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1945》 序言(1)

“历史总是注重最终结果。”阿尔贝特·施佩尔在战争刚结束后痛苦地对美国盘询者这样说道。希特勒政权最终的失败是否将抹杀其前期的成就,他不愿去想。没有其他事情比最终失败更能说明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和其政治体系的本质了,施佩尔和其他著名的纳粹党徒一样却拒绝承认这一点。这也是曾有一个历史时期,有关国家社会主义最终失败的话题有如此吸引力和重要性的原因。有些国家,尤其是德国的青少年,发现第三帝国有许多值得他们崇拜的东西。

仅仅在两年前,纳粹的敌手才得以第一次看到他们复仇时刻的来临。1943年1月1日,一个愤怒的苏军上校将一群憔悴的德国战俘领到了斯大林格勒的一群瓦砾堆前,“这就是柏林将来的样子!”他指着周围毁损的建筑物吼道。六年前看到这些文字后,我就立即意识到下一本书要写些什么了。在柏林国会大厦墙上保留下来的涂鸦中,你仍能看到东西两座城市连接的影子。你可以看到因复仇而欢腾的俄国人,他们是如何把侵略者从东线战场的最东端赶回了帝国的心脏。

希特勒也对这次决定性战役的失利困惑不已。在1944年11月,当苏联红军在德国的东部边境集结时,他再一次提到了斯大林格勒。他在一次大规模的演讲活动中称:“随着苏联军队1942年11月在顿河突破了罗马尼亚防线,德国的倒退就全面开始了。”他把责任归咎于他不走运的盟友,指责他们投入的兵力不够,并且忽视了斯大林格勒薄弱的两翼,却只字不提自己坚决地对那些危险的警告不予理睬。希特勒总是前事不忘,却未能把它作为后事之师。

这次讲话还极其清晰地阐明了德国人已经深深地陷入了一个荒谬的逻辑中。这篇讲话后来以“投降就是毁灭”为题出版。他警告说,如果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获胜,迎接德国人的将是毁灭、被强奸和受奴役,“许多人会被送到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