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大臣们敢于直谏的时代,如魏徵等人更是常常不惜惹怒皇上出言直谏,留得生前身后名。但是到了李治做皇帝时,这种风气就日渐衰微了。
有一次高宗和李勣聊天,高宗说:“隋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他的例子为警戒,虚心求谏,可是却没有愿意直谏的大臣。这是怎么回事呢?”李勣只是淡淡地答道:“陛下您所做的都是对的,我们做大臣的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劝谏的了。”
这颇有点回避的意味。但是如果我们来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大概逃不出有这样的两点。
其一,武则天帮着高宗把一度气高焰盛的关陇势力消灭殆尽,一批举足轻重的大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对当朝的文武百官起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一派肃杀的政治气氛使得朝臣们不敢轻易开口言说了。
其二,朝廷选拔官吏的制度有了变化,许多底层上来的知识分子也进入仕途,发表一己之见也成了相对自由的事情,这样,官员们也就没有多少意见可提了。
无论如何,现在已经算是太平盛世了,治国安邦才是当下的重点。不能不承认,武则天确实有着太宗的政治风范。她处理政务期间,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武则天认为处理国家大事,使政治稳定的关键,唯在赏罚分明。
宰相卢承庆在显庆四年中由武则天一手提拔上来,她知道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博学多才的人。其实在贞观年间卢承庆做礼部侍郎的时候,他就已经显示出自己的才学了。有一次,太宗问他历代户口的数目,令人惊奇的是,他把从自有国家以后历朝历代的户口数目都清晰流利地背了下来,对出处和依据旁征博引,令太宗赞叹不已。可是因为后来褚遂良的排挤,始终在朝里郁郁不得志。
现在武则天听说了这个奇人,便把他先封为度支尚书,后来又提升做了宰相,一下子今非昔比了。
可是,让人颇为失望的是,在显庆五年七月,这样一个精明的宰相竟然在度支上出了问题,这时有御史民员弹劾他“科调失所”。这是个业务问题,而且所涉问题不小。
高宗为难了起来,毕竟这个人是武后一手推举的,现在任职还不到一年,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实在不好下手裁量。