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我亲·我思·我在

序|我亲·我思·我在

读完支嘉霓的《四分之一荏苒》,感慨良多。是什么让一个90后女孩子如此老成,面对生命面对未来清晰而又茫然,是时候远走却又恋恋不舍。这是一本高考后和上大学之间的一本书,既是结束,也是开始。高考的确是一道分水岭,如同围城的城垣,多少人潇洒地走出,多少人又逡巡不前。我是一个备受高考折磨的人,因为没有考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又不能补习,内心一直有一个隐形的裂痕,每每在梦中,在每年热闹的高考季,伤口就会洇出殷红的血晕。所以我羡慕考中理想大学的学子。支嘉霓这本书意图在高考这个人生很重要的节点,总结、回味,对过去作一了结,面对人生过渡期的大学生活,规划不同的人生,至少是不同于过去的人生。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事情,高考结束,有一本书值得去写;如果没有写,就看看支嘉霓的《四分之一荏苒》。

支嘉霓让我写序,我迟迟不敢接受,毕竟我们年龄相差太远,互联网时代,几岁就有了代沟,何况差一代人,我与她爷爷支海民是好朋友。我怂恿他写序,他不写,用什么“医不自治”搪塞。支嘉霓介于90后与00后之间,是洛川作协最小的作者之一,她的加入,让作协顿时年轻不少,也让我这个名不符实的主席增加了口若悬河的谈资。支嘉霓的文笔与支海民并没有相像之处,但这种执着、痴情、天赋也许是他遗传的。她在一年之内入县作协、市作协、出书,年纪轻轻完成三级跳,保不定她会实现爷爷的梦想。

支嘉霓的《四分之一荏苒》,我可以用三部分六个字概括:我亲,我思,我在。

我亲,主要是支嘉霓写父亲母亲姥爷姥姥等亲情的文章,占去了相当的篇幅,《滂沱大雨·我的父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我要呵护的宝贝》《我想美好,不过如此》等等,无论是少言的父亲,严厉的母亲,搞笑的姥爷姥姥,调皮的妹妹,在她的笔下或沉重或幽默或顽皮,生活的点点滴滴令人动容。都说90后是抱大的一代,自私、低能、冷漠,但支嘉霓的笔下是浓浓的亲情和不舍。父亲不苟言笑,却是她背后遮风挡雨的大山。父亲说,“女孩子不一定要打扮出众,但一定不能没有自己的品味。你是女孩子,我经常带你出游是为了让你开阔眼界,懂得自己真正向往怎样的人生。因为你是女孩子,我不希望像书上说的那样,一颗糖就可以哄骗你,一点温情和关心就可以让你死心塌地,女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骄傲……”这是本书中父亲说的最长的一段话,却包含着万千养女儿的父亲小心翼翼与万般呵护孩子的复杂心情。考试时,父亲的车停在路上,警察要贴条,他也不挪,怕孩子出来找不到自己。每次父亲送饭,父女隔着冰冷的铁大门相望,他轻轻地摸女儿脸的动作化解了一切隔膜。滂沱大雨,父亲应该不会来送饭了,在她焦急张望的时候,熟悉的身影出现了,膝盖以下湿透了,女儿准备接父亲,他厉声说:“不要过来!站回去!”直到他淌过水把饭送到屋檐下。这两个感叹号包含多少爱啊。说实话,这些小细节看得我热泪盈眶。我也有这样一个父亲,因为在农村劳作,形象邋遢,我不大愿意在同学面前喊父亲,希望有一位光鲜的父亲让我炫耀。现在想起来真是罪过。支嘉霓的父亲或许不高大,但他所做的睿智而称职,足以配上高大父亲的威仪。在支嘉霓的眼里,母亲比较严格,常常吼她,把她一个人放在饭馆。有一次,父亲和她玩游戏,“我们把妈妈赶出去好不好?”年幼的孩子觉得好玩,和爸爸一起把妈妈“赶”走了。母亲消失了大半天,支嘉霓哭得泪眼滂沱,歇斯底里要寻找母亲。自那以后,再也不敢玩此类游戏了。父母出去给家里的饭店买菜了,把她独自放到那里很久,她觉得被抛弃了,把亲人的电话写在纸上,泪流满面,想叫人打电话给父母,“我——要——你们回来”。支嘉霓在学校食堂把胃吃坏了,母亲小心做饭,在病床上就连喝水都送到嘴上,呵护她脆弱的胃。后来上学,母亲变花样做饭,父亲送饭几乎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事情。高考的几天,瘦弱的母亲冒着酷暑一直等在门外,第一个迎向女儿,安慰她,只要努力就行了。正如支嘉霓说,“家”不是一个房子,不是一个院子,而是有母亲在的地方就是家。用她一句话概括,就是“天地之大唯有你的爱”。姥爷姥姥很有意思,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支嘉霓教会了爷爷抖音,爷爷玩得不亦说乎;教会了姥姥抖音,姥姥就学会了许多生活的小窍门。幸福,有的时候就是享受,看着他们抱着手机如小青年一般入迷,让人忍俊不禁。想到我自己,玩不转手机,常常受孩子的白眼,说学会了方便,还会预防老年痴呆。支嘉霓的妹妹纯粹是个调皮鬼,姊妹两一个周瑜一个黄盖,一来一往的皮,让人好生羡慕。

我思,文章最多,以散文、诗歌出现,富有哲理,充满矛盾和思索。我以为这是最精彩的部分。《行路·路远·远方》《四分之一荏苒》《心中有座城——恰似围城》《山重水尽或许才开始》《不忍离弃,不忍抛离》《道阻且长》《生活无需冠冕堂皇》等等。四分之一的荏苒,仿佛已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对人生已经有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敬畏和沉重。20岁了,如果人生按80岁算,四分之一就要过去了,支嘉霓一直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都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为什么“已经渐渐走到当时充满向往的年龄,为何满心期待不复存在,我的心怎么不再向往。”这大概就是她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吧。书里有篇文章,《心中有座城——恰是围城》,《围城》不只是婚姻,生活本就是围城。要摆脱父母精心营造的温馨、安全、无偿的围城,去孤单单依靠自己或者与人携手建造新的围城,可不就是忐忑不安、恋恋不舍。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种强调本我,又否定本我的做法自相矛盾,晦涩难懂,却如此著名。有一点确信,思想的时候一定是酝酿变化的时候,是最精彩的时候。《行路·路远·远方》,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恋恋不舍离家远行,看着愈来愈小的家乡,愈来愈小的妈妈,虽然不舍,但人总要长大,总要远行。父母的围城已然成为回味、舔舐伤口的老家。“偶有倾盆大雨,偶有柳暗花明,偶有雨后彩虹,大多数的时光淌着寂寞,流年映衬着孤单,只留下两行脚印,左边伴着右边,右边伴着左边,一起孤独,一起沉默。”“我常常将人生看成一段路程,这趟旅行由时间和过往组成。时间冲淡了过往,迎来了未来。那些难捱的流泪的夜,那些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那些痛到极致的失去。你最终会发现,后来的后来,有些刻骨铭心只能存在于过往……你终于明白,行路要继续,无论前一夜是怎样的泣不成声,第二天的太阳是新的,第二天的开始也是新的开始。”支嘉霓无疑是幸福的,疼爱她的父母,温馨的亲戚氛围,对一个刚刚高考完,走入大学,还没有好好享受自由自在的人生又要踏上另一个征程是留恋的不舍的,尤其对于女孩子。可贵的是,她并没有一味地流连忘返,而是毅然而然踏上新的征途。她没有像飞入天空的幼雏,满眼的是新奇、无畏,四分之一的荏苒,俨然已让她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这或许是从父母甚至上一辈得来的硬核经验,亦或是从书本、社会现象中间接体察到了生活的艰难和复杂。无论如何,生活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能敷衍,也不要恐惧,起码的敬畏是应该的。“我们常常向往于生活之上,却又常存在于生活之下,或许在上下的矛盾中,在这向往而又混沌的日子里,我们生活在了生活之中。”我非常欣赏这句话,我们的生活与期望总有差距,意想不到的生活不是不存在,至少是稀有的。懂得了这些,就会不奢望太多,一个小小的成就足以高兴;与过去相比,前进了就足以高兴。“高兴的人总有高兴的理由,悲伤的人总有阻止悲伤的借口。”每个人都想做最好的自己,都想做那个“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但是做好一个普通人才是人生普遍亦或是最现实的意义。支嘉霓说,“我从来不曾多优秀,不曾从小学一路拔尖,也未曾考入名牌大学。从未年少有成,也为少年得志。可我未曾放弃努力,不曾达到最高的顶峰却从未放弃攀登。我想我存在的意义,便是不断地一步步超越过去的自己。”她最后总结道:“苦心人,天不负。”是的,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

我在,主要是支嘉霓内心独白和亲朋写给她的文章。《给我一颗纯粹的心》《原来,你竟是我的唯一》《写给支嘉霓》系列等等,文章并不多,却是X光机。如果说“我亲”是写他人,“我思”将自己隐藏起来,那么“我在”则实实在在,从妹妹的眼中从同学的眼中,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支嘉霓。其实,她不经意间已经暴露了自己,开篇《给我一颗纯粹的心》,可以说是内心的独白,尽管她不会经常这样,但不一定不这样想,这或许是每个人最简单又最难达到的境界。“如果有时间,不要最华丽,穿上最舒适的衣服,不带手机,带一颗纯粹的心,去那呼伦贝尔大草原走一走。不要繁重的行李,只要一颗纯粹的心。我可以选择躺在那碧波般的绿草地上,摆成一个大字,闭上眼睛,嗅着空气中沁人心脾的青草香,嘴角上扬起一丝弧度。”这暴露了她仍是一个孩子,童心仍在,其实我们愿意看到她这样,而不是皱着眉头,过早地面对复杂的生活。令人欣喜的是,她利用自己生活的结余和稿费,去了一趟说走就走的云南旅游。说走就走,经常不行,偶尔一次几次还是行的。我们的问题是太过顾虑,太在乎比较和追赶,太把自己当做宇宙不可缺少的分子,其实你就是你,也就是那么个你,多你不多,少你不少,因此,一生至少有几次抛开一切,随心而行。如果连这都达不到是可悲的。有一本书《瓦尔登湖》,据说顾城死的时候就抱着这本书。我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删繁入简,最自然最原始地生活,可惜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也不是大雅之堂的主流。我们当然也不能要求支嘉霓这样做。她和大多人一样走了中间道路,惧怕告别,却不得不告别;恐惧看不见的未来生活,却义无反顾走下去。果然,有准备的人,总是走得潇洒。支嘉霓在大一就得到了学校、同学的认可,常常有文章见诸报端,自己做的项目又被评为学院一等奖,她的人生开启了开挂模式,我想起了《给我一颗纯粹的心》里的平静和纯粹,可我有什么权利影响她奔跑的姿势,那就让我们祝福她,快跑吧,支嘉霓!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