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浮想

“七夕”浮想

“七夕”的晚上,驻足小河边,遥望天上的星星,寻找着小时候那星光弥漫的银河。在思绪遨游夜空的同时,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浮上脑海:

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想的都是天上的事,思维无限开阔、漫无边际;现在科技发达了,手机电脑电视机,随时随地都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人的思维空间反而变得狭窄了,纠结的多是眼前的事。

为什么?

就这个话题进行短信交流,收到朋友回复,大意如是:

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更多的时候是面对大自然,面对的空间广阔,思维不受拘束、是发散型的,天上人间可以畅想无限。现在的人,哪有自己的时间啊,空闲时拿起手机,你就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点,被那无形的“网”牵着,哪还有机会天马行空?!

仔细想想,真是如此。

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电视,你一旦打开,不管是阅读信息还是网上漫游,抑或是观赏综艺节目,实际上都在瞬间将自己置于一种被动的行为状态,不由自主地跟着既定的程序来延展自己的思维,渐渐地,自我的主体能动性就在无形中消弭殆尽。

当然,从人生的感受层面上说,被动思维也是一种主体境界,并非毫无意义。但如果人生的过程始终被既定的外力所牵制,时间长了,思维的主体性就会越来越弱,变得依赖感十足。

人的主体性不强,头脑里就容易缺失想象与幻想,心态就容易变得现实,无论是思维逻辑还是价值选择,都会自然而然地导入急功近利的单一模式。

当前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崇尚现实价值或者眼前利益,干什么都追求短期效应甚或即时效应,具体分析其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从主体文化理念与价值选择的动因上说,与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不无关系。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人越来越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实际,起码说明生活中的精神价值理念已经淡化。内心里缺少了“神话”,缺失了想象与幻想,进而便会丧失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与敬畏感,其结果,不但会破坏自然、社会与心灵之间构成的和谐关系,而且会消解生命本身的积极能动性和文化认同感。

就如同“七夕”节,作为被收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它的文化意义,近年来已经被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拉伸得松脆而扭曲。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在牛郎织女的传说里,承载着相爱双方不离不弃的美好情感。那种男女之间对爱的承诺,特别是恪守承诺的过程,体现出一种情高意远的人生价值意义。然而近年来,在商家以赚钱为中心的变相炒作中,这一深邃的文化意义,却被扭曲成了对“时髦情人”的浅薄认同。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