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孔子杰出的伦理治国智慧

第四章 孔子非凡的伦理智慧

第一节 孔子杰出的伦理治国智慧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义之邦,中华民族的伦理修养扎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伦理教育为主体的。

《周易》一句“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形成源远流长。

有什么样的思想便有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周易》、孔子儒家的仁义思想影响中国数千年,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伦理气质,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孔子以伦理为治国之本

孔子不仅重视为国以仁,为国以礼,而且强调为国而孝,认为孝是人伦之本,道德之源,是任何一个从政者必具的德行。

(一)孝的基本内涵

何谓孝?孔子指出,孝即敬。狭义的孝指对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兄弟之间的敬爱;广义的孝则为孝忠,泛指非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敬爱。

1.狭义的孝道

狭义的孝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包括对父母的敬爱、赡养,对祖辈遗志的继承,以及对自己先祖的祭祀等。有血缘关系的孝还包括孝悌,即兄弟之间的敬爱。总之,孔子认为孝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是人伦的重要内容。

孔子重孝

子日“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人不知孝敬,何异于犬马?说明孔子高度重视孝道,认为孝道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标志。

孔子尤其强调孝敬父母,认为这是人间第一美德。如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除了对父母的“孝”之外,孔子还强调弟对兄的敬爱,并称其为“悌”,所以孔子的孝是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上的孝。如日:“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杨力启示

人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兄弟。这是孝道的基本的准则也是做最起码的行为规范。

2.广义的孝道

广义的孝道,指对非血缘关系的人的敬爱。这是孔子对孝道的重大发展,是对血缘关系的超越。

广义的孝道指“忠孝”,即指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敬爱,包括少对老、下对上的敬尊及臣对君、民对国的孝忠。孝忠是孝道的社会化和政治化,是孝道的更高境界。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

杨力启示

广义的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尊尊忠孝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作用但也被统治阶级作为长期麻痹人民奴役人民制约人民反抗的精神枷锁。

(二)孝在儒学中的重要作用

I.孝是人性之本

孔子将孝作为人伦之本,认为孝是人与犬马的根本区别,没有孝道的人犬马不如,强调孝是人性的根本,没有孝便谈不上其他人性。

2.孝是诸德之根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孝是仁的根本,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