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锦衣卫

最后的锦衣卫

但凡改朝换代的岁月,也是豪雄忠烈迭出的时代。平民之家多出豪雄,对于世家,则多见忠烈。忠烈者,为殉王朝而死难之谓也。忠烈的故事既惊心动魄又令人百感交集。怀着这种感悟把目光凝聚于明清鼎革之际,血雨腥风的厮杀中,一位罗家忠烈子弟便翩然走来。

这是最后一个锦衣卫的故事。

他叫罗熙,字子元,号兰畹,父文缙,祖罗轸,生于明崇祯年间,为鼓磉洲罗氏第九代传人。不知是不是祖父罗轸有过戎马生涯的缘故,罗熙生而奇伟,痴迷武艺,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四乡皆闻其勇武绝伦。许多传奇故事也流传开来。《株洲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载:

其家府前有二石狮,各重数百斤,双手并举,面不改色。又常白马素衣,手执一鞭。与一群儿童相约,各以竹竿挑黄泥,罗熙策马而过,能有污其马和衣者,奖百钱。群儿竞相投之,百数十次,终无一能中者。

这样的记载或许过于神奇,但是民间口口相传数百年,言之凿凿,绘声绘色,不由得我们不信。总之,他是湘潭一带家喻户晓的传奇。

罗熙不仅勇武,文章功底也是不错的,在鼓磉洲罗氏族中,他属于蕨山堂大宪公一支,这一支罗氏子弟书生济济,文质彬彬,家人便劝罗熙以文博功名,可他慨然回答:世乱如此,书生何以安天下,大丈夫当沙场捐躯以报国!于是毅然投军,继罗栋和罗轸之后,他开始了又一代罗家子弟的戎马生涯,和他一起投军的还有堂弟罗玮。

此时大明王朝已经穷途末路。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自尽于煤山。随之多尔衮率清兵铁骑入关,击败李自成,取明而代之,顺治皇帝迁都于北京。此时江南还是明朝藩王余部的天下,在一帮遗臣拥戴下,先后建立若干政权,号称四帝一监国,抗清血战依然赓续了十余年,史称南明。湖南就是南明和大清血战的前线沙场。主持南明军队在湖南抗清的主官叫何腾蛟,职位是湖广总督,在南明王朝一度是最高军事统帅。作为世家子弟的罗熙和罗玮兄弟均在何腾蛟帐下效力,这是他们兄弟俩依据正统观念做出的选择。

何腾蛟是贵州人,在崇祯朝当过南阳知县,后辞官归里,默默无闻,是明亡之后的抗清斗争使他来到历史的舞台中心,成为南明重臣,官封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统领南明抗清部队。他最大的功劳就是招安了几十万溃散的李自成农民军,使南明王朝实力大增,一度收复了湖南全境,使南明王朝的势力覆盖湖南、江西、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七省。在南明历史上,何腾蛟是一位临危受命的忠臣,抗清态度也十分坚定,可惜他没有统帅气度和格局,做事既缺乏主见,也缺乏组织能力,还患得患失,对招安的民军不敢完全信任,对清兵也有畏惧心理,加之部下都不太买他的账,所以统领三十万大军的何腾蛟,在与清兵周旋时屡遭败绩,多次出现孤身逃窜的局面。结果,他被叛徒欺骗,仅带几十人的卫队入湘潭空城被俘,绝食七天,不屈死节。

在湖南人的心中,何腾蛟也是一位知名的英烈人物,但是作为军事统帅,也被许多学者诟病为误国罪人。这些史学评价都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即人治天下的信念,国家兴,必是圣人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国家衰,必是昏君奸佞祸国殃民,总归是要找一个代表人物来负历史责任,至于制度设计如何倒不怎么在意,结果就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悲欢离合。

其实,何腾蛟即使有雄才大略,也无法挽救大明。此时,大明王朝的自信已经从心理上崩溃,根本没有复国勇气,更不用说希望。顺治元年(1644),清王朝迁都北京,同年南明政权在南京建都,第一件大事就是派遣使臣向大清皇帝祈求通好,提出了南北分治的方案,可见毫无斗志,只求偏安一隅。偏安政权是没有话语权的,南明使臣递交的方案遭到清政权断然拒绝。次年,大清铁骑发动了南征,南明政权土崩瓦解,主子连连更迭,兵败如山倒。其实清军嫡系八旗兵仅10万,加上蒙古同盟军约7万,总数不到20万。有学者说,实际横扫大明江山的清军总兵力仅10万,而南明军队还有百万之众,清军之所以能摧枯拉朽,除了八旗铁骑确实彪悍勇武,主要是大明气数已尽,人心尽失,明军不是望风而逃就是叛变投降。此时的南明王朝内部还钩心斗角,为争王位正统,为保帮派实力,内讧不断,尤其是官军与归顺的农民军之间猜忌严重,号称百万之众的南明军队,实际是一盘散沙,一帮乌合之众,只能苟延残喘而已。由此说来,何腾蛟的无能也就不奇怪了。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有几人愿意殉葬?王族苦苦支撑,那叫屁股指挥脑袋,无可奈何,臣民的忠心,那叫愚昧。但是罗熙却看不清这种大势,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思考这类问题,族谱中说,他一门心思就是要效法岳飞精忠报国。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冲入烽火狼烟,在绝望的征战中,始终不离不弃大明王旗。他在何腾蛟的军队里转战五年,浴血搏杀,以显赫军功升为正四品的广东游击,还获授安远将军。与他一起投军的族弟罗玮也被任命从五品千户。大概也正是因其孤胆忠心,加上超群武功,罗熙被桂王看上,调至身边,担任了锦衣卫副总兵,晋授奉国将军。

在明代,锦衣卫是侍卫皇帝的军事组织,兼有收集军政情报和抓捕重大案犯的功能。锦衣卫是皇帝的亲信,个个武功高强,耳目灵敏,行为果断,权力极大,在保卫皇帝的名义下,他们想动谁就动谁,连皇亲国戚都不放在眼里,谁也不敢轻易招惹,总归是为所欲为、威风八面的主。不过当南明王朝已是强弩之末时,锦衣卫无论是权力和威风都成明日黄花,主要功能也就是护卫永历皇帝四处逃亡而已。罗熙为锦衣卫副总兵,用今天的话,大约是二把手,以他的武艺和忠心论,这倒是不奇怪,而要当一把手,除了武艺外,还要和皇帝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权谋之道,更要炉火纯青,罗熙只怕还不够格。说到这要解释一下,按明制,锦衣卫总管一般叫指挥使,罗熙如果是二把手,应该叫副指挥使才规范,但是多处史料都明确记载,他是副总兵。这是否意味着锦衣卫的机构里还有许多层级,因而他未必是二把手?我们不得而知,总之,邑志称他是护卫桂王的一道长城,应该是成立的。

有史料表明,南明最后执掌锦衣卫的是权臣马吉翔(当然还有别的说法),那可是个八面玲珑的主,谄谀有术,残害忠良。人说,“永明之有吉翔,犹福王之有士英也”。不知为何,这样一个奸佞之人,居然追随永历帝到最后,被杀于缅甸,说是殉节于南明也不过分。罗熙就和这样一个人格复杂的上司拍档。罗熙的为人,家乘说“自负勇略,不能下人,当事者多忌之”,其间的委屈和纠结可想而知。就这样,罗熙一路护卫着一个昏庸而狼狈不堪的逃亡之君,居然也坚守到最后,护送永历皇帝进入缅甸,实在也是奇迹。

罗熙护卫桂王亡命天涯,肯定有许多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故事,但是族谱没有记载。后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南明彻底灭亡。罗熙回到故乡,也绝口不谈当年事,于是我们对他的这段经历所知甚少。我们只知道,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朱由榔仓促逃入缅甸,罗熙带领部下和清兵有过一次极为惨烈的厮杀,伤亡惨重,部下四散逃亡。罗熙无力回天,长叹一声,也隐匿山林。邑志留下这样文字:“熙在后收溃兵,追赴不及,大兵至,从者尽散,脱身间道归。”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