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不死

大禹不死

大禹以一代治水人的责任和担当,站在庐山汉阳峰巅,眼望洪荒浩渺,大水汤汤,人民流离失所,耕作的土地都被洪水淹没。他指点江山,一幅疏九江的宏伟蓝图在心中荡漾开来……

人类历程是一部充满惊心动魄的斗争史。人与人斗,便发生了战争;人与自然斗,则有了改天换地的奇迹。

关于大洪水,不仅西方神话中有,东方也有大洪水的遭遇。据史籍记载,帝尧时期,洪水滔天,浩浩乎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于是尧求能臣,群臣均推荐鲧可承担治水的重任。尧对鲧不满意,但却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鲧就成了中国治水第一人。

鲧费时九年,采用堵的方法,结果洪水没有消除,反而比先前更加得势。舜接手朝政,对鲧的治水业绩极为不满,不仅无功,反而有罪,将他诛杀于羽山。

子承父职,大禹继承了父亲鲧的遗志,得到舜帝的任命,重新开始探寻治水之道。父亲鲧的失败教训给他提供了借鉴。他摒弃堵的治水方法,采用疏导的策略,开山凿堰,洪水终于乖乖听从他的调遣,流入大海。一场持续了二十余年的大洪水,终于平息了。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几千年来不衰的美谈。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迹遍布九州大地。至今,有关大禹的遗迹和纪念建筑遍及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十多个省。

在鄱阳湖入江水道的鞋山上就有禹王崖;鄱阳湖畔的庐山还有禹王谷。这些都是大禹亲临鄱阳湖的见证。

司马迁也曾步大禹足迹,登庐山汉阳峰顶,看九派横流。大禹治理过的山川大地,令他心旷神怡,他在那本伟大著作中这样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据《水经注》记载,在庐山南,有一巨石叫上霄石,高大挺拔,与霄汉连接。在上霄石的南面,大禹刻石志其治水的数据,丈尺里数。郦道元时代还能见到刻石上的字号,距郦道元之时又一千五百多年,上霄石之刻,至今不知尚在否?

关于庐山上霄峰大禹刻石,明代陈继儒在《珍珠船》也记载了这件事,他写道:“庐山有上霄峰,可千仞,上有石迹,云夏禹治水时泊舟之所。凿石为窍,缆舟其上。有摩崖碑,皆蝌蚪文字,隐隐可见。”在高可千仞的上霄峰上系舟,然后摩崖刻碑,可见当时洪水的涨势,已经漫过了庐山几重山岳。

清代文豪袁枚《续子不语》记载,庐山谷帘泉飞瀑之中,隐藏着一处石洞。有人曾从悬崖上用绳索拴住,从上往下缒落进入洞中,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六个大篆字——

洪荒漾余乃枅。

这六个字直译为:“洪荒荡漾,我是支撑天地大梁的方木。”

谁人能有如此气魄?唯大禹在宇宙洪荒之中,书写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