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引子

座无虚席的豪华球馆,风雨无阻的铁杆球迷,迎风招展的荣誉锦旗,熠熠生辉的冠军钻戒,写满传奇的退役球衣,呼风唤雨的超级球星,万众瞩目的全国直播,滚滚而来的巨大财富……

上述种种盛况,无疑是所有职业球队的共同梦想。

半个多世纪之前,当底特律珠宝商人莫瑞·温斯顿决定创办一支职业篮球队时,他在脑海中勾画的正是这样一副图景。

在先后经历“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彼时的美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复苏阶段,各种新兴产业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钱人们对各种投资机会都跃跃欲试。职业篮球,正是温斯顿认为大有可为的一个投资领域。

温斯顿的眼光一点儿不差。若干年之后,他曾梦想过的种种盛况都成为现实。他当年用1500美金创建的那支球队,最终成为市值超过10亿美金、累计夺得16个NBA总冠军的体坛豪门,影响力遍及全球,在无数球迷心中地位尊崇—只不过,温斯顿自己没能等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这支球队,就是如今被誉为“紫金王朝”的洛杉矶湖人队。

当然,在温斯顿与合伙人C.金·伯林创建这支球队时,它并不在洛杉矶,也不叫“湖人队”。这支球队创立于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由于温斯顿的珠宝商行老板身份,“珍宝队(Gems)”这样的队名就显得顺理成章。在职业篮球商业前景尚不明朗的当时,这个队名至少为老板节省了一大笔广告开支。

这一年,是1946年。

距离1986年在新泽西特伦顿举办的史上第一场职业篮球比赛,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当时的美国已经拥有了好几个职业篮球联盟,比方说“全国联盟(NationalLeague,简称NL)”、“美国篮球联盟(American Basketball League,简称ABL)”和“全国篮球联盟(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简称NBL)”,彼此各据一方,都不成气候。

温斯顿选择把球队安置在成立于1937年的NBL。在珍宝队加盟之后,这个二战时一度只剩3支球队的联盟扩军到11支球队,看上去终于有那么点儿大型联赛的意思了。

除了交给联盟的1500美金准入费用,温斯顿另外发行了5000美金的球队绩效债券,又花了点儿小钱买了十几套球衣和十多个篮球,一支职业篮球队的雏形就呼之欲出。天时已备,只欠地利人和。

“人和”方面还算顺遂。首先搞定的是主教练位置。温斯顿就地取材,从底特律当地的韦恩州立大学聘请了乔尔·梅森担任球队主帅。梅森教练的专长并不是篮球,他曾为NFL的绿湾包装工队效力,退役后在韦恩州立大学担任校橄榄球队的后场助教,只在业余时间偶尔执教篮球队。出于对职业篮球市场不景气的担心,梅森虽然答应执教这支篮坛新军,但他坚持保留了自己在大学的助教工作,身兼二职,一心两用。

接下来就该寻找球员了。当时,职业球员的平均年薪是3000美金。为了充实球队阵容,温斯顿拍出了40000美金,但也只能找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龙套球员。最终,珍宝队的成员多由当地大学球员组成,队中最出名的球员是一个使用单手投篮的后卫。全队仅有的一名“职业球员”,是一位曾为哈林篮球队打过14场比赛的前锋。

“地利”反倒成了老大难。由于珍宝队刚刚创建、根基未稳,温斯顿根本没办法为球队找到稳定的比赛场馆,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儿有空场地就去哪儿打球。经常是这一场比赛打完了,球员们还不知道下一场比赛会在哪儿进行。一位多年老友曾对梅森教练开玩笑说:“你们还不如改名叫流浪者队。”

珍宝队在底特律的处子赛季几乎无人关注,只是偶尔在报章的犄角旮旯有一些零散报道。由于频繁更换比赛场地,无法给周边社区带来持久延续的影响力,也就没有固定的球迷群体愿意追随他们。付费观看比赛的球迷经常不超过百人,有一晚,干脆只有6人买票入场看球,温斯顿只能长叹一声,在比赛结束后给这6人都办了退款。

就在珍宝队建队的同一年,一个新的篮球联盟同步启动,这就是拥有11支球队的“美国篮球协会(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BAA)”。BAA在底特律也拥有一支名叫猎鹰队的球队,揭幕赛季(1946-1947赛季)的战绩为20胜40负,属于不折不扣的鱼腩球队。

但是,尽管猎鹰队的战绩已经足够惨淡,同处一城的珍宝队却更加一塌糊涂。梅森教练带队打了16场比赛,只取得3胜13负,不堪羞辱的他愤然辞职,把教鞭让给了球队后卫弗雷德·坎贝尔。没想到坎贝尔接手之后,珍宝队更是每况愈下,此后28场比赛只赢了1场,整个处子赛季以4胜40负的联盟倒数第一战绩尴尬收场。自职业篮球联盟兴盛以来,此前从未有哪支球队像珍宝队这样惨不忍睹,此后也没有哪支球队像他们这样羸弱不堪,的的确确是烂到了一定境界。

当时的一位体育产业推广者对珍宝队有一句一针见血的评论:“运营这支球队的人根本就不懂篮球!”

其实,这完全不能怪老板温斯顿和伯林。在那个年代,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篮球。职业篮球运动已经发展了50年,依然没人知道应该怎么靠它赚钱。既然无利可图,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钻研这项运动。

面对着4胜40负的丑陋战绩,如果有人告诉老板温斯顿,这支球队将来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三连冠”的王朝球队,温斯顿一定会觉得那人病得不轻。但事实上,这支球队在接下来的7年之间,一共夺得了6次总冠军。

文雅的说法是否极泰来,流行的说法则是:这支球队在自己的第一个赛季,把一辈子的人品都攒够了。

没有人能预见未来,在1947年的夏天,温斯顿和伯林两人看到的只是接二连三的商业亏损、惹事生非的问题球员和纷至沓来的比赛失利,这一切让他们身心俱疲,对当初涉水职业篮球的决定后悔不迭。底特律珍宝队刚刚成立了一个赛季,就变成了职业篮球界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烫手山芋。

就在温斯顿走投无路的时刻,一个来自明尼阿波利斯的电话拯救了他,也彻底改变了这支球队的命运。

打这个电话的人,名叫西德·哈特曼。

电话那头,哈特曼开门见山:“我们想买你的球队。”

电话这头,温斯顿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但内心深处按捺不住一阵狂喜。

当时的美国,虽然职业体育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但在绝大多数地区,能赚钱的体育项目只有三个:棒球、拳击和赛马。连主流社会最热衷的橄榄球都只能局限在大学校园里,刚刚步出襁褓的职业篮球实在让人看不到未来。珍宝队所在的NBL只是一个苦苦支撑的小联盟,而珍宝队又是这个小联盟里任人践踏的末流球队,哪有半点儿“钱景”可言?

在这样一个年代,战绩不佳、没有票房号召力的球队自然难以生存,就连那些战绩不错的球队,也有随时夭折的可能。一起来悼念一下这些早夭的职业篮球队吧:安德森达菲包装工队、托莱多吉普队、圣路易斯炸弹队、芝加哥牡鹿队、印第安纳波利斯奥林匹亚人队、扬斯敦小熊队……

温斯顿是一个再精明不过的商人,虽然只涉足职业篮球一个赛季,他已经充分看清这个市场里的水太深,早就想抽身离开。如今居然有人主动愿意接盘,那还等什么?电话中,他略微矜持了一下,表示想先听听哈特曼的报价。

哈特曼其实只是个穷小子,他当时是《明尼阿波利斯星论坛报》的一个体育记者,除了采访和写稿,还得走街串巷靠送报谋生。但哈特曼的另一个身份是体育产业代理人,他背后有一个实力雄厚的财团,为首者是当地连锁电影院、剧院和餐厅老板本·伯格和冰上表演推广商人莫里斯·查尔芬,这些人有的是钱。面对温斯顿的询问,哈特曼早有准备,他的回答是:“15000美金。”

日后回忆这个瞬间,哈特曼说:“在1947年的夏天,市面上有一大堆球队等人来买。有15000美金,你想买什么都买得起。”

这个报价显然远远超出了温斯顿的心理期望,他很快同意把球队出售给来自明尼阿波利斯的这个财团。

多年之后,当湖人最终成为体育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一块“金字招牌”,珍宝队小老板C·金·伯林的孙女谈起这段往事时百感交集。如果她祖父当年保留了手中的那些股份,而不是跟温斯顿一起打包卖给明尼阿波利斯人,她的家族早就成了西海岸的名门望族了。与财富如此接近却擦肩而过,如今只能后悔自己“没那种命”了。

关于15000美金的报价,文献中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当时哈特曼曾建议两位大老板再多等一两周,等珍宝队穷途末路之后,可以用更少的代价收入囊中,或者干脆白手起家,完全新建一支球队,但老板们富得流油,懒得折腾。也有的材料引用了伯格自己的话,证明老板们对这一背景信息并不了解。花15000元高价买下一支濒临解散的球队,完全是哈特曼自己的主意,这个做着“篮球经理”梦的27岁年轻人实在太想管理一支球队了。伯格说:“他本来可以免费得到那支球队,但当时我们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不管怎样,当温斯顿在明尼阿波利斯完成转让交易,无事一身轻地走出底特律机场,“底特律珍宝”这个名字就已经成为过去。历史的新篇章,将在明尼阿波利斯掀开第一页。

温斯顿以为自己碰到了一位“接盘侠”,但他没想到,他遇到的实际上是一位“抄底高手”。

伯格、查尔芬和哈特曼等人用15000美金买到的,其实只是一个加盟NBL的准入许可。由于珍宝队宣告解散,现有的球员都在联盟的安排下分配给了其他球队,旧的队服、装备也无法继续使用,甚至连“珍宝”这个队名也一并废弃。明尼阿波利斯人实际上完全推倒重来,他们只不过是要用“珍宝队”的NBL球队资格“借壳上市”。

15000美金只买来一个空架子,看上去好像不怎么划算,但其实这里面大有玄机。哈特曼绝对不是一个“冤大头”,他真正看重的,是珍宝队上赛季4胜40负的全联盟倒数第一战绩。有了这个垫底战绩,新球队就能在1947年的选秀大会上获得状元选秀权,进而引进一位超级球星来充当球队招牌。

哈特曼的“如意算盘”并不仅限于这个状元选秀权,他的眼光比当时所有人都要深远。当其他人都忙着从大学篮坛发掘希望之星时,他已经盯上了另外一个职业篮球联盟—PBL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

这是美国职业篮球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段子之一。1946-1947赛季,NBL突然别出心裁地更改了赛制,宣布年度总冠军由常规赛胜率第一的球队获得,而不是通过季后赛和总决赛决出。如此一来,尽管芝加哥美国齿轮队在总决赛中3比1击败了罗切斯特皇家队,但该年度的总冠军却是常规赛胜率第一的后者。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深深激怒了美国齿轮队的老板—美国“齿轮大王”莫里斯·怀特。

由于在二战中通过向美国海军提供齿轮大发横财,怀特此时正是财大气粗、不可一世。在他看来,既然他拥有全联盟实力最强的球队,阵中有一名最叫座也最具统治力的超级球星,他又有足够多的钱可以挥霍,为什么还要继续受制于人?何不创办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新联盟?他说干就干,马上宣布从NBL退出,迅速组建了拥有24支球队之多的PBLA,一个人当全联盟所有球队的老板,随后大张旗鼓地打起了新比赛。

应该说,怀特的雄心壮志令人激赏,但他犯了三个致命错误。第一,他不该在经营如此庞大事业的同时依然酗酒成性;第二,他不该幻想自己能在芝加哥的办公室里决定所有24支球队的运营开支;第三,他不该过高估计齿轮队那位超级球星的票房号召力,毕竟,在同一时间,一个球员只能在一个城市的一场比赛中登场,而联盟还有其他23支球队要等待球迷掏钱买票。最终,PBLA悲剧收场,只打了8场比赛就无以为继,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宣布破产。怀特又腆着脸回去找NBL,希望能让美国齿轮队重返联盟,却遭到其他球队老板的一致抵制,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宣布就此解散美国齿轮队。

玄妙之处就在这里。美国齿轮队解散之后,阵中的球员自动参加该年的NBL选秀大会,那位曾让怀特“有恃无恐”的超级球星自然也不例外。虽然在哈特曼等人买下珍宝队的时候,PBLA尚处于声势浩大的阶段,但其注定“短命”的未来,早已被火眼金睛的哈特曼看得一清二楚。他手里握着的那个状元选秀权,从一开始就为美国齿轮队的这位超级球星准备着。

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怀特可以围绕他一个人打造一个有24支球队的新联盟,又让明尼阿波利斯人甘愿用15000美金买个空头球队来“请君入瓮”?

这个人,就是后来被公认为NBA历史上第一位超级巨星的乔治·麦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