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这是南宋时代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那喷薄而出的统一祖国的激情,倾泻而出的难酬壮志的遗恨,深深地撼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千百年来,《示儿》诗长在人口吟咏,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在女真统治者南犯的鼙鼓声中长大成人。他自幼深受父、师先辈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救国报民的壮志。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应礼部试,名列第一,因科场对策时“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被主和派官吏黜免。乾道二年(1166),时任隆兴府通判的陆游因积极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遭到谏官弹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职归里。乾道六年(1170),诗人入蜀任夔州通判,阅二年,调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四川宣抚使是积极抗金的王炎,宣抚使司驻守南郑,又是南宋王朝西北部的前线。陆游入幕后,积极赞助军务,“陈进攻之策”,铁马秋风,亲身参加了抗金的军事活动。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奋发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成为了陆游许多爱国诗篇的现实基础。淳熙五年(1178)春,他自蜀东归,做过几任地方官,终因遭到“排陷”,去职还乡。此后二十多年中,陆游一直在山阴故居度过。嘉定二年除夕,即公元1210年1月26日,八十五岁的老诗人带着对祖国命运的无穷忧虑,怀着国土未复的怨恨,离开了人世。

陆游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当时,女真统治集团占据江淮以北大片土地;南宋统治集团推行屈辱求和的政策,偏安东南;大江南北的人民和地主阶级内部的主战派不断奋起抗金。山河破碎,孕育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歌手,他们用豪迈悲壮的笔调,唱出了慷慨激昂的战歌,抒写出国土分裂的悲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陆游,就是这群爱国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陆游的一生,是为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努力歌唱的一生。陆游诗歌的精华全是那些洋溢着爱国激情的篇章。

我们在陆游的爱国诗篇中所看到的,首先就是诗人渴盼着故土能早日恢复、祖国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诗人向往着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向往着宋太祖统一天下的功业,追忆着“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感愤》)的盛世;日想夜望的是“何时王师自天下,雷雨ad1洞收欃枪”(《蒸暑思梁州述怀》),“要挽天河洗洛嵩”(《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这种时刻不忘恢复神州的理想,常常被诗人借着丰富的想象抒写出来。“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这是想象王师出征北伐、势如破竹、尽复失地的情景;“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观大散关图有感》);“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这是对胜利后人民重建家园、四海之内一片太平景象的憧憬。为了早日实现这种理想,陆游还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战略思想。“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记梦》)。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作为收复沦陷区的初步计划,他在梦里还念念不忘这一主张。诗人巡行山南,看到汉中地区形势险要,物产殷富,便喜赋《山南行》,把收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从关中进军的壮举上:“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这完全是他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宋史·陆游传》)这一政治主张的诗化表现。

其次,陆游在他的爱国诗篇中,还以爱憎分明、无比坚定的立场,愤怒地揭露了女真统治集团的残暴行为,鞭笞了南宋统治集团内主和派祸国殃民的罪恶,热情歌颂了爱国志士抗敌救国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沦陷地区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诗人怀着痛苦的心情,一面暴露女真统治集团的暴行,写下“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题海首座侠客像》)的悲惨现实,一面又为人民设想:“民穷诉苍天,日夜思来苏”(《感兴》其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反映中原地区各族人民不堪女真统治集团的残酷掠夺,渴求解救的心愿。与此同时,陆游也用诗作投枪,射向南宋集团内的主和派人物以及他们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诗人首先指出,当日主和派有一个党,有“衮衮诸公”,不是少数人。他们沆瀣一气,相互勾结,打击排斥爱国将领和志士。“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桧)”(《追感往事》),这种揭露在当时是很深刻的。诗人还揭露他们沉湎声色、苟安偷生,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丑恶面貌:“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锦绣四合如垣墙,微风不动金猊香”(《大风登城》)。与此相反,陆游满腔热情地歌颂爱国的英雄人物,对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武鉅、姚平仲、赵宗印等爱国将领、太学生和军民,都表达了崇敬、爱戴、钦慕的心情。

再次,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还表现在抒写自己为国献身的抱负和英勇斗争的气概上。早在青少年时代,陆游就抱定了爱国复仇的愿望。他说:“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又说:“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观大散关图有感》)在《书志》诗里,诗人又想象自己的肝心融化为精金,铸为利剑,砍向敌人,横扫战尘;而在《剑南诗稿》中,像“报国寸心坚如铁”、“裹尸马革固其常”这样的壮声豪语,更是处处可见。但是,摆在诗人眼前的残酷现实是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不断地排斥、迫害爱国人物。因此,陆游诗歌中也经常出现报国无门、年华易逝的感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这种诗词,不仅是诗人愤激心情的表露,也是诗人对主和派不思北伐、屈辱求和的强烈控诉。然而,诗人不畏艰难,不怕高压,始终坚持爱国立场,丝毫也没有改变北定中原的理想。他常常把理想和现实、欢乐和悲愤、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和不断滋长的失望痛苦写进作品里,形成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自己不复国土心不平的志向。

在严峻的民族战争中,不甘心只做一个感慨世事的诗人,而首先把自己看做是献身报国的战士,这也正是陆游作为自屈原、杜甫以来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不同于当时一般爱国诗人的最显著的特点。在陆游一生八十多年的历程中,他把个人的生活目标、抱负理想自始至终和雪耻御侮、收复失地的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爱国情绪和战斗精神洋溢在他的整个生命之中。从纵的方面看,早年读书时,诗人就抒写了“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的豪情壮志;中年入蜀后,更是“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赵翼《瓯北诗话》);到了八十二岁的晚年,诗人仍然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充满激情的声音。“篇中十九从军乐”,在他的近万首诗作中,始终回响着的主旋律便是湔雪国耻,恢复神州。从横的方面看,诗人的爱国激情,充满胸臆,因而随时喷涌,随处触发,都成为激动人心的好诗。无论春往秋来、赏花闻雁、饮酒游览、作书观画,都会惹起他报国杀敌的满腔心事来;醉后梦中,联想到攻城夺关;观赏山峰,联想到恢复中原。诗人几乎已经到了无一时、无一事不被爱国感情所驱遣,为国家安危所萦心的地步。正是因为诗人具有这样一种如屈原所说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这样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著鞭”的胸襟气度,这样一种“跃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的英雄豪情,这样一种“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陆游的爱国诗篇才能如此地真切动人,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陆游除了写出大量的爱国诗篇外,还写了许多别具情致的诗歌。这些诗歌,或描写眼前的景物,或抒写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或表现深挚的爱情,更有投赠、行役、登览、吊古、送别、忆昔等不同的类别,题材十分广泛,正如清代赵翼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瓯北诗话》)。像《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都是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名句。在这些诗作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陆游的农村诗。陆游从六十五岁到逝世以前的二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度过,写下了《蔬圃》、《农家晚秋杂咏》、《农家》、《牧牛儿》、《北园杂咏》等一大批描写田园景色和农业劳动的趣闲景远、清新隽永的作品。长期的农村生活使他对这里的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了解下层人民的喜怒忧乐,写出了“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这样的与农民感情息息相通的佳作。同时,陆游还在他的诗里,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压迫,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如《书叹》反映剥削阶级的横征暴敛:“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农家叹》则通过“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hb1”的具体描写,反映农民历尽艰辛,结果被剥削殆尽的悲惨现实。诗人同情、关心人民疾苦的诚挚感情,溢于言表。所有这一切,对于陆游这样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六十年间万首诗”(现存九千三百余首),陆游诗篇不仅数量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而且在艺术上也是成就卓著,具有独特的风格。

陆游早年写诗,“但欲工藻绘”,曾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中年入蜀参预军机以后,他逐渐体会到要写好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他劝勉朋友说:“……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广西通志》载桂林石刻陆游与杜思恭手札)诗人不仅认识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无尽宝藏,而且在创作中努力实践,“渐若窥宏大”,诗风大变,卓然名家。

动乱的现实世界,丰富的战地生活,激越的爱国热情,执着的斗争精神,坎坷的生活遭际,这些都是形成陆游诗风的重要因素。此外,诗人也善于学习前代诗人的优秀艺术传统。他对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梅尧臣等诗人,倾倒备至;其中最为尊崇的是屈原和杜甫。这不仅是由于屈、杜两位前代诗人在艺术上给陆游以影响,更因为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们异代相通,一脉相承,所以同时期诗人杨万里评价他的诗是“重寻子美(杜甫)旧行程,尽拾灵均(屈原)怨句新”(《跋陆务观剑南诗稿》)。屈原诗忠愤悲怆,陶渊明诗闲淡萧散,李白诗雄伟豪迈,杜甫诗沉郁顿挫,岑参诗豪健峭奇,梅尧臣诗古淡清丽,陆游都能从中汲取养料,取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陆游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包含着博大深厚的忧国忧民思想,诗人用他那健爽遒劲的笔触,描绘了他那个时代广阔而真实的生活画面;而洋溢在这画面上的则是一层既慷慨豪壮又深沉悲凉的色彩。所有这些就使得陆游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其多样化之中,形成了雄浑沉郁的最基本的特点。同时,陆游诗歌还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常借助于丰富瑰丽的想象、奇特大胆的夸张来描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从而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这就形成了陆诗奇情瑰丽的浪漫主义风韵,因而在当时有“小太白”之称。

陆游诗歌在其语言方面,特点是晓畅平易,自然工妙。诗人曾描述自己作诗时的情景:“炼句未安姑弃置”(《枕上》),“锻诗未就且长吟”(《昼卧初起书事》),可见诗人是狠下过锤炼之功的,这使诗人又能做到深入浅出,尽去雕饰之痕,能于易处见工,平中见奇。在描写方面,诗人善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状物写景,刻画精细熨帖,因而佳句迭出,令人美不胜收。在诗歌体裁方面,陆游也做到了兼擅各体,无论是古体诗、近体诗,都有许多的佳作;其中七律尤为人所推重,被认为是“专工此体而集其成”(舒位《瓶水斋诗话》)。

陆游诗歌在艺术上也还有不足之处。他有的作品,或“句法稠叠”,或诗意雷同,产生这些毛病的原因,前人认为他写诗数量既多,速度又快,因之“率意无味”(叶燮《原诗》),“盖一时凑用完篇,不及改换耳”(赵翼《瓯北诗话》),叶、赵之论,都极有见地。

至于陆游的词,则兼有豪放与婉约之风。杨慎《词品》指出:“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苏轼)。”毛晋则说:“超爽处更似稼轩(辛弃疾)。”(《宋六十家词·放翁词跋》)他的许多表现爱国思想的词,具有大声镗鞳、气势壮迈、雄豪爽朗的风格,属于苏辛一派。《水调歌头·多景楼》、《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都是体现出苏辛词派特色的词作。陆游的词虽然数量不多,现仅有一百三十首,但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同样占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是陆游诗词的爱好者,正是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从事这项作品翻译的工作。但在译诗、译词的过程中,我们都深感要体现出原诗的风格和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陆游诗词选译》,只能说是我们的一份并不成熟的习作,尚有待读者的热忱指教。如果说,《陆游诗词选译》还能对读者有一点一滴的用处的话,那就是我们莫大的欣慰了。

张永鑫(江南大学文学院)

刘桂秋(江南大学文学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