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春天的文学课

序:春天的文学课

2016年春天,一群爱好心理学的朋友建议我讲一门古诗课。这是因为我总是在大家讨论某种细微的内在感受时,忽然跳出来说,古诗里已有类似的表达。由于古诗的意思不是那么一望即知,所以我除了经常会背诵一些莫名其妙的诗外,还要长篇累牍地讲解它们的意思。任何群里有这样一个霸屏的家伙都是件很烦人的事,所以大家建议我专门开一门课,把对古诗感兴趣的人分流过去。

经过短暂的准备,我邀请了杭州的心理咨询师庄磊与我一起开这门课。最初的设想是这样的:由我捕捉住忽然涌现在脑中的诗句并予以解说,而庄老师对我的表达做出反馈。这有点像心理咨询中的“自由联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置,是因为我们想,既然那些古代的诗人早已变为尘土,不可能再走进现代的心理咨询室中,那由一位“现代通灵者”来替他们发言,走到咨询师的面前,是否可以让古代心灵中那些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成为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这门课原先计划十讲,但事实只完成了八讲,其时间大致在立春到夏至之间。由于讲什么,完全是随感而发,所以涉及的作品大都与春天有关。

在讲这些课的夜晚,我对着一部手机,看不到听众,不需要从他们的表情中收集继续或停止的信息,只需要全然沉浸在对一首诗的感觉中。这一过程近乎冥想,会将感官调动到最敏锐的状态。而庄磊安静的倾听和温暖的反馈,也将我置于一种安全、放松的情境中,使我的心灵自由飞动,抵达诗歌中那些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

2018年春夏之交,朋友涂志刚建议我将讲课录音整理出版。原先我们想将之整理成一个文学与心理学互动的文本,但因为庄磊是一个聚焦取向的专业咨询师,他的注意力均衡地悬置在对我讲课语音的听觉感受和身体感觉上,很难以文稿的形式呈现。最后,我们决定将我讲课的部分单独录出并缩减其中的心理学成分,以纯粹的文学课的形式呈现。此后半年,我在录音稿的基础上重写了全书,添入三位诗人、数十首诗歌,补充了原录音中没有的历史背景与文献比证部分,还将每章设置成两位诗人对比的对称结构。

这本书完全产生于一系列不可重复的机缘巧合。感谢当初建议我开课的宫学萍、薛畅、高璇三位心理咨询师和庄磊老师;感谢为了听我的自言自语半夜守在手机边的听众;感谢小师姐邢蕊杰为我做学术审读;感谢学生金芳萍为我转写整份录音稿;感谢鄢敉君、管晓彤、韩学慧三位同学为我核对所有引证文献。当我收到你们核对过的稿件,看到上面标满了恨铁不成钢的评语“老师你这里又抄错了”,我知道你们很欢乐。

这本书最后定名为《诗人十四个》,一来是因为这个书名恰好足够表达本书内容,二来是因为《论语》里说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所以书名“诗人十四个”在我看来,有种要去春游的感觉。我们将这本书设计成小小的、适合携带的样子,希望它能放在你的包里,陪你度过下一个春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