松的,虽然没有犯法,但有很大的投机的成分。我觉得钱是怎么来的,最后可能还是会怎么去,当钱来得过于轻松的时候,失去它其实也是很容易的。
也有人喜欢讲天分,我觉得本事一定是勤奋的结果,天分只能说你的起点可能比别人高一点,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拼勤奋的,远远达不到你要拼天赋的那个地步。天赋不叫本事,本事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领。
做衣服的这些年我也在慢慢成长,也更有定力了,并且懂得了深深进入一件事情能带来特别大的快乐和巨大的幸福。
其实我人生的功课就是专注,我就是一个缺少专注力的人,我对很多很多东西都有兴趣,兴趣来了就要去做,经常会同时做好多事情,把自己搞得很累。但是做衣服这件事,可以说真的是我做得最好的一份关于“专注”的功课了,我人生的一个大功课。
其实生命就是一场燃烧,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已找到了让我足以燃烧一生的功课。
时间的礼物
这世上可能很多东西是假的,但我今年满四十岁了,这件事情是真的。
也没啥好感慨的,大多数人都能活到四十,更多的人已经活过了四十。前两天遇到英姐,那天是她生日,我问她,满五十是啥感觉。她说,过了三十她就对年龄无感了。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酷。我说,还挺期待自己的五十岁,那时候孩子都大了,终于可以像她那样,彻底为自己而活。
都知道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她下一句说的是,“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会那么痛快。”这倒是真的,年龄越大,越对得失没那么在意了。不过我并没有彻底失去对世界的感知,仍然是一个努力想活得明白却常常迷糊的人,看见春天微风里的柳枝还是想哭,还会莫名被一首诗打动……而且,谢天谢地,还有梦有焦虑。
从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走出来(八岁前的世界没有电,每天晚上点煤油灯照明),到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被无处不在的“现代文明”包裹的环境。其间种种,言难尽,意难平。
哪样的人生值得羡慕?应该是丰富吧。多一种生活经验,等于多活一次人生。回想我这丰富的四十年,这辈子是撞了大运。
而且,还总觉得好戏才刚刚开始。
那天在《新青年》作客,三十岁的思斯也问我有没有焦虑年龄这回事,我的回答是:
三十岁的时候比现在更焦虑年龄,那会儿在电视台,压力来自工作吧,现在反而放松些了。人在变老的同时,时间会附赠礼物的。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冒牌天神》,里面有段话,大概意思是:当有人希望自己有耐心,你认为上天是直接给他片刻的耐心,还是给他一个获得耐心的机会?当有人企求自己更勇敢,你认为上天是直接给他一时的勇气,还是给他锻炼胆量的机会?又或者,你渴望和伴侣的关系更亲密,那上天是直接给你们片刻欢愉,还是给你们一个共渡难关的机会……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品质,年轻时不曾拥有的,时间和经历都给我了。勇气、信心、爱,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来说,并不是生来就有,都是岁月给我的礼物。
节目里也谈到“新青年”这个词。生于一九八〇年代,和九〇年代的同事比起来,差别也似乎不大,优点就不说了,但我们都有一样的局限。我认识的七〇后就会好些,老实说,他们其实更自由、更开放,他们有过比现在更好的人文环境。我总觉得,生而为人,还是应该有更辽阔的视野和使命,余下的人生要努力活出这一部分。
思斯还问我,有没有同行者,心灵上的同行者。说实话,很少。每个人的成长步调是不一样的。当我在某个时刻,体会到了某种东西,我常常发现,自己是一个人站在这里。但这没什么不好,这很好。或许是年龄带来的礼物吧:年轻时怕孤单,怕跟人不一样,现在不怕了。
虽然我自己是做衣服的人,但是我一直觉得衣服并没有那么重要。我特别希望我做的衣服能够帮助女性把“我这样到底好不好看”“我这样穿是不是能让大家喜欢我”这些负担给放下,我希望一个女人穿上我做的衣服之后能够忘记我做的衣服,全身心投入到她自己的生活里,衣服不再成为她的负担,外貌不再成为她的负担。
一个做衣服的人希望通过做衣服让更多人认为外貌没有那么重要,这是一个悖论,一个看起来矛盾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它是值得我去努力的方向。
通过做衣服我想告诉大家,衣服没有那么重要,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认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这就是时间给我的礼物。
因为想不变,所以看起来我总在变
执着于一件事情,往深处行才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广度和深度,这是我过去几十年一直没有意识到的。我总是面临太多的选择,在选择面前一度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为此得意。可是,过多的选择和机会一定更好吗?
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那些有力量的人,他们往往称不上世俗意义上的优秀,他们有很多毛病,他们没有过多的选择,只是生活选择了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他们稳稳地接住了这被动的选择,从而开始主动地努力和慢慢地获得。
相反,那些拥有过多资源和机会的人,一辈子左顾右盼,在鲜花和掌声里渐渐地迷失了自己。
我说的是有力量,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是每天临睡前可以平静安宁地对自己说一声:今天,我对自己满意。
在藏传佛教里,活佛的遴选有很多步骤,其中一个是拿一堆物品在有可能是转世灵童的面前,让灵童自选,灵童会在一堆物品中选择那个多半是最不起眼的物品,那是他的前世旧物。以此确定,他就是他。
我们不是活佛,我们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但是人生的选择与放弃,谁都需要面对。
面临的选择过多,或者你选择了过多的东西,其实是不会有满足感和幸福感的,这个时候你只看得见欲望,而欲望怎么可能填得满呢?
越长大才越明白,投入到一件事情里去,哪怕偏执、哪怕不被理解、哪怕孤独,幸福是会从那一件事的深处开出花儿来的。
到现在,每当我面临选择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这个选择是不是我可以承担的?是不是和我本来的性格相符的?会不会影响我目前在做的事情?能不能让我的生命更完整?如果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反之,我会果断舍弃。
而且,慢慢地这样做了,就会惊讶地发现:你越来越不需要做出选择了,人生正在向你呈现出不需要选择的道路,那条路就在那里,你只需要往前走就好。
于是,走着走着就成今天这个样子了。
冥冥中一定有一股力量把我拽到了今天,上天给每个人不同的使命和任务,这儿撞一撞那儿碰一碰,你以为不公平呢,你以为老天给你开玩笑呢,其实呢,所有的遭遇都是为了让你朝一个方向去,只是你不知道那个方向通往哪里而已,没关系,上天知道,命运知道。
啊呀,有好多话想说,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说,那些感觉到的东西,文字是说不出来的,它们长在身体里,在每一个毛孔里窜进窜出的,所以会有诗歌啊,能写诗的人真幸福。
就像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秋天的到来,人只要有了盼望,日子就算漫长,也是甜蜜的漫长。可是,秋天有秋天的好,秋天过去,有冬天的好。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协直到变老。
我就是要慢慢地过日子,每一天都长长的。
我要活在细节里,不是目的里。
比如,做一件很满意的衣服。
比如,我还在写字。
因为做过太多的事情,常被人说我做事情全凭兴趣,率性而为,是个没有耐心和恒心的人。开了几年农家乐,转了;做了几年主持人,辞了;教了十年书也离开了,身边最亲近的朋友都这样定义我,我自己有时候都快信以为真了。
但,不是。
因为内心有坚持,因为对自己有要求,因为从未放弃成长,因为要保持灵魂的干净,所以会根据外部世界的变化进行调整。因为想不变,所以看起来我总在变。
变去变来,不过是想守住一些自认为应该守住的东西。
活在细节里而不是目的里,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用生命的姿态去追求有美感的人生
“她站在那儿,用确定的但又轻微的声音和我说话,她纤细的手指轻拈桌上的尘土,她聆听,清扫,她与她身上的那件淡蓝衣衫达成默契,彼此相信,她用她特有的步调走过去,坐在窗前写一封信……她的生命状态,她整个的人生就像是一件作品。”
这是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女人,是我梦想中最美好的女人的样子,“她整个的人生就像是一件作品”,这是我能想到的对一个女人的最高评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就像画家用画笔在白纸上作画,歌手在台上演唱,设计师用面料搭建衣裳,总有一类人,用他们的整个人生作为材料和工具,不断呈现着一件流动中的好作品。
今天突然想起这句话,也提醒了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追求一种有美感的人生,而不是世俗的所谓成功和幸福,那么,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艺术家:你的作品就是你的生命状态。
很多人问我梦想是什么,这是个特别不好回答的问题,想通上面这个意思之后,我试着作如下解释:我的梦想就是把每一时刻的自己安顿好,尽量让人生变成一件作品,而不是产品。
追求有美感的人生,懂得节制和分寸,在各种事物之间找寻平衡点。
节制和分寸,不要以为只有在减肥者面对食物时才需要,事实上,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求分寸感。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散乱的世界里,你要时刻清醒才能做到对过盛的物质保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同时,面对各种碎片化信息你还得保持警惕不让它们入侵了你真实的生活,这些,都是分寸。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里写:“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缘由。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而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进行的温柔试探。”茶道如此,艺术何尝不是?人生亦作如是观。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但追求完美的姿态却可以变成美。这听起来有点宿命的悲伤,悲伤就对了,适当的悲伤也是美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懂得快乐为何物。
丑人多作怪,不是说长得难看的人同时会做让人讨厌的事,而是,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最基本的审美力,那么他做的其他事也可能漂亮不到哪里去。这个看法根深蒂固,以至于影响到了我对很多事物的评价,比如给孩子选绘本,往往只看封面就能确定要不要买,封面的美丑决定了我对文字风格、故事含义等一切的判断。再比如,我删掉了几个订阅的文学类公众微信号,原因不是他们的内容差,而是我受不了他们粗糙的排版进而失去了阅读的欲望。还有,我曾经碰见过一个诗人,他完全不符合我对诗人的想象,后来我读到他的诗,果然不是我认为的好作品。
美是一种道德和礼貌,你有责任营造一个美的环境和自身,这是你对自己的责任,也是世界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花儿开了,小草绿了,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小朋友看见一只小鸟从天空飞过会冒出感叹词,你用一上午的时间默默清扫房间,隔壁大爷清晨背着手从窗前走过唱起小曲……这些都是美的。美在具体而又微小的事物中,美通过细节呈现宏大,从而让某种感情或精神走向永恒。
从做衣服出发,
往更广阔的方向行进,
贴近日常,不在意时间的洪流,
独立,谦逊,理性,“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