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决定

一、中央决定

●毛泽东指出:“由陈云负责起草《关于召开全国粮食紧急会议的通知》,由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决议,迅速召开全国粮食会议,把这一方案付诸实施。”

●在会上,村干部不断地动员大家说:“同志们,大家认呀!”

●陈云坦率地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两个中间要选一个,都是危险家伙。”

毛泽东要求解决粮食问题

1953年10月1日,国庆之夜,举行了国庆4周年大阅兵后的天安门广场,又恢复往日的宁静。

此刻,在天安门城楼会见厅里,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在这里商讨国事。

在这次商讨国事中,陈云把实行粮食征购和配给的想法,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盘托出,经过讨论,陈云的想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于是,毛泽东当即拍板定案,并指出:

由陈云负责起草《关于召开全国粮食紧急会议的通知》。由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决议,迅速召开全国粮食会议,把这一方案付诸实施。

由于情势紧急,不能拖延,从天安门城楼回来后,陈云连夜起草了会议通知,并于10月2日凌晨送到毛泽东处。

毛泽东迅即对陈云起草的通知做修改,并决定于当日19时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

对此问题中央之所以如此紧迫,是因为当时在全国各地对粮食大抢购之风盛行。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国家。粮食问题是历代政府都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伊始,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就十分突出。建国初期的几次剧烈的物价波动,都与粮食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过土地改革和几年的经济恢复,这一矛盾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1953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以后,粮食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当时粮食自由市场存在,社会上一些粮食投机商利用尖锐的粮食产需矛盾,兴风作浪,抢购粮食,与国营粮食部门争夺市场。

以下是几个抢购粮食大画面:

1952年12月18日到22日,5天内,江西省吉安市上市的稻谷全被私商收去。

……

1953年,江苏省徐州各县,不法私商赶来抢购。他们勾结当地粮商和粮贩子,深入农村抢购。其中王雨农在邳县、新沂等县的集镇上安排10多家“代理店”,抢购黄豆50多万斤;陈生则用抬高价格的办法,一次就抢购黄豆6万多斤。

……

1953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湖北省潜江县腰河乡被私商买去青苗谷13万多斤;浙江省温州专署粮食局在温州蒲江乡36个村调研,有74%的农民卖了青苗或禾花谷。

这种粮食投机市场的存在,严重地干扰国家粮食购销计划的实现,导致粮食产需矛盾更加尖锐。

由于1953年小麦受灾,预计减产70亿斤,加上广大农民因灾产生有粮惜售思想,预计夏粮征收和收购都将大大减少。

全国粮食形势相当严峻!全国财经会议的粮食组集中讨论了粮食供销形势,得出的结论是,问题很大,办法不多,难以为继。

粮食形势如此严峻,解决粮食问题,在当时已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极为重大的任务。

1953年,全国粮食形势进一步严峻,毛泽东要求当时充当中国经济领导机关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简称中财委),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在当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因病在外地休养,中财委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但一时没有拿出可行的办法。

陈云提出解决粮食的方案

1953年6月23日,周恩来给在浙江莫干山疗养的陈云拍了一封电报:

3年来,在粮食问题上采取慎重政策,由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得以渡过难关。自下半年以来,由于疏忽,加以今年部分地区发生灾荒,致粮食紧张。今后若干年,此基本情况尚难改变。会议中仍有改变管理与供应制度的提议,同时亦有主张维持原办法,可略增加地方机动之数者。

……

此事关系颇大,你过去考虑过深,请提出意见,以便中央通盘考虑做出决定。

接到周恩来的电报后,陈云非常重视,一边向中央表示他的初步构想,一边积极思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办法。

7月,陈云结束了在外地的因病休养,回到北京参加全国财经会议。

会后,陈云遵照中央的指示,全力以赴调研如何解决粮食抢购问题。

经过调研和多方讨论,陈云提出了解决当时粮食问题的8种方案。反复对比筛选以后,其中的7个方案被否定了。它们是:

第一,只配不征。就是只在城市配给,农村不征购。因为在农村里工作的干部听到“征”字就害怕,说在农村征购是不是可以慢一点。

如果实行这个办法,那只是关了一个门。就是说,我们在城市里搞配给,只准一个人买多少,不准囤积,也不准拿到乡下去。

这样农民看到政府在城市配给,他就会说:“啊!你缺少粮食,老子不卖。”

所以,如果只在城市配给,在农村中不征购,我们就会买不到粮食。

第二,只征不配。这种方式在城市里工作的干部欢迎。他们说:“农村征购是要的,城市配给可以慢一点。”

日本帝国主义搞了一下配给,国民党也搞得天翻地覆,现在又搞配给,城市人一听“配给”就头痛。

但如果只在农村里征购,在城市里不配给,结果一定会边征边漏。政府在农村里征购,换给农民钞票,农民拿到钞票以后,转身就可以再跑到城里粮食公司把粮食买回去。

第三,原封不动。所谓原封不动,就是照当时那样的办法,自由买卖,这个办法的结果必乱无疑。

有人说:“乱就乱吧,乱一年就不得了吗?乱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翻了吗?”

陈云认为:乱一年要考虑乱到什么程度,要把乱的利害与征购粮食比较一下,如果乱的害处大,就不如搞征购。如果等到乱了一年,再来搞征购就晚了。

第四,临渴掘井。就是先自由购买,到实在没有办法了再来抓大头,搞征购。这样办行不通,道理很简单,到买不到粮食的时候,城市的自由供应也就无法继续了,那时,到哪去买粮?

第五,动员认购。这个办法以前东北做过。在东北做动员认购时,就是上面有个控制数字,交到省,省到县,县到区,区到支部。

然后支部就开会,负责落实。

在会上,村干部要不断地动员大家说:“同志们,大家认呀!”

很多村民都低下头。

村民说一个数,干部就说:“不够,再加!”

村民再说一个数,干部看看还不够,就说:“不够,再加。”

总之,不加够就不散会。这个办法叫强迫而不命令,显然新生的人民政府不能这样做,也非长久之计。

第六,合同预购。当时有人说:“棉花订了预购合同,我们就买到了一些。”

对此,陈云认为:棉花之所以能买到,不一定是合同预购的功劳。最重要的还是棉花收得多。我们一年需要的棉花是1300万担,而农民一年收获量是2000万担。如果棉花收少了,我看合同预购也不一定能收到。如果农民现在收的粮食多了七八百亿斤,他也会赶紧卖的,问题是现在粮食缺乏。

显然,定了预购合同农民也不一定卖,合同预购也不能解决当时的粮食问题。

第七,各行其是。也就是各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不同的粮食政策。这样做如果不妨碍其他地方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各地的方法必定会相互影响。

既然前面7个方案都不行,最后剩下可选择的就只有既统又配,即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配给。

在当时,陈云还形象地把粮食问题比喻成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造反。两个中间要选一个,都是危险家伙。

于是,后来关于统购统销的实施背景就有了“一担炸药,八种选择”的说法。

对于这第八个方案,陈云也是比较犹豫的。

为此,陈云打电话给在外调研的时任中财委副主任薄一波,征求薄一波的意见。薄一波表示赞同。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权衡,陈云认为,没有别的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粮食征购和配给。

于是,在1953年的国庆之夜,陈云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向中共中央和盘托出了他的统购统销计划,并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10月2日,由毛泽东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由于事先已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陈云在报告中提出的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给的办法,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但是,对于能否在1953年开始收购,大家都有些犹豫,因为公粮马上就要开始征了,时间上怕是来不及了。

正当大家为能否在1953年开始实行统购统销问题争执不下时,时任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邓小平机智地提出:把征收公粮的时间推迟一点,征购和征收公粮一起实行。

该意见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在会议最后,毛泽东发言明确表示赞成陈云同志的报告,他说:

赞成陈云同志的报告,详细办法以后讨论。粮食问题采取统购统销这样的措施是否迟了一步,将来再看,也许不迟。从现在起到11月中或11月底作准备,从12月到明年1月征粮、购粮同时进行。因此,征粮的布置要推迟一个月。这也是要打一仗,一面是对出粮的,一面是对吃粮的,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充分准备,紧

急动员。

这次政治局会议还通过了陈云起草的召开全国粮食紧急会议的通知。通知指出:

从根本上找出办法来解决粮食问题,是全党刻不容缓的任务。

通知还规定华东局谭震林,中南局李先念,华北局刘澜涛、刘秀峰,西南局李井泉,西北局马明芳,必须参加会议。

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1953年10月10日,全国粮食会议在北京召开。

根据10月2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通知要求,此次会议被定为“紧急”会议。但是,为了保密,以免引起恐慌,这次会议对外未用“紧急”二字。

在会上,陈云作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

在报告中,陈云首先向大家说明了当前在粮食问题上面临的危急情况,以及粮食问题涉及的4种关系。即:国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国家与商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和地方与地方的关系。

陈云指出:

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实行征购,一个是不实行征购。如果不实行,粮食会出乱子,市场会混乱;如果实行,农村里会出小乱子,甚至出大乱子。我们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跟农民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如果我们大家下决心,努一把力,把工作搞好,也许农村的乱子会出得小一点。而且,这是一个长远的大计,只要我们的农业生产没有很大提高,这一条路总是要走的。

接着,陈云明确地对大家说:“要处理好这4种关系,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给。”

对此,有些同志表达了担心:“这样的办法太激烈了,征购这个名词听起来也很吓人,如果能通过自由购买买到粮食,最好不用这个办法。”

面对同志们的担心,陈云坦率地说:“400亿斤粮食可不可以采取自由购买的办法?我说,如果采取自由购买的办法能够买到这些粮食的话,我是求之不得的。”

停顿了一下,陈云又接着说:“我这个人属于温和派,不属于激烈派,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

听到此,很多与会代表都为陈云的幽默说法所打动,顿时,会场响起了一片笑声。

但是,陈云并没有笑,反而显得脸色凝重,他继续说道:“所以,如果采取自由收购的办法,能够买到的话,我是求之不得的。但问题是买不到的。如果今天说可以买到,到时候买不到,我可以肯定地讲,粮食市场一定要混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陈云的坦率赢得了大家的理解,为了解决问题,有同志又问:“别的办法还有没有?是不是还可以想一想别的办法。”

对此,陈云耐心地回答说:“同志们,我告诉你们,我想过了,开始从改良主义想起,想了好久改良主义的办法,最后还是想到了这个最彻底的办法。”

对于决定实行的最后一个粮食统购统销方案,陈云也是有顾虑的。他说:“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硬家伙。我这个人胆子小,有一点怕。我跟毛主席讲,我怕开除党籍,20多年了,搞不好就搞翻了。城市里的人都要配给,农村里的人都要征购,所以,这件事情跟每一个中国的老百姓都有关系。财经会议刚开过,如果这个事情出了毛病,翻了车,比新税制翻车要厉害得多。”

当然有些同志担心,统购统销这个办法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担心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会挨农民的扁担。

对此,最后陈云痛心地说:“回过头来想一想,不这样做怎么办?如果不这样做,那我们就要恢复到大清帝国、北洋军阀、国民党的那个办法。就是进口粮食,向美国、向加拿大、向澳洲买粮食,买麦子。一年进口300万吨。我们的外汇有多少呢?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向香港出口的青菜、猪鬃、大豆,加上侨汇,总计不过3亿美金,大概能买300万吨粮食。”

陈云扫视了一下会场,接着说:“如果把这些钱买了粮食,那我们就不要建设了,机器也不要搞了,工业也不要搞了。那时也有一种后果,我们也要挨东西,挨什么呢?挨飞机炸弹,挨大炮,还要加上挨扁担。你搞得不好,帝国主义打来了,农民扁担还会打你。农民会说:‘请你走吧,不要你在北京了。’”

陈云讲话之后,邓小平作了补充发言,他说:“农村征购、城镇配给、严格管制市场和集中统一管理的4项政策,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邓小平还特别强调了只有坚决实行这些办法,才能真正巩固工农联盟,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保障国家建设计划的实施。

全国各大区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在听取陈云的意见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他们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一致认为实行征购和配给,是调剂粮食产需矛盾的最佳方案。

得到各大区的支持以后,对粮食实行征购和配给的办法就基本上确定下来了。

在讨论过程中,毛泽东觉得,征购和配给的名称不好听,他说:“‘征购、配给’的名称可否改变一下?因为日本人搞过这个事情,这个名称有些吓人的。”

当时的粮食部长章乃器想了一个名称,他说:“把在农村实行征购叫“计划收购”,怎么样?”

大家觉得这个名称比较好,于是征购被定名为“计划收购”,配给也相应地被称为“计划供应”。两者简称“统购统销”。

1953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经全国粮食会议讨论、并由邓小平同志修改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等文件。

同日,中央还发出《关于粮食统购宣传要点》。

11月19日,政务院第一九四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于11月23日发布。

《决议》指出统购统销包括: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4项内容。

针对4项内容,《决议》指出:

上述4项政策是互相关联的,缺一不可的。只实行计划收购,不实行计划供应,就不能控制市场销量;只实行计划供应,不实行计划收购,就无法取得足够的商品粮食。

而如果不由国家严格地控制粮食市场,和由中央实行统一管理,就不可能对付自由市场和投机商人,且将由于人为的粮食山头的相互对立,给投机商人以更多的捣乱机会,结果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亦将无法实现。”

对这4项政策的关系,邓小平曾经用一句四川土话来表述:4项政策“只能穿一条连裆裤”。

邓小平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山头很多,粮食问题又出了几千万个山头。如不强调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就会出乱子。”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关系着5亿农民和8000万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

为此,中共中央的《决议》强调必须“全党动手,全力以赴”。

1953年11月24日,陈云致信周恩来,提出:

《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中不准私商“自由经营”,以改为不准私商“私自经营”为好。计划价格前面应加上“今年秋粮”几个字,因为明年小麦收购价格可能降低。明年公布时,要在报纸上发个消息,说明有些地区并不实行,这样新疆、西藏等地商人就不会恐慌了。

次日,陈云在签发中财委致各大区财委并各省市财委并报中央电中,通报了北京、天津两市粮食统销的工作情况,总结了京津两市面粉统销工作的初步经验。

接到中央的《决议》和国务院的《命令》后,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根据上述决议和命令,从1953年11月底和12月初即开始,在农村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于是,一场包括计划收购政策、计划供应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政策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政策4项内容的粮食统购统销战役在全国经济战线打响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