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总序

“新课标”以及根据“新课标”编定的国家统一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是: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有可能在课堂上就得以完成,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课堂学习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语文学习的完成须有广泛而有深度的课外阅读做保证——如果没有这一保证,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我在有关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课堂并非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所在,语文课堂的空间并非只是教室;语文课本是一座山头,若要攻克这座山头,就必须调集其他山头的力量。而这里所说的其他山头,就是指广泛的课外阅读。一本一本书就是一座一座山头,这些山头屯兵百万,只有调集这些力量,语文课本这座山头才可被攻克。一旦涉及语文,语文老师眼前的情景永远应当是:一本语文课本,是由若干其他书重重包围着的。一个语文老师倘若只是看到一本语文教材,以为这本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那么,要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有些很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往往采取一种看似有点极端的做法,用很短的时间一气完成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而将其余时间交给学生,全部用于课外阅读,大概也就是基于这一理念。

关于这一点,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加之深入的理性论证,语文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这所谓的课外阅读,究竟阅读什么样的书?又怎样进行阅读?在形成“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这一共识之后,摆在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让人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

有关部门,只能确定基本的阅读方向,大致划定一个阅读框架,对阅读何种作品给出一个关于品质的界定,却是无法细化,开出一份地道的足可以供一个学生大量阅读的大书单来的。若要拿出这样一份大书单,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既可以让他们阅读到最值得阅读的作品,又可避免因阅读的高度雷同化而导致知识和思维高度雷同化现象的发生,则需要动用读书界、语文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等领域和行业的联合力量。一向有着清晰领先的思维、宏大而又科学的出版理念,并有强大行动力的浙江文艺出版社,成功地组织了各领域的力量,在一份本就经过时间考验的书单基础上,邀请一流的专家学者、作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阅读推广人,根据“新课标”所确定的阅读任务、阅读方向和阅读梯度,给出了一份高水准的阅读书单,并已开始按照这一书单有步骤地出版。

这些年,我们国家上上下下沉思阅读与国家民族强盛之关系,国家将阅读的意义上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无数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阅读推广人四处奔走游说,并引领人们如何阅读,有关阅读的重大意义已日益深入人心。事实上,广大中小学的课外阅读已经形成气候,并开始常态化,所谓“书香校园”已比比皆是。现在的问题是:阅读虽然蔚然成风,但阅读生态却并不理想,甚至很不理想。这个被商业化浪潮反复冲击的世界,阅读自然也难以幸免。那些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写作、阅读推广以及和各种利益直接挂钩的某些机构的阅读书目推荐,造成了阅读的极大混乱。许多中小学生手头上阅读的图书质量低下,阅读精力的投放与阅读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更严重的情况是,一些学生因为阅读了这些质量低下的图书,导致了天然语感被破坏,语文能力非但没有得到提高,还不断下降。如果这种情况大面积发生,我们还在毫无反思、毫无警觉地泛泛谈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之意义,就可能事与愿违了。现实迫切需要有一份质量上乘、定位精准、真正能够匹配语文教材的阅读书目以及这些图书的高质量出版。

我们必须回到“经典”这个概念上来。

我们可能首先要回答“经典”这个词从何而来。

人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书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到了今天,图书出版的门槛大大降低,加之出版在技术上的高度现代化,一本书的出版与竹简时代、活字印刷时代的所谓出版相比,其容易程度简直无法形容。书的汪洋大海正席卷这个星球。然而,人们很清楚地看到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事实,那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我们根本不可能去阅读所有的图书。于是一个问题很久之前就被提出来了: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读到最值得读的书?人们聪明地想到了一个办法:将一些人——一些读书种子——养起来,让他们专门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事业和职业,然后由“苦读”的他们转身告诉普通的阅读大众,何为值得将宝贵的生命投入于此的上等图书,何为不值得将生命浪费于此的末流图书或是品质恶劣的图书。通过一代一代人漫长而辛劳的摸索,我们终于把握了那些优秀文字的基本品质。这些被认定的图书又经过时间之流的反复洗涤,穿越岁月的风尘,非但没有留下被岁月腐蚀的痕迹,反而越发光彩、青春焕发。于是,我们称它们为“经典”。

阅读经典是人类找到的一种科学的阅读途径。阅读经典免去了我们生命的虚耗和损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图书的阅读,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充实和扩张。我们在这些文字中逐渐确立了正当的道义观,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字里行间悲悯情怀的熏陶,使我们不断走向文明,我们的创造力因知识的积累而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并因为这些知识正确性,从而保证了创造力都用在人类的福祉上。阅读这些经典所获得的好处,根本无法说尽。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经典无疑也是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明智选择。

这套书,也许不是所有篇章都堪称经典,但它们至少称得上名著,都具有经典性。

2018年7月15日于北京大学

点击名著

关于作者

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她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得两项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她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

关于内容

《居里夫人自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居里夫人的自传,她用直白坦诚、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其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以及作为科学家的生活轨迹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细腻、敏感但又强大的女性形象。第二部分是由居里夫人撰写的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展现了比埃尔·居里高尚的人格魅力。书稿记录了两位并肩战斗的科学名人的人生,从中体现出来的致力于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德至今仍值得世人学习。

关于特色

从波兰一个普通家庭走出,成为彪炳人类史册的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走的是平常人的不平常之路。本书是她亲自撰写的传记,她用朴实真挚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和比埃尔·居里的人生之路。爱因斯坦曾评价道:“尽管她只是平静地叙述,但仍然能让我们看到她坚强的意志、纯洁的心灵、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而公正的判断。”这是优美感人的励志书,也是广受各国读者欢迎的个人传记之一,被誉为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通用教科书”。

时间规划

《居里夫人自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居里夫人自传》,从“成长历程”“从事研究”“经历战争”“美国之行”四个方面真实再现了玛丽·居里的人生历程;第二部分《比埃尔·居里传》,从居里家族写起,着重展现比埃尔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满腔热忱与矢志不移。

本书建议在一周内完成阅读。你可以参考下面的阅读规划进行安排,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阅读规划任务单】

专题探究

围绕感兴趣的阅读任务,自主设计实践活动方式,并分小组进行探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专题一:我所认识的居里夫人

选取“阅读规划任务单”中任意一项阅读内容,完成相关任务。小组成员以“我所认识的居里夫人”为话题开展交流,完成居里夫人的“画像”。

指导:◆小组成员根据“阅读规划任务单”阅读相关内容;

◆提炼、概括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所得;

◆整理完成居里夫人的“画像”。

专题二: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综合《居里夫人自传》内容,探究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成长历程等对居里夫人最终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影响。

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查阅居里夫人生活的时代、家庭背景及其成长历程;

◆小组讨论各项要素对居里夫人致力科研工作的影响;

◆归类整理所得结论。

示例:华沙当时在俄国的统治之下,年轻的居里夫人加入了华沙的一个由热心教育事业并具有共同学习愿望的波兰年轻人组织的学习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她认识到: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为了达到这一美好的目的,每个人都必须完善自己,并共同分担社会责任,尽其全力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并最有效地去帮助别人,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必将走向进步,走向美好。居里夫人说:“这段时期的这番经历更加坚定了我今后学习、深造的决心。”居里夫人也由此远赴巴黎求学并最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专题三:居里夫人的日记

《居里夫人自传》文笔朴实无华,体现了她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行文风格。借助于她的日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她内心的细腻与强大。精读《亲人驾鹤去空留思念情》,适当地进行批注。

指导:◆小组成员选读居里夫人日记《亲人驾鹤去空留思念情》;

◆感受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并完成精读和批注,进行组内交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