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在血泊中形成的
陈思和讲徐志摩《婴儿》
1
文学与人生为什么要从生命的诞生开始讲起?
因为文学就是人学,人的一生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归纳为生命的运动现象,生老病死固然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喜怒哀乐也是生命对外界的反应。人生三大欲望,权力的欲望、物质的欲望和性的欲望,都是来自生命的冲动。所以,人生的道路就是生命百态,人的诞生就是生命的开始,人的死亡也就是生命的结束。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这一段距离,就是所谓人生。文学写的就是人生的故事。
一般来说,人的生命诞生以前的事情,比如人类生命起源的问题,那是属于人类学的研究范围;人的生命结束以后的事情,比如人死了以后灵魂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是宗教关心的范围。而文学主要关心的是人的生命诞生以后到死亡以前这个阶段的故事,那就是人生。所以我们要讲对人生百态的理解,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文学与人生的故事就是要从生命讲起。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生命的诞生。
文学是怎么来描写生命的诞生的?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很容易解答,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很难描写的境界。我们从巴金的《家》里读过瑞珏因为生孩子而死亡的故事;老舍在《骆驼祥子》里也写过虎妞生孩子难产而死,可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其实作家在这两个片段里描写的不是诞生,而是死亡?那是在控诉社会制度或者愚昧风俗的罪恶,而不是在歌颂生命的诞生。
那么,是哪一位作家真正描写了生命的诞生?依我的看法,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用强烈的生命意识来描写人类生命诞生的作家是鲁迅。1922年鲁迅创作了短篇小说《不周山》,是写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但这篇小说首先描写的,不是女娲补天,而是女娲造人。鲁迅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女娲用泥土创造人的过程,但他的笔墨不是落在造人的泥土上,而是集中描写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那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力比多,是人类强大的性意识把天地日月精华都融合在一起,这才创造了人类的生命,而泥土只是一个造人材料,反而变得微不足道。
继鲁迅以后,第二个直接描写人的生命诞生的作家是诗人徐志摩。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他的诗《婴儿》。
2
徐志摩是一位抒情诗人,他的大多数诗歌作品都是与他的个人的感情经历有关。他的诗歌风格是以轻灵缠绵著称,都是比较甜腻。而我这次选了一首不仅在徐志摩的诗里非常少见,就是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非常特殊的作品。在这首诗中,我们将看到一个陌生的诗人,也将读到一首陌生的诗。
《婴儿》不是一首独立的诗,它是通过一组散文诗来象征大时代的新旧交替。
1922—1924年,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华北地区进行了直奉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徐志摩对这个恶劣的社会环境非常厌恶,他曾说,那个时候他过的日子简直是一团漆黑。每天深更半夜他无法入睡,就用手抱着脑袋伏在书桌上受罪,他说他感到整个时代的沉闷都压到了他的头上。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徐志摩创作了一组散文诗,一共三篇:第一篇《毒药》,第二篇《白旗》,第三篇就是《婴儿》。这组诗曾经被另外一位诗人朱湘称为当时流行散文诗里“最好的一首”。
在第一篇《毒药》里,诗人对那个黑暗的时代发出最恶毒的诅咒,诗歌节奏非常狂暴,所用的语言也非常恶毒,有点像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表达了诗人对这个时代绝情的否定。第二篇《白旗》,主题是灵魂的忏悔,白旗就是投降,就是说我们要改变这样黑暗的社会环境,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忏悔,要认识到这个时代之所以会变得这样坏,我们生活其间的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有罪恶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只有清洗了自己的灵魂,新的理想社会才会像新生婴儿一样,在社会的阵痛中诞生。这就是第三篇《婴儿》的主题。所以说,从诅咒时代、忏悔人性,再到歌颂新的生命,这三个主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讲的就是一个大时代的新旧替代。《婴儿》就是一个象征,婴儿的生命诞生,象征了一个新的社会理想的诞生,象征着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到来。
但是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诗人就是这么逼真地描写了一个女性如何在痛苦中生育自己的婴儿,使《婴儿》这首诗产生了独立的诗歌意象——赞美女性的伟大,歌颂生命的诞生。
3
《婴儿》作为一首独立的诗,篇幅不长。它是分两个部分,每部分的开头都是一句——“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
第一部分是描写母亲生育过程所经受的巨大痛苦。诗人所用的每个词语,每个比喻,都是非常尖锐的,有时候很刺激,很怪诞,隐隐地联系着生命的极度痛苦。比如他这么描写:
她那遍体的筋络都在她薄嫩的皮肤底里暴胀着,/可怕的青色与紫色,/像受惊的水青蛇在田沟里急泅似的,/汗珠站在她的前额上像一颗颗的黄豆,/她的四肢与身体猛烈地抽搐着,/畸屈着,奋挺着,纠旋着,/仿佛她垫着的席子是用针尖编成的,/仿佛她的帐围是用火焰织成的……
他描写了身体筋络在她皮肤里都胀大了,因为疼痛,颜色是可怕的青色和紫色,而且把筋络比喻成像一条条蛇一样,在母亲身体里游动。然后就描写这个人物的四肢和身体,用了四个词:抽搐,畸屈,奋挺,纠旋。这个身体一会儿抽搐,一会儿屈在那儿,一会儿又挺直了,一会儿又在翻滚,整个就描写女性在生孩子的时候,疼痛得不能自已的情况。
然后他说:
一个安详的,镇定的,端庄的,/美丽的少妇,/现在在绞痛的惨酷里变形成魔鬼似的可怖……
前面用了安详的、镇定的、端庄的、美丽的四个词来形容这个孕妇,表达的是这个孕妇在生孩子以前是一个非常美丽端庄的漂亮女性,可是在此刻这样一个生孩子的剧痛中,她像魔鬼一样的可怕。紧接着,就开始描写这个妇女的眼睛怎么样、嘴唇怎么样、头发怎么样,等等,用各种身体器官都变形的细节、状态,来烘托人物所受的那种痛苦:
她那眼,原来像冬夜池潭里反映着的明星,/现在吐露着青黄色的凶焰,/眼珠像是烧红的炭火,/映射出她灵魂最后的奋斗,/她的原来朱红色的口唇,/现在像是炉底的冷灰,/她的口颤着,噘着,扭着,/死神的热烈的亲吻不容许她一息的平安,/她的发是散披着,/横在口边,漫在胸前,/像揪乱的麻丝,/她的手指间紧抓着几穗拧下来的乱发。
到了第二部分,诗人还是重复了一遍“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但是接下来具体的描写就不一样了。第二部分还是写产妇的生产过程,还是写痛苦。可是诗人把关注点放到了产妇的精神领域,也就是说第一部分他要表现的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肉体经受的极度折磨,而第二部分则描写了她精神的欢悦。
肉体是痛苦的,可是肉体的痛苦她能够忍受,因为她的精神是欢悦的。因为她用肉体痛苦的代价,“守候着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所以诗人用了好几个转折句,“她还不曾绝望……”“她还不曾放手……”整个语调都变了,一种微微的暖气就升上来了。诗人写道:
因为她知道这苦痛是婴儿要求出世的征候,是种子在泥土里爆裂成美丽的生命的消息,是她完成她自己生命的使命的时机。
写得真好!如果是一个有过生育经验的女性读者,看到这段文字,也许在她的心里就会浮现出自己身体曾经有过的神秘而高贵的经验,生命中的每一个希望都是产生在看似绝望的征候中。有时候我们陷入极其痛苦绝望当中,但你要知道,希望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隐藏在其中了。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她既是生命的受难者,又是生命的孕育者。
所以,当有人问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当代作家朱苏进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生命是在血中形成的。”是的,生命是在母亲的血中形成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带着母亲的痛苦,被母亲的血泊漂着送到人间。是母亲的血,把婴儿的生命染成一朵通体嫣红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