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丽之景的自现——李觏《忆钱塘江》

幻丽之景的自现——李觏《忆钱塘江》

北宋著名学者李觏(1009—1059),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曾在南城创建盱江书院,从学者常达数百人,故世称盱江先生。李觏不以诗名,却有多首佳作传世,《全宋诗》录存其诗三卷。他的诗内容充实,思想深邃,多有抨击时弊、同情民生疾苦之作。其古体诗雄劲质朴,近体律、绝清丽婉转。七绝《忆钱塘江》被选入多种宋诗选本,堪称脍炙人口,诗云: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钱塘江是浙江下游流经杭州以下的一段,又称钱江。从诗题中的“忆”字可知,这首诗描绘的不是眼前景色,而是追忆往昔所见钱塘江上傍晚的奇观。

首句即紧扣题面。昔年,一作“当年”,意同,但“昔”字更合当句平仄拗救的格律,切题中“忆”字。举归帆,切“钱塘江”三字。作者是从杭州乘帆船沿钱塘江上溯富春江、通抚河,入盱江返回家乡南城的。“乘醉”二字是纪实,看似寻常,含义却很丰富。诗人在钱塘江上乘船,心情非常愉快,于是把酒临风,观赏沿江美景。美酒使他脸上醉态醺然,美景则使他心中诗意盎然。举,高挂,高悬。在“乘醉”后接以“举归帆”,乘船过江这一寻常之事,就显出了奇境和诗意:在醉眼惺忪的诗人看来,这面高悬于水天之间的白帆,好像是他在兴奋中用双手举起来的。“帆”字又为诗的结句描绘满江红帆埋下伏笔,有首尾呼应之妙。如果写成“坐归船”就平淡无味了。“乘醉”二字不只是首句之眼,而且统摄全篇,灵光四射。因为这四句诗所写的景象,全都是诗人的醉眼所见和醉心所感。

次句写江岸黄昏景象。诗人向前方眺望,只见远山隐隐,夕阳西沉,有一半已经看不到了,还有一半在山上,好像是被山张口衔住一样。隐隐,若隐若现、模糊不清的样子。这两字写出诗人醉眼望去的迷离之感,又含蓄地表现了江水的浩淼。唐代大诗人王维写汉江,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汉临眺》)一联,那仿佛流出天地外的汉江,就是与似有似无的远山互相烘托的。日半衔,表明天色已近傍晚,江上风平浪静。如果风高浪涌,就不可能见到山衔落日了。这句诗是从唐代天才诗人李白的“青山欲衔半边日”(《乌栖曲》)句化出,两人都有意用“衔”字将青山拟人化,使夕阳落山的景象更有奇趣。这一句写山衔落日,也就自然带出第三句接着写落日返照江面。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既要反复品味诗中每个字的字面、字里与字外之意,还要通览全篇,仔细寻找与发现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联系和照应。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