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序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前,随着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建立,《清新时报》这棵幼苗在清华园破土而出,当今,已经长成一株亭亭玉立、错落有致的大树,散发着特有的清新气息,得到众多受众的青睐,成为清华园里颇有影响力的媒体。这本《微观清华——<清新时报>创刊十周年纪念文集》撷取了部分精彩华章,配以点睛式评述“清新回眸”,加上曾经的清新报人对办报亲历的追忆,生动地反映了《清新时报》的成长印记和办报风格。

建院之初,范敬宜院长为学院确立了“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宗旨,《清新时报》的成功,首先在于认真贯彻了这一宗旨。正是大家敬爱的范爷爷的新闻教育思想为新传学院,也为《清新时报》注入了精神和灵魂。《清新时报》作为一份校园报纸,始终肩负着“育人为本”的一份责任,无论从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来看,或是从作为新传人的实践平台来看,《清新时报》都努力坚守科学的价值观,促进着人文化成的进程,为广大受众,也为准媒体人自身注入正能量。它是新传人梦想开始、兴趣萌生的地方,也是人生理想形成并坚守的地方。当我看到《清新时报》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为“文化育人”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看到一拨拨新传人经过《清新时报》的实干磨炼,在逐渐成型的这个“真媒体”中练就“真功夫”,到主流媒体登堂入室并受到欢迎时,该是多么的欣慰!

《清新时报》的成功,还在于它始终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学生是学校媒体最主要的受众,学生报人与学生有着天然联系,容易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用他们喜爱的语言和范式反映他们关注的事情。陈吉宁校长履任不久即来到编辑部,对《清新时报》给予了肯定:“这份报纸是我一直很喜欢看的,它很贴近学生,能看到同学们对所关心的一些事情的反映。”还说:“建立一个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的平台对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表示:以后每年都要与清新报人座谈,并提供财力和资源支持。

《清新时报》不仅努力贴近学生,反映学生关注的问题;更加可贵的是,努力针对实际,进行理性思考,尝试着给出解决问题的理路。比如,《你郁闷吗?》一文针对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家正确面对。文章描述了同学中种种心理“郁闷”情态、心理课程的火暴场景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温馨,加上“加强自我完善,适应高压社会”的专访和“心理问题小常识”,通过老师的话,道出了大学是同学们最好的人格成长环境,要充分利用这个环境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的道理,从而为同学们有效应对心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正如该文前“清新回眸”所述:“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止简单地陈述事实,还带着可爱的善意与天真,去探求原因与出路。”指出“大学需要一个心灵的出口,需要敞开心扉,寻找安然而非极端的生活态度。这需要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清新时报》在给予学生以心灵出口和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并帮助学校和老师倾听学生心声,实现有效的沟通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清新时报》的清新气息,在很大程度上基于高度的责任感,追求理性,注重建设性的批判思维。2011年5月9日的社论《清华人应理性对待批评》便是一篇代表性的佳作。针对清华百年校庆前后诸多的批评,一些清华人沉不住气以致“失了清华的风度”,此文呼吁清华人应该理性对待批评意见,在欢庆过后及时反思,指出“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就会陶醉在所谓的成绩中迷失方向”,同时文章追溯了《清新时报》以往百期“致力于发现问题,倡导新风”的报道和评论,认真记录着清华的不足,努力保持清醒的自我批判精神和强劲的反思能力,“做称职的校园观察家”。正如本书编者所述:“我们坚持,以鲜活的事实写故事,笔下关注清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根目录’,这里的每一次改变都让我热血沸腾,监督、批评亦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清华。”比如,针对学校未能事先听取学生意见,推进网费改革引起学生强烈反响一事,《清新时报》迅速行动,深入了解真相,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客观分析网费改革问题的背景、导因,汇集分析各种不同意见的利弊,发表了多篇跟踪文章,为网费改革走上理性规范的轨道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清新报人的眼光并不止于清华,还涉及社会生活和国家大事,也是抱着同样的态度:对于问题不是满足于情绪性的揭露,更有理性的分析和建设性的思考。

《清新时报》的可贵还在于努力探寻和遵循媒体的规律,不断追求自身的持续发展,不断攀登完美的境界。敬爱的范爷爷有一句震撼新闻人的纯朴名言:“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说出了老报人对新闻事业视为生命的挚爱。令人感动的是清新报人赶制了一份特别的《清新时报》向范爷爷送别,发出了“如果有来生,清新再相会”的心声。《清新时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清新报人无论在岗或是离去,始终向它倾注了一份挚爱,推动着它不断追求卓越,攀登新的高度。十年里,经历了多次改版,从月刊到双周刊再到周刊,直至确立了单周8版的方式,这在校报中是不多见的;在管理体制上,也由开始的单一编辑部发展成编务社务并行制。《清新时报》基本实现了“新闻纸—真媒体—实践基地”的定位;紧跟时代潮流,在全媒体融合办报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从2004年开通水木清华BBS账号,到2012年设计开发APP程序,一直在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向建设学生全媒体集群“清新传媒”转型。今天,在人人网公共主页面上也有了“清华大学清新时报”的一席之地。面向新十年,新老清新报人走到一起,认真总结经验,对办报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新的展望,期望“站在时代的潮头成为发展的引航者”。我们相信,面对环境和技术的风云变幻将带来的媒介变革,《清新时报》将与新传人一起,能够遵循清华“行胜于言,人文日新”的理念,使自己成为“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的承继者、坚守者,并不断与时俱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亚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顾问

原清华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胡显章

2012年9月于清华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